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高一数学必修5(人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26823958 上传时间:2018-01-0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级高一数学必修5(人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5级高一数学必修5(人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5级高一数学必修5(人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5级高一数学必修5(人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5级高一数学必修5(人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级高一数学必修5(人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级高一数学必修5(人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必修5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成都市37中学 吴兴国,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5概述,本模块包括“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三章内容,全书约需36课时,具体课时分配如下:第一章 解三角形 约8课时第二章 数列 约12课时第三章 不等式 约16课时,“解三角形”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介绍三角形的正、余弦定理,及其简单应用,,“数列”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在探索中掌握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关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等式”一章的主要内容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线性

2、规划问题和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第一章 解三角形,内容提要,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二、新旧教材对比,三、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知识内容及课时安排,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1)会证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2)能理解正、余弦定理在讨论三角形边角关 系时的作用。 (3)能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4)理解用正、余弦定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形。(5)掌握用正、余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方法。 (6)通过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根据实际条件,利用本章知识完成一个有关 测量的实习作业,学习目标的解读,(7)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与大

3、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新旧教材对比,课时比较,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用二定理解斜三角形,难点:用定理讨论三角形解的个数; 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的转化,关键:学生对正、余弦定理中的各个边、角关系 的理解。,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整体分析,关注数学情境强调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文化,关注数学情境,角度,几何计算,强调数学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距离,高度,关注数学历史,不是为了掌握名题本身;而是作为正余弦定理的一个直接应用;体验数学文化题。,重视数学文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具体分析,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问题情境,大边对大角能否将边角关系量化?,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4、,钝角三角形,应用,例题2、已知abA,问题,已知abA,能否确定 三角形?,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例题1、已知ABa,大纲教材用向量证明定理,余弦定理,(1)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2)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等,(3)余弦定理的推论,(4)例3,4,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几何计算,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例1、2,例3、4、5,例6,例7、8三角形面积例9边角关系恒等证明,1.2 应用举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5、1. 3 实习作业,实习作业重在过程,通过实习,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时,注意现场指导。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要予以讲评和规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在课后再完成几个实习报告。,实习前,教师要指导好学生作好前期准备,选择好素材。,与旧教材相比,实习作业多了三个栏目。负责人及参加者;计算者及复核者;指导教师审核意见。,更具有可操作性,也体现科研过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例习题的处理建议:,(1)教材上的例习题多数要用到计算器,有条件的可以直接使用;,(2)教师提供相关数据,解题时选用;,(3)改教材例习题中的角为特殊角,高考试题基本上都是特殊角或简

6、单变形可计算出其值的角。,用正弦定理解题,用余弦定理解题,用正、余弦定理综合应用,三角应用问题,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例习题选,第二章 数 列,知识结构,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知识内容及课时安排,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知识内容及课时安排,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解读,(1)理解数列的定义,了解数列是一类特殊函数 (2)了解数列的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3)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模型。(4)能根据给出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4)理解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 (5)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6)了解等差数列(等比)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7、(7)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等比)关系进而用等差(等比)数列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8)掌握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9)理解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10)能利用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求一些特殊数列的和,(12)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达到灵活应用。,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教材有定义和2个例题,新课标强调函数本质,重应用,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课时比较,新旧教材对比,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重点: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及前n项 和公式及应用,数列与函数的关系。,难点: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及前n项和公式的 灵

8、活应用,求一些特殊数列的前n项和,关键: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元素(an ,a1,Sn,d,q) 间的换算及恒等变形,关注过程:新颖别致的呈现方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强调本质:以函数观点统领数列,高屋建瓴:把思想方法落到实处,强调本质:以函数观点统领数列,用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数列,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数列的通项是函数解析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关注过程:新颖别致的呈现方式,现实情境,数学模型,应用于现实问题,把思想方法落到实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算法思想特殊到一般,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强调数学思想的渗透,留给学生回味、思考空间,控制难度:

9、等差等比性质,递推公式,求和问题,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教材有利于自学,需学生填空),强调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函数观点贯穿始终,强调数列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两种数列的类比教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第三章 不等式,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知识结构,知识内容及课时安排,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解读,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2)会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能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3)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了解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10、的过程,(5)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6)通过图象,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的解读,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解读,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8)了解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框图及算法思想,(9)了解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模型的过程;,(10)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理解(区域)边界的概念及实线、虚线边界的含义,(11)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能画出给定的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学习目标的解读,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7)会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学习目标的解读,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14)了解基本不等

11、式的代数背景、几何背景以及它的证明过程,(15)理解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16)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的问题,(12)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的概念;,(13)掌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新旧教材对比,增强:不等式(组)反映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及应用(线性规划);加强了

12、与函数、方程的联系,加强了数形结合;强调基本不等式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 删减:不等式的证明;用基本不等式作推理证明;高次不等式、无理不等式。,比较分析,新旧教材对比,但在选修1-2(文科必选)、选修2-2(理科必选)的推理与证明中有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在选修4-5中介绍了更多放入证明方法,高一(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1 .4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 约2课时1 .5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约4课时,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高二数学(上)第六章不等式6.1 不等式的性质 6.2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6.3 不等式的证明 6.4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 6.5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

13、等式,3.4基本不等式,高二(上)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74线性规划 约3课时,3.3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简单线性规划,新旧教材对比,强调问题意识性,以问题导教,导学,以问题代替例题,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没有用基本不等式作推理证明的题,只有两个例题(应用题),淡化技巧,强化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通过数轴,给出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作差法比较大小(例题1、2),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严格的证明,例题(用性质证明不等式),反对称性,可加性,传递性,可乘性,开方性,保留1个,改探究,增加实际背景、建立不等关系,3.1不等关系(含不等式性质),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大纲教材,改8个性质,教学建议,

14、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3、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对这些性质的证明作过多的纠缠,而应该在说明这些性质的合理性上举例说明,1、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自主探究,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一些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感的素材,通过分析其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加深学生对“不等关系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3.1不等关系(含不等式性质),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不提前上到底有多大影响?,在数学1第三章中,补讲简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现在怎么处理,加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简单的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15、解法,简单的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原来了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线性规划学情分析,难点一:如何判断区域在直线上或下,左或右 可以借助一次函数图像讲清楚。难点二:目标函数关于截距问题。难点三:斜率大小问题 需作铺垫: 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直线斜率大小与直线陡平的关系; 斜率相同则平行;截距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借助一次函数图像讲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线性规划问题处理方法1,铺垫:(1)直线的截距 (2)平移目标函数(直线)l0到区域边界交点处,取特殊点,考察l0夹在哪两条直线之间,从而解决没有学习斜率问题 (3)引导学生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在其它方面的一些应用不作过多展开,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