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6840070 上传时间:2018-01-02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结构设计论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一章 绪论 随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不断的更新款式,抢占市场;这就需要服装结构设计师对版型把握要准,制版速度要快。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服装结构设计 者 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对服装结构要有更深层次认识。衣袖结构是服装款式设计的重点,也是结构设计难点;为了让衣袖能够满足造 型和功能,还需继续研究衣袖与人体的关系、衣袖与衣身整体造型的 协调性 。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衣袖结构设计是 研究 重点 ,许多结构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 2000 年由中国纺织出版发行的人体与服装一书,此书是通过人体解剖学 对 人体 和纸样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讲解,还有 我国著名的结构设计蒋锡根在 “袖母型” 中

2、对影响袖 山吃势量 因素一一考虑进去 , 并制出定公式,可见对结构了解之深 ,还提出了 用袖偏角来控制袖身朝前的方法。 还有 在 2006 年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服装讲座之服装造型学 理论篇 这本书是以测量人体数据为理论依据,并通过大量的实验 得出 结论 ,并掌握其规律制定出推导公式,为版师制定基础纸样提供参照依据。等等还有很多书籍对服装结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 论述和总结。 本论文 的书写 参考了大量的相关书籍 ,并结合实战经验和自己的理解对普通袖进行了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 了解了更多的构成原理, 发现了更为有效合理的制图方法 , 一次论文 的书写对自己提升

3、的确很大。也希望本论文对版师们有所帮助。更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服装结构设计更上一层楼 ! 2 第 2章:人体与袖窿、袖子立体形态之间的关系 2.1 人体臂根围形态与衣身袖窿的关系 在讲解袖窿之 前先来了解下建立袖窿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体的臂根围。臂根围线是经过人体的肩峰点、前后腋点、前后腋窝几个点的围度(如图 2-1 所示)。按这条围度线切开可获取人体的臂根断面如图 2-2 所示 ,图中的 S 点为肩峰点是设计肩点和袖山顶点的参照点; F 点为前腋点是胸部与手臂的分界点,是设计胸宽线的参照点 ; B 点为后腋点是背部与手臂的分界点,是设计背宽线的参照点;同时 B 点和 F 点也是连袖结构中公共

4、区域与重叠区域分界点的重要参照位置; M 点和 N 点分别为前腋窝点和后腋窝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后腋窝点 N 要比前腋窝 M 的位置要低 所以设计袖窿深的位置是参照 N 点的。图中线段 FB 的距离是臂根断面最厚的部位是设计窿门宽的依据。 图 2-3中虚线形状为原型的袖窿形态,从图中看出前后腋点以上部位袖窿形状与臂 3 根围的形状基本一致,原因是该部位是支撑衣服的受力区域需要贴近体表,所以该部位不能有太大变化,若想做出其他造型如翘肩、耸肩等类型就需要借助不同造型的垫肩来改变臂根的形态。而前后腋点以下部位袖窿的形状与臂根形状差异较大,原因是考虑到手臂向前活动的几率高,所以将前腋点 F位置下移至 F

5、,后腋点 B上移至 B这样绘制出的袖窿 形态才会前凹后略平,前凹有利于袖身朝前和静态的美观,后略平有利于增加手臂向前运动的活动量。至于袖窿线深根据后腋窝点下移一段距离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加袖身的活动量。 2.2 人体与袖子基本形的关系 如果用简单的形状 来概括袖子基本形态的话 ,可以将其看作为包覆在上臂最大围度的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从腋窝开始向下是个类似圆筒的形态 ,向上延伸到肩点部位 ,延伸的这段外侧长就是袖山高 ,将向上延伸的内侧面按臂根围线剪掉 ,就形成了袖子的基本形,如图 2-4中 B所示 . 图 2-4是人体和袖子基本形的关系。其中 g、 xf、 e、 n、 c部位的尺寸是构成袖原型的

6、要素。即构成要素包括袖山高、袖肥、肘部长、袖长、袖内长等。在实际应用中随着衣身的袖窿和袖子设计要求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袖原型构成要素。 4 第 3章:构成袖原型的因素分析 3.1 袖山高 如图 2-4中 A图所示袖山高的构成应该是用手臂外侧长减去手臂内侧长即可,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会受到袖窿深、肩部装袖位置、袖 中 夹角 及面料特性等要素影响;现分别就这些要素进行论述。 3.1.1 袖窿深与袖山高的关系 从人体臂根围断面来理解无论是袖窿深还是袖 山高都是肩峰点至腋窝水平线的距离, 但袖山高应是手臂外侧体表长度所以两者处于同一水平线时袖山高应比袖窿深略高点;为了保持袖窿深和袖山高的高度吻合,当袖窿深

