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771240 上传时间:2017-12-3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科研2010年第31卷第4期 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 李建国 国群众体育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体育差异比 较大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进行创新研究,建立可操作的、高 效率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贯彻落实条例。 1 建设新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回应条例提出 的要求 以条例颁布为标志,全民健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主 动进行变革,回应条例提出的要求。从当前情况看,城 市体育公共服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服务的对象不够广 泛,即主要针对体育爱好者进行服务,没有覆盖全体社会成 员。有人将此现象称为“自娱自乐”,没有突出“全民健身”。 新型

2、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改变目前的“有限性服 务”模式(也有称其为“歧视服务”的),将其变革为对公 民健身服务的“开放服务”体系,扩大体育公共服务面。二 是服务的内容不够丰富,即能提供的服务产品比较少。无论 是体育设施还是活动项目,在供应量和服务品质方面,都还 不能令人满意。由于目前的体育公共服务总体上处于粗放阶 段,使得全民健身的效果难以保证。新型体育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就是要改变目前的“粗放型”服务模式,将其 中心服务组织”模式,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 2 制定均等化发展目标。保障公民的健身权益 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为普惠性,也就是要求公共服务要 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目标是人人可以

3、享受公共服务。尽管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服务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 距很大。但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不能改变。针对条例 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 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 调发展。”要求,反观过去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多为标志性 (豪华型)、单功能、集中布局模式,是到变革发展思路 的时候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目标并非要采用统一或 均一化模式,而是要采用享受服务机会均等的、在一个地 区服务标准近似的发展模式。以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为例, 就是要采用均衡(分散性、标准化)布局的方式进行基础 体育设施建设,使体育设施的覆盖面和服务人群基本相同, 在

4、方便大多数居民利用的同时,确保体育服务质量。 从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角度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 题是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如体育财政投入的相 当大部分被用于竞技体育,而用于全民健身服务的经费比较 收稿日期:20i007一i0 基金项目:2010年度上海市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 作者简介:李建国,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科学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人文学院,上海200438 全民健身条例癸背景下的城市体育服务变革 少。大量优质公共体育设施被用于竞技活动和商业服务, 可供全民健身活动的比较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思路 有三:一是体育设施均等化,即通过体育设施

5、布局和调整 资源配置,改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使群众在任何地区都 享有健身设施服务。二是体育服务标准化,即在不同服务 机构能够享受到相同的体育服务,体现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 统一性。三是体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即不问人群都能 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体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3 采用专业化发展思路。变革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模式 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 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而构建广覆盖、高效率的全民 健身服务体系,就是最切实的保障。政府除了应加大对体育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外,还要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 行有效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长期以来,我国是由行政机构 进行公共服务的。

6、随着全民健身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深 入,管理的低效率和服务的不到位已经成为全民健身进一步 发展的瓶颈。改革体育公共服务体制,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 是进一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级的必要途径。欧美及日本在 专业化管理模式上有许多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如法国巴黎有 一个大众体育联盟的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它受政府委托,承 接了体育公 、J广1外运动基地、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公共体育 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政府在按预算拨款的同时。根据其 社会服务绩效,给予补贴和奖励。日本大阪市有一个叫体育 公社的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承担市里主要公共体育设施服务 工作,政府支付预算的90,其余部分主要通过举办体育活动 和开展特殊人群

7、服务等,从政府得到额外补助。两个体育服 务组织都聘任专门指导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为市民提供各 种类型的体育服务。 鉴于我国城市体育服务基础薄弱、专业化社会体育服务 组织稀缺、体育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政府应当采用企业化 管理模式,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当前应积极培育社会 体育服务组织,尽快提高其专业化服务水平,并采用委托服 务的模式,通过社会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政府可运 用绩效管理机制,激励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按公共服务要求开 展体育服务。也可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促使社会体育组织服 务优质化。 4 建立社会化运作机制。变革体育公共服务参与方式 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机关、企事业单 位、各类

8、社会、文化、体育组织等都负有开展全民健身活 动的义务,吹响了社会总动员的号角。国务院法制办负责 人在谈条例的立法思路时指出“在组织方面,坚持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支持、全民积极 参与。” 其意图就是要改变过去由体育部门一家办的局面, 建立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机制和环境。从公共服务角度看, 动员全民参与的关键是“社会化运作机制”。新公共服务 理论强调建立具有完善社会整合力和回应力的社会化公共服 务机构,国际上普遍推行的由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协助 政府开展公益性活动。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非政府组 纵和非营利组织比较少,其社会整合力和回应力也比较弱, 而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冈与我

9、国长期采用行政包揽社会服 务的工作方式有关。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弱小已经成为制约 全民健身服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解决全民健身服务的社 会参与问题办法有三:一是政策鼓励,政府可以通过招投 标制度,公布各类体育公共服务项目,吸引社会体育组织 加入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来。对有意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 社会组织进行业务培训,帮助其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制度 激励,如实行补贴制度,对按条例规定开展全民健身 服务的社会组织,根据其服务对象、规模、绩效等进行评 估,并依此发放经费补贴。也可通过表彰、奖励等形式, 激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服务。三是组织建构,即 建立社会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如按服务内容设置专门服务

