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6778957 上传时间:2018-01-01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R九年级上册,新课导入,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难点)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

2、),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散文选刊1999年第2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

3、格物致知精神。,生难字,丁肇中( ) 朱熹( ) 测量( )彷徨( ) 儒家( ) 不知所措( )埋没( ) 格物致知( ) 袖手旁观( ),预习测评,zho,x,xi,zh,m,png,r,ling,cu,形似字,徨( )彷徨惶( )惶恐煌( )辉煌,儒( )儒家孺( )孺子懦( )懦弱,r,hung,hung,hung,nu,r,词语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端正心性。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顿管理家政。,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 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

4、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 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第二部分,课文解读,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

5、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引用大学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从解释中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说起,简明扼要地解释“格物”和“致知”的含义,既点明题旨,又表明这个观点由来已久。,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是为什么呢?,归纳: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传统的中国教育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为

6、什么失败?,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阅读6-12自然段,朗读: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怎样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物理

7、学史上,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上做了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的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的结论。,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和毅力”三者之间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不能调换的。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的坚持。这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不能调换。,在“格物致知

8、”方面,中国学生有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这主要是由传统教育这个文化背景导致的,学生对格物致知的精神贯彻不足。,反面论证,以他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为证,作者用什么事例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反面论证,以自己亲身的经验为证,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验、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从而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阅读最后一段,“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

9、环境也是不可少的。”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不但而且”揭示了两部分之间的递进关系。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学术有用,而且对当今世界的其他事物也是有用的。,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现如今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一方面在科学上有着重要性: 科学的进展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另一方面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现在的世界和社会

10、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够使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上,都能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通过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会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会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

11、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2.本文采用了哪些说理方法?,(1)引用古语。如开头

12、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为了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观点,作者首先引用了大学里的话证明,由于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作者又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事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为了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先讲道理,从正面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实验精神,然后联系现实,指出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联系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传统教育的弊端,进一步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

13、重要性。(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3.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结构梳理,引论(提出论点):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本论(阐明道理),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拓展迁移,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

14、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Ting,1936-),男,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

15、州安阿伯市,祖籍山东日照。美国华人物理学家。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中的一种新粒子“J”粒子,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4月获意大利最高科学荣誉奖德卡斯贝里科学奖,1996年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 朱棣文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1997年10月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 崔琦(DanielC.Ts

16、ui,1939),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男,1939年生于河南宝丰,祖籍河南宝丰。因发现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具在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获1998年诺贝尔奖。,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华人得主李远哲 李远哲(LeeYuanTseh,1936-),男,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祖籍台湾新竹。美国华人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气态化学动力学、分子光束和激光化学。 1986年10月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获全美华人成就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高行健(1940),男,1940年生于中国江西。1986年因剧作彼岸被禁演而萌生出国念头,于1987年定居法国。2000年因他的大作灵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他比曾获提名的老舍、巴金、北岛等名家更早成为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