7、线位置向下移动时袖肥线也相应的发生改变。 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运动量和容纳装袖缝宽的需要通常袖窿 深 会根据腋窝水平线向下移动23cm,这时袖山高也相应下移 23cm(如图 3-1)。通常情况下袖窿深加深,袖山高也需加高。 3.1.2 肩部装袖位置与袖山高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并不是所有的装袖线都按原型袖窿位置设计的,有的款式为了达到窄肩的效果会将装袖线设计到如图 3-2中所示 A的位置,这样使袖山高增加了“ z”段的距离,也使袖子上构成肩部复杂曲面的面积增加,袖子面积增加导致袖山吃势量增大,如果面料可塑性差此种设计则无法成立。所以有些款式索性将这些吃势量转换成细褶量再增些装饰量做出泡泡袖的效果。有

8、的为了达到落肩的效果将装袖线设计到图 3-2中 B的位置 ,袖山高自然降低了“ d”段的距离,袖子上构成肩部复杂的曲面减少,袖子吃势量也需减小 .为了不影响手臂运动,袖肥需要增加如图 3-3B袖 .图 3-3是图 3-2对应的袖子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装袖位置发生改变,袖山高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 5 3.1.3 袖中夹角与袖山高的关系 当袖子与衣身组装后袖中线与装袖线会产生一个夹角如图 3-4中所示的角 e、 f、 g.为了叙述方便将该夹角定义为袖中夹角,袖中夹角在成衣中很难测量,这里采用平面图形的形式来论述袖中夹角对袖山高的影响,如图 3-4所示, A袖中角“ e”的量是最小的,此种袖型袖

9、山高较高,手臂下垂时袖身的折皱较少,袖底余量少,静态较美观,但不利于手臂上抬。 C袖中角“ g”的角度最大,袖山高较低,手臂下垂时袖身会有较多的折皱,袖底有较多余量静态不太美观,此袖型有利于手臂上抬,便于活动。 B袖处于 两者之间的袖型,它的袖山高 6 变化也处于两者之间。图 3-5是图 3-4中 A、 B、 C、三个袖子的结构重叠图从这三个袖子中可看出随着袖中夹角量的增加,袖山高在变低,袖内长和袖肥在变长变大。说明袖中夹角越大袖山高越低,越有利于手臂活动,反之也成立。 3.2 袖 肥 在袖子基本形中提到将腋窝以下部位的袖身理解为一个圆筒,那么这个圆筒最大围度的部位就是袖肥;袖肥的构成是由上臂

10、最大围加上运动量,通常比较合体的袖型 根据 上臂最围 加 46cm,也有的是先确定袖山高再通过调节袖斜线来确定袖肥,一般调节好的袖肥不能小于上臂 最大围加 4cm,除非面料有弹性功能否则手臂将无法上抬。 由于袖肥大小的需要与衣身宽松度相协调,所以袖肥围度的变化也挺大;但始终要把握好袖肥与上臂最大围的尺寸关系。 3.3 袖山吃势量 由于袖山部位需要塑造一个类似于人体肩部的曲面,所以袖山弧线要比袖窿弧线要长,袖山弧线长出的部分就是吃势量。因肩部的曲面是在手臂的外侧,所以前后腋点以下部分的袖山弧线基本是不需要吃势量的。除了满足肩部的曲面袖子需要吃势量外,以下几点因素对袖子吃势量也会产生影响。 第一

11、是装袖缝位倒向不同,会影响袖山吃势量;第一种倒向是装袖缝 位倒向袖子,如图3-5所示,袖山处需要容纳衣身和袖子两层缝位在里面,因里外弧差的关系,所以袖山吃势量需要增加,而且面料越厚增加的量越大,否则会使成衣后袖山部位出现绷紧的现象;第二种倒向,装袖的缝位倒向衣身,如图 3-6所示,袖子的缝位处在衣身缝位的下面,此时袖子属于内圈,此种情况袖山不需要增加吃势,甚至有些可塑性比较差的面料在袖山顶部位还需要减掉些吃量,以免成衣后因内外弧差的关系使袖山顶部出现小细褶。第三种倒向是袖子和袖窿的缝位各自倒向自己的一边,如图 3-7所示,属于开缝的形式此时袖山部位与袖窿缝位 7 没有重叠部分,因此袖山吃量也不