10、 机构,聘任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组织来实施体育公共服务职 能。加大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培育,给予其更多的锻炼机 会,促使其成长进步。全面实行委托管理体制,培养社会 体育服务组织独立开展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 5 实施科技化提升策略。变革体育公共服务手段方法 在体育发展的历史中,科技作为“助推器”对体育的 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科学技术的革新,推动运动技术不断 改进,运动器材不断更新,科学健身水平不断提高:使体育 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体育服务效率 更加显著。然而,就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的情况看,存在着体 育科普宣传不足导致的公众科学素养不高,体育科技攻关不 足导致的健身效果不佳等问题。我

11、国在健身领域长期保持传 统健身方式,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较少,科技攻关服务较弱。多 数发达国家的体育公共服务不仅体现在基本的服务保障方面, 也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比如,有长期的体育公共服 务政策研究,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政 府组织科技攻关多为大众健康、健身手段方面等。公共科技 服务对提高体育的科技运用、提升健身活动的效果以及提高 我国群众体育的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强化公共科技服务的过程中,要重点抓体育科普服务 和体育科技攻关服务两方面工作。体育科普服务应以科普宣 传和健身咨询为主,要通过开设体育科普讲座、发放科普 宣传资料、建立热线服务窗口等普及体育科学知识;要

12、通 过社区体育指导站等机构,开展日常的健身咨询和指导服 务,提高公众的科学健身能力。体育科技攻关服务应将扶 持体育智库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全 民健身专家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开展全民健身科学研究, 协助政府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问题。地方政府也应成立相 应咨询机构,提升政府的体育决策水平。政府要利用民间 科技团队的力量,扩大服务范围,针对体育整体发展的瓶 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大众健身的科技攻 关,政府会根据国民健康调查结果。选择具有普遍性的问 题,委托有能力的研究机构或通过招标的形式进行科技攻 关。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干预是体育科技攻关的重点,日 本近年来在做老年

13、人步行方式对身体平衡影响的研究,已经 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如日本老年人爱穿木屐(人字拖鞋), 形成内八字行走方式,容易摔跤。科研人员在多次实验后, 提出了脚尖外展和控制步幅的改进建议,据统计,实旖改 进方案后,老人摔跤的比例大大下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下转第6 7页) 体育科研2010年第31卷第4期 律,阻碍了会展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会展主题雷同、重 复办展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会展行业协会的缺 失和薄弱11。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重视和解决,尤其是, 长江三角洲在对体育场馆设施整体规划、建设与利用方面, 需要建立政府间的区域协调机制。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可以 有效利用现代化体育场馆、设

14、施承办国际国内赛事,文艺演出 和商务会展活动,不仅为举办场馆带来巨额的利润收入,还带 动了所在城市其他产业的迅猛发展1引。另一方面,体育场 馆、设施重复建设和闲置现象严重。各城市在建造新场馆时 应从区域的全局考虑,合理布局,共建共享。根据互补性原 则,加大对现有和在建场馆资源的整合,建设一批国家级或 国际级竞赛体育场所,形成合力,确保能举行高级别的综合 性赛事。比如,上海因举行过多次国际性的网球赛事,因此 其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等都处于绝对优势,江浙两省就可借 助便利的交通网络,充分利用上海的资源,把网球比赛地点 放在上海,而不用花费巨资再去建造大型的网球场馆f5。 参考文献: 【l】姚卓体育展

15、会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O4):6466 【2】王爱丰,王正伦,王进长江三角洲体育产业圈的功能及示范性 发展领域J体育文化导刊,2005(01):l316 【3】 上海会展行业协会成立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的初衷N东 方城乡报,20070l-11 【4】 于晨2008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M上海:上 海大学出版社,2009,5:35-51 【5】于晨腾飞中的上海体育1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2: 14,2223,273O,35,224227 【6】虞重干,刘志民,李志清“长三角体育圈”竞技体育现状及 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2):5-8 【7】 宋全征,周慧

16、,李世昌,孙辉,蒋纯蕉,李厚芝长三角体育圈建 设研究国际体育总局网,20070207 【8】付桦长三角会展业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会展,2005, 23:4143 【9】 俞海滨上海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J体育科研,2009(4): 3842 【1o】丛湖平,唐小波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J中国体育科技,2004(3):卜3 【Il1孙琴世博契机下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中国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海师范大学,2008:3365 【l2】窦淑慧,陈宪,钟华,于向长三角地区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开发 利用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9):5356 (责任编辑:陈建萍) (上接第4页) 体育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 节,一些服务细节会影响受服务者的感受,忽视服务细节 最终影响服务质量和评价,也需要进行研究和改进。当 前,各地正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