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入门1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776108 上传时间:2018-01-0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入门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入门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入门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入门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入门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入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入门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监测快速入门(1),互联网广告的监测,目录,互联网监测系统分类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介绍常见应用异常检查,互联网监测系统分类,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广告技术公司的技术解决方案产品:Adsame-Eagle Pro DC-AFA ALLYES-AFA 99click等第三方调研公司的认证产品:艾瑞-IAdTrack 尼尔森-Nielsen 监测 DCCI监测专业监测服务公司的分析产品:精硕admaster 秒针监测等,互联网监测系统分类,网站流量分析系统自助式流量分析技术产品:Google-GA, 百度-百度流量分析,CNZZ-网站分析等专业咨询服务流量分析供应商Webtrends,Omnitur

2、e,Core-matrix,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介绍,技术解决方案产品DFA,EAGLE,AFA等产品目标:1)符合IAB标准的广告监测指标;2)尽量以系统报表为客户服务;3)建议使用者自行操作和轻服务;4)产品自主研发;,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介绍,第三方调研公司认证产品一般由知名度较高的认证咨询和市场调研公司发布1)知名度、权威性高于实际数据严谨性;2)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3)产品一般由技术公司出品,调研公司冠名;4)除系统数据报告外,更有公司认证盖章的纸面或电子文档;,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介绍,专业服务公司的监测产品由专业咨询团队服务的技术型产品解决方案1)独立的第三方公司,产品以服务为主;

3、2)重数据分析,并配合人工服务;3)一般不会自助操作,由专业团队执行并且给与报告;4)除系统常设数据外,可根据广告主的需要,贴身服务,甚至进一步追踪数据和提供额外的分析内容;,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介绍,由以上数据组合和过滤,产生各基础报表,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介绍,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介绍,广告监测系统的代码分类,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介绍,互联网广告监测系统基本代码分为以上三类互联网广告主要为实际投放服务关注点为前端的显示、点击、到站其他相关数据可由以上数据组合得出数据反馈的是广告投放段的情况,少量涉及到站后的行为一切数据以代码被执行后的logs分析得出,常见应用,部署流量分析系统,选择广告监测,广告

4、主,与代理协商监测商,使用自有监测系统,获取与监测系统接口代码,监测代码给到媒体,媒体接口后投放,媒体广告投放数据,网站流量数据,监测系统报表,一些结论,如上图所表示,基本的广告监测系统应用关系为绿色框的内容项广告监测系统的数据,必定与流量分析和媒体自身数据存在差异广告监测系统的应用是在严格测试环境下(假设代码被正确放置)监测系统的代码是不封闭的,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常见问题1,为什么我监测出的显示数与媒体的数据差异这么大?媒体使用的是发布系统与监测公司是同一家产品。答:媒体使用的是广告发布系统,其主要功能在于广告展现。因此他的投放数统计的依据为广告发布代码的执行数。而监测系统的显示统计代码放

5、在在广告素材的第一帧(FLASH素材)。从广告发布系统代码执行,至素材下载后展现,中间会有一定时间差,无论从时间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都有可能出现流失。一般情况下,1020%的差异是合理的。,常见问题2,为何媒体的点击数与监测系统的点击数和网站统计到的数字有很大差异呢?答:媒体点击代码+广告监测系统点击代码 +到站后流量监测数据,这个是常见的代码组合。第一步执行 媒体点击代码第二步执行 广告监测系统点击代码第三步执行 到站后的流量监测数据 其中媒体点击代码和广告监测系统点击代码是串联组合,必须执行完前者后跳转到后者执行,因此中间从时间和技术对接中都可能出现流失。最大的丢失因素是两者代码服务器所处的线路产生延迟,相同系统相同配置环境的两串代码损耗约为9%15%。第三部执行的是到站数,点击到到站 损耗一般会高达40%,常见问题3,广告监测系统中出现了大量点击数,为何客户到站统计却显示很少。答:广告监测系统的数据是以代码ID为标识,默认在严格试验环境下。因此他统计某一个ID的代码的日志记录来得出数据。而客户到站系统分为两种 1)严格ID辨认 2)来路REF辨认由于FLASH跳转,或者追加多层的监测代码,会导致流量分析系统无法找到REF,因此会把到站流量转入“自然达到”中。具体关于REF这块导致监测系统和流量分析系统数据冲突的情况将在下一版PPT中做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