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观念的特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78743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丧葬观念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丧葬观念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丧葬观念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丧葬观念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丧葬观念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丧葬观念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丧葬观念的特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1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杨义明 07300150015 经济学系崔芝苹 07300150013 经济学系郭维超 07200150023 经济学系今年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依然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一些传统观念与思想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其中的一些固然是我们夺取各项建设新胜利的不竭动力,但不可否认,一些观念已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障碍。人们的丧葬思想就属于这样的一类思

2、想。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同时便孕育了长久的丧葬观念。几千年来,虽然各个民族的丧葬习俗略有不同,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实践着各自的丧葬风俗。可以说,传统的丧葬观已成了我们民族性格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有其历史积淀,但这一传统的丧葬观已经成了我们现代文明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认识的课题。在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现在我们以报告的形式分五个方面将我们的思考结果做一个初步的总结。一 丧葬思想的涵义、特点与决定因素所谓丧葬思想,是指包括人们的死亡观、丧葬行为、祭祀方式在内的围绕丧葬内容的认识、做法与态度,它是指导人们丧葬行为的关键。丧葬观念的特点有:(1) 民族区域性丧葬观念作为大文化的一

3、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的影响。可以说,世界性的、千篇一律的宗教习俗是不可能存在的。尽管人类会有某些共同的思想影响着各地的丧葬观念,但差异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提出,由丧葬观念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是无所谓高下的,因为它们的形成与渊源本就是多样且不同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丧葬习俗,我们必须予以尊重。(2) 长期延续性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丧葬观念和丧葬行为都不是一蹴而就、突发奇想就形成了的。丧葬观念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可以说,任何民族与地区的丧葬观念都是在不断继承先人的思想与做法、并有所改进与突破的基础上建立的

4、。此外,一旦丧葬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形态,它的影响将是长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经历过长时间考验的习俗就有了一定的“免疫性” ,想要触动这类习俗往往是十分困难的。(3) 渐变性尽管丧葬习俗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历史因由,但这也并不是说它们就一定无法改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当下的我们也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我们对丧葬观念的思考与改革也必将记入历史的画卷。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一过程是曲折与复杂的,对既有的丧葬观念做一个颠覆性的改革基本是不可能的。丧葬观念的改革历程是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的。对此我们只能抱有谨慎的态度。“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2 -(4) 情感性和其他的文化符号

5、不同,丧葬观念保留着我们对先人的一份敬畏。由祖先传承下来的丧葬习俗,其背后的教化意义是无穷的。我们保留它们、沿袭它们,就是对先人的一份承诺。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一项习俗的改革会比丧葬观念的革新触动我们更多的情感。中国人尤其如此,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中自古就刻上了孝敬、氏族、传承等思想的烙印。基于这个特性,其实我们在谈到丧葬新法时必须考虑人们的感情因素,对某些敏感问题只能留待日后处理。以上四点是我们考虑任何丧葬思想问题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了丧葬思想的这些特点,我们的讨论才可以做到有效可行。此外,与上述认识一致,我们认为,影响丧葬观念的因素包括:(1) 民族习惯;(2) 宗教教义;(3) 社会风俗;(

6、4) 家族传统;(5) 个体意愿。这些因素有时是难以割离存在的,但任一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其中的任一项发生改变时,个体的丧葬思想和行为都会发生改变。二 传统丧葬风俗在当代社会引发的问题与思考尽管传统的丧葬观有其历史积淀,但在现代文明中,它却带来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认识。传统丧葬观在当今社会造成的问题有:1 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由于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人们耗费了大量土地用于建造公共墓地,这就使我国当前的耕地退化问题更为突出。我国的人口众多,解决人民的生存需求、确保粮食产量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大量的可用耕地被非农行为长期占有,是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此外,随着历史的

7、发展,传统的入葬习俗势必加剧对墓葬用地的需求,这一问题也日益严重。2 丧葬活动中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我国传统丧葬观念中,一些落后的迷信思想在当前的丧葬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烧锡箔,烧纸钱,烧纸别墅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我国现有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的同时,更潜在地影响了下一代人的死亡观。3 纪念亲人的活动过于流于形式一年之中,清明与冬至是人们大量外出扫墓缅怀亲人的日子。固定的时段造成了交通以及治安保障的巨大压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时的墓园可谓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在其它的丧葬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轻视情感内涵的现象。4 器官与遗体捐献比例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人们固有的观念根深蒂固以及宣传倡

8、导力度的不足。我国现在器官与遗体的捐献比例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对其原因进行思考与认识,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合理地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丧葬行为进行一些革新,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3 -三 当代中国丧葬观念现状通过我们的调查和思考,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人的丧葬观念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概括:1 沿袭先辈的丧葬习俗仍是主流从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调查结果来看,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丧葬习俗依然保留着较多的传统的风俗,如守灵、烧纸、清明祭扫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传统风俗依

9、然会是中国人丧葬活动的必经程序。2 丧葬风俗中存在一些新气象尽管由于传统的文化因素,传统的丧葬习俗仍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但我们依然看到,也存在着一些新气象:简化丧葬仪式,不举行遗体告别;进行遗体捐赠,救助病患;不再焚烧香烛、纸钱、纸别墅;以塔葬、树葬、海葬等代替传统土葬等。这些新气象一般出现在高学历文化的家庭中。可见,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的丧葬习俗会有新的思考、丧葬观念也会更加理性务实。3 丧葬习俗背后的教化意义被弱化任何一项丧葬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文化含义,先人们在设计一系列的丧葬习俗时都是经深思熟虑后进行的,经过历史检验保存至今的习俗尤为如此。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人似乎已不太重视丧葬