12、需要增减。 第二 是袖中夹角对袖山吃势量有影响,从图 3-4和图 3-5中可以看出袖中交角越小则袖肥和袖山胖势越小;袖中夹角最小的 A袖它所形成袖山头的胖势也是最小的,袖山头胖势过小将无法满足人体肩部曲面,所以需要较大的吃势量来增加袖山头胖势, B袖的袖中夹角相对较大,袖山头胖势也大些,所以一般的吃势量就可以满足人体肩部的曲面, C袖的袖中夹角是最大的,它的袖山头胖势也是最大的,此种袖子袖山无需吃势量也能满足人体肩部的曲面。通过这三个袖子的分析可以得出袖中夹角越小,袖山吃势量越大,反之则 越小。 第三 是肩宽的位置发生改变会使袖山吃势量发生变化,这一点在 3.1.2 肩部装袖位置与袖山高的关系

13、中已说明,不再重复。 3.4 手臂的弯势 人体的手臂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在上臂和前臂连接处的肘关节上有点弯曲,而且是带有曲势的下垂状态。这些曲势在正面和侧面都可以看出;尤其在侧面看更为明显。根据日本文化女子大学对 246名 2021岁青年女子的侧视照片测量得出 ,如图 3-8,手臂整体向前角度为6.18度, 肩点垂线至手腕中点距离约 5.0cm, 肘部以下向前趋势更大为 12.4度,上臂略有向后的趋势但量较小,在袖子纸样设计中可忽略;以上的角度为设计袖口较小的合体袖提供重要的依据,但由于袖子的结构特征和面料性能的关系,实际制作出的袖身弯势很难与手臂角度一致。具体 在 袖子的纸样设计 章 节 中论

14、述。 8 第 4章:普通袖结构设计 4.1 袖原型的绘制 这 里先介绍下平均袖窿深和立体袖窿深,平均袖窿深就是如图 4-1所示,后袖窿深“ ”和前袖窿深“ ”之和的二分之一的量,也可以像图中“ S”点的位置那样确立平均袖窿深 ,两者结果一样 ;立体袖窿深是衣身缝好后穿在人台上袖窿的深度如图 2-3中“ ”距离,经试验该深度与平均袖窿深 5/6的量基本一致,本文就是采用平均袖窿深 5/6的量作为原型袖的袖山高。 原型袖的绘制是先确立袖山高再确立袖肥,如图 4-2所示袖肥是根据袖斜线来确定的,袖斜线的长度是根据 AH值加减 一 个调节量来确定,因人体臂根线的曲率是前大后小,所以通常前袖斜线长度需根

15、据前 AH减掉一个调节量,后袖斜线则需根据后 AH要加上一个调节量,加减调节量是为控制袖山的吃势量,本文袖原型,前袖斜线长度是根据前 AH-0.5cm,后面是根据后 AH+0.5cm,袖山吃势量约占 AH的 7%。前袖山吃势 约占总吃势量的 45%,后袖山吃势约占总吃势量的 55%。 具体制图步骤如下:(如图 4-2) 9 1) 确立袖山高,按袖窿侧缝点位置确定袖山顶点。 2) 根据 AH值确定袖肥 3) 确定袖长线和肘围线,找出前后袖肥的中点画出前后袖肥中线。 4) 将前后袖斜线平分四等分,分别取靠上 1/4处确定袖山弧度胖势量。袖底部弧度按袖窿弧度自然吻合修顺即可。 4.2 一片袖构成原理

16、和绘制 4.2.1 一片袖构成原理 一片袖是用一块面料所构成的袖型,其构成的袖身造型有两种一是无曲势,二是有曲势。如图 4-3是无曲势的一片袖 ,在肘部的位置前面空量大,后面空量小。当手臂略有弯曲时后肘部会绷紧,所以袖口较小袖型不宜采用。此类型的袖子应用在合体程度要求不高的款式较多。 图 4-4是有曲势的一片袖,此袖型在肘部以上的部位能够让袖身前后松量基本相同,肘部以下部位也有手臂的曲势。但这种曲势在纸样中需要按图中剪开拉开一个角度才能形成,角度拉开后使前后袖折线出现了转折,按转折的袖折线将袖子展开,前肘部就会出现重叠量,后肘部就会有空开量。所以要制作一个有曲势的袖子就需要有这两个量产生 。后肘部的空开量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收省道和工艺归拢来解决,前面重叠量则需要通过工艺拔 10 开处理。 4.2.2 一片袖的绘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