2017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6855775 上传时间:2018-01-0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7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7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7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7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一)古代中国农具的发展变化,西安半坡出土的骨铲,铁农具的使用: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准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二)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云南的“刀耕火种”,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牛耕:中国古代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2010浙江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2015、10)4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

2、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图中耕作技术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什么?,说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由于长期以来的小农户个体经营,1.重视水利事业的原因,古代中国农业发展长期受“旱”与“涝”的威胁,2.主要成就,1)治水的历史文献,a.早期代表作:河渠书、沟洫志b.后来文献:治黄的文献、地方史志、水利学的专著。,考点二、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2.主要成就,1)治水的历史文献,2)水利事业的发展,a.战国时期b.汉代,都江堰、郑国渠,关中地方灌溉渠道、 “井渠”王景治黄河,关中,关中地区:或关中平

3、原,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三)古代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2.主要成就,1)治水的历史文献,2)水利事业的发展,a.战国时期b.汉代,都江堰、郑国渠,关中地方灌溉渠道、 “井渠”王景治黄河,关中,关中地区:或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2008北京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三)古代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2.主要成就,1)治水的历史文献,2)水利事业的发展,3)灌溉工具,a.春秋战国:b.三国

4、:c.唐:d.宋:e.明清:,(三)古代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2.主要成就,1)治水的历史文献,2)水利事业的发展,3)灌溉工具,a.春秋战国:b.三国:c.唐:d.宋:e.明清:,戽斗,翻车,筒车,水转翻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风力水车,典型例题分析: 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进步之处在于(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C,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点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形成条件,1)生产力:

5、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2)生产关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本特征,5)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少商品交换),1)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耕作方式:铁犁牛耕,4)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三、古代中国农业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3.局限性,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4.评价,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两千多年

6、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前期中期),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后期),(2016、10)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A B CD,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的工业。,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纺织技术萌芽(麻葛、丝织),专职官员;“妇功”,纺织技术相当发达(素纱禅衣、丝绸之路、丝国),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棉织技术推广;丝织技术提高,黄道婆;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

7、衣料,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考点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2015、10)2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2015.7)18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 A冶铁业的进步 B甲骨文的成熟 C兴起了棉纺织业 D已经有了养蚕业,考点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早期铜器,但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商代司

8、母戊方鼎),冶铁业出现(炼钢、淬火技术),铁业官营;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变化(东汉水排),灌钢法,煤作燃料,(2010年上海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古代中国发达的手工业经济3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A礼器和兵器 B农具和酒器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A,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商代到东汉,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唐代,唐三彩 (艺

9、术陶制品)南青北白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唐朝晚期: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五大名窑: 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宋代,(河北),(河南),(江西),(浙江),(陕西),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唐宋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考点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BCD,1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较全面的一组

10、是()A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B青瓷、丝路、水排、用煤炭冶铁C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D青瓷、水排、缂丝、海禁闭关,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秦汉始置州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 B C D,考点一、“市”在历代的发展,明码标价,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草市形成,设“草市尉”进行管理,草市普遍,夜市繁荣,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街形成,商业区繁华,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商业经济概况,(二)“市”的发展,【概念辨析】 市、草市、夜市、晓市,“市”

11、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指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唐长安城,北宋汴京城,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原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2008山东9)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

12、是A B C D,2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D,(2016.4)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一、重农抑商,(一)含义,也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二)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例: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兴修水利、调整田制和赋税,扶植并控制

13、小农经济。其原因不包括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B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对外贸易的地位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广大农民对政权的人心向背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稳定,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一)含义,也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二)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三)过程,1.战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2.汉武帝时: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3.西汉唐朝: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一、重农抑商,(四)评价,1.积极:2.消极:

14、,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010四川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2016.4)6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2016.10)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一)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举行贸易的政策,【概念辨析】 海禁政策,2.“郑和下西洋”和“广州十三洋行”,这是短暂的对外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