10、习俗背后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了,人们越来越模式化地将丧葬流程进行下来,可谓有些本末倒置。这一点是相当可怕的。我们自认为继承了祖先的文化传统,但其实质内涵却早被我们所抛弃了。4 新一代青年的丧葬观念较上一代有一定改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由于较高的教育程度以及西方思想的渗入,当代大学生的丧葬观念和前辈相比有了一定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了传统丧葬行为在新时代出现的问题。以最为关键的殡葬方式为例,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大学生的第一选择是非传统的墓地土葬方式。但仍应该看到,调查的数据只是当代大学生目前的想法,我们仍不能忽视当代青年对这一问题态度的发展与转变。5 社会、政府、民间团体正在设法推进丧葬革

11、新近年来,传统丧葬习俗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专注,一些有识之士正通过各种方式发出倡议,呼吁文明祭扫,给子孙后代保留足够耕地等。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部门和丧葬经营场所也正通过各种努力鼓励人们选择新式丧葬法。据文汇报2008 年 12月 11 日载:滨海古园推出新政策,凭借海葬证明可全额退还原购墓地款,为推广海葬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该文还指出,2008 年共有 1887 人选择了海葬方式,比上一年增长了 10%。四 一些有待讨论的问题及我们的看法1 烧纸钱、烧锡箔、祭祀是供奉祭品等丧葬行为可否被笼统地判定为迷信行为?从无神论的角度来说,人是无所谓来世的,死后的灵魂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从这一

12、点来说,意图通过烧纸钱使死去的亲人在阴间有钱花的思想是没有依据的。但是否就可以简单的将其贴上迷信的标签而一棍子打死呢?我们认为也不必然。尽管这类做法是建立在一种虚无的基础上,但客观上也是有其一定效果的。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人们回报先人“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4 -的恩德、对先人难以割舍的敬爱之情,并以此取到了教育小辈孝顺长辈的启示作用。所以,我们认为,这类行为虽不该提倡,但其客观上的作用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2 丧葬行为是否无法避免会流于形式?应该说,丧葬行为有其一定的固定或难以改变的程序。千篇一律的送葬模式以及年年如此的祭祀方式的确让人留下了丧葬行为流于形式的印象

13、。但必须指出,形式的固定是丧葬活动的特性决定的,但固定形式和流于形式却并不是等价的。丧葬行为个人留下流于形式的印象,主要还是因为当事人舍本求末,忘记了丧葬行为的本意,以为形式上走一个过场就完成了丧葬仪式。其实,除了外在的仪式外,丧葬方式另一个很重要、常被我们忽视的是情感和思想上的悼念与追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只要我们在内心走过了祭祀仪式,丧葬活动的意义也就达到了。至于表面的、程序上的仪式,只不过是一个外在表象罢了,这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3 可否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回报?我国当前遗体捐献的比例依然比较低,为了鼓励人们进行遗体捐赠,政府部门可否采取对进行遗体捐献

14、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物质回报的政策激励呢?在我国,买卖器官是非法的、政府明令禁止的。但对于死者的器官,可否象征性地给予捐赠者家属一定物质回报呢?我们认为,当前的低遗体捐赠率主要还是人们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低物质回报对人们的选择的影响是不大的,高物质回报的恶性结果也是我们可以设想的。但是,除了当前对志愿遗体捐献者颁发证书外,可否考虑增加一些其他的非物质性的措施对这类人士进行褒奖?比如,可以在报刊上刊登致敬函,在墓葬的某区域给予一些标志等。我们认为,以此既表达了社会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也达到了鼓励人们遗体捐献的宣传作用。4 丧葬活动的改革究竟需要多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人们必须避免两

15、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丧葬活动的改革在近二三十年间就会完成,随着接受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丧葬思想会与前辈有很大不同,势必会加速丧葬改革。另一种认识则以为丧葬活动的传统文化决定因素过强过深,改变几无可能。改革必然是渐进的,但趋势必然的。我们必须看到当代丧葬活动的一些新风新潮,但盲目夸大这一现象也是不合实际的。我们认为,改革经历的实践使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过程如何?社会整体和个人应承担哪些责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将使得丧葬改革时间长短的疑问得到落实。五 对变革丧葬观念的思考与畅想1 基本的原则、认识与态度我们不得不

16、承认,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一些看来是封建迷信的丧葬风俗对于当事人来说的意义依然是重大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尊重。由于丧葬活动有其特殊的情感性,我们必须时刻将人们的情感接受度放在心中。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现实、不人道的。2 寄希望于有理性与历史责任感的人们躬行实践由于行政指令般的改革不切实际,最现实的改革只能寄希望于单独的个人。我们相信,只要存在这样为子孙后代考虑的、高文化水平的人存在,他们的队伍是会不断壮大的。因为一个人就可以影响他的家人、朋友等一群人,这样的发散效力是无穷的。“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5 -3 呼吁人们重拾丧葬文化的教化意义我们认为,丧葬习俗除了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外,最重要的便在于教育子孙后代铭记家族传承,孝敬长辈,努力前程,光耀先祖。虽然改革传统丧葬习俗有困难,但是教导人们关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