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世纪末爱情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747274 上传时间:2017-12-31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64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爱玲的世纪末爱情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张爱玲的世纪末爱情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张爱玲的世纪末爱情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张爱玲的世纪末爱情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张爱玲的世纪末爱情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爱玲的世纪末爱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的世纪末爱情(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 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劉亮雅*儘管已辭世三年,臺灣的張愛玲熱並未稍歇,說明了張愛玲持久的魅力。此魅力除了緣於她凝鍊、細緻、多變的筆法,也與她的女性身分,成長於華洋、新舊雜燴的上海,以及戰亂的背景息息相關。陳芳明說得好:無論是從後殖民論述的觀點,或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都可以強烈感受到她作品裡的生動力量。那種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傳統儒家思想、傲慢的民族主義,或是霸權的殖民主義所一貫忽視的(65)。我認為張愛玲獨具的女性與後殖民視野結合了她的美學成就,使她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華文作家之一。她的小說幽深複雜、細膩中顯現恢宏批判,因而歷久彌新、耐人咀嚼。 張愛玲的小說流露出一種世紀末情懷,

2、在某方面依然契合了我們所處身的社會。這裡說的世紀末,指的並非一個分割時間的標籤,而是源自西方十九世紀末的一種大論述開始崩解,使得保守人士擔憂世界末日將至之感,這其中新女性與頹廢男所代表的性別跨* 臺大外文系 323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界,尤其引發了強烈焦慮。而在新女性與頹廢男這方,則帶著反體制的挑釁(Showalter 1-16)。我認為張愛玲的許多小說中,捕捉到了二十世紀初在戰亂頻仍、西潮衝擊下大中國父權封建勢力開始瓦解中的惘惘的威脅。她筆下的愛情常常對映著這樣的時代氛圍。這些愛情中的男女往往也有性別跨界的現象,雖然他們不盡符合西方頹廢男、新女性的定義。而在反體制的同時,他們

3、的權力位置並不相同,這即是張愛玲對中國世紀末性別跨界的深層思考,也是本文所想要探索的。 華洋雜處、新舊並陳的上海對於張愛玲的美學與視野產生極大影響,使她既吸納也批判了五四運動。她喜愛上海人的世故練達、自嘲嘲人、由疲乏而產生的放任。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流言56)。上海人的壞因此是不幼稚(流言57)。許多人喜歡談張愛玲受海派文學影響,然而她對西方文學的涉獵其實也很廣。在雜文中她常比較中西文化。她曾建議以洋人看京戲的眼光看中國的一切:多數的年輕人愛中國而不知道他們所愛的究竟是一些什麼東西。無條件的愛是

4、可欽佩的唯一的危險就是:遲早理想要撞著了現實,每每使他們倒抽一口涼氣(流言107)。透過洋人觀光的去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過程,有了驚訝與眩異,才有明瞭,看出中國的紛紜,刺眼,神祕,滑稽(流言107)。也許並非偶然,張愛玲的許多主人翁有留洋、華僑、甚至洋人、混血背景。米晶堯、佟振保留學,王嬌蕊、范柳原是華僑,喬琪喬是多國混血兒,哥兒達先生是美國人,第二爐香更全以324 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 325 外國人為主角。因此許多篇故事處理華洋文化交會所帶來的複雜省思,呈現文化與文化間來回往復的凝視、剝視,並且除了種族外,還牽涉了性別、階級與新舊的關係。像桂花蒸 阿小悲秋和第一爐香

5、便是特別鮮明的例子。張愛玲的女性意識和陰性美學也就在這中西、新舊文化交鋒交融,以及戰火的催化下,孕育而生。探討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及她對性別跨界的探索勢必須對這繁複的視野有些瞭解。 一、頹廢與世紀末愛情 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自己的文章 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燼餘錄 歐陸十九世紀末的性別跨界有其特殊背景。十九世紀時歐陸中產階級霸權已然確立,一夫一妻制成為準範。然而強迫性的婚姻制仍牢不可破,性愛唯有在異性戀婚姻內才具合法性,再加上男外女內、男陽剛女陰柔之僵化性別角色,每每造成束縛。

6、十九世紀末新女性遂抗拒婚姻,追求知性及感情獨立。而頹廢男則反對維多利亞刻板的性道德,挖掘雙重自我,浸淫於藝術及感官。蕭娃特(Elaine Showalter)指出,十九世紀末的頹廢一方面是中產階級對任何在其眼裡不自然、做作、變態之事物的貶稱,從新藝術到同性戀都可包含在內。另方面,它又是橫跨歐洲的後達爾文(post-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26 Darwinian)美學運動,刻意反生殖、反自然、反基督教、反愛情,拒絕一切自然、生物面,偏好精緻、新奇、稀罕的藝術、藝術品、感官、想像的內在生活(Showalter 170)。簡單說,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為了追求新鮮、稀罕的官能刺激,而有各種

7、戀物、對身體的探索,甚至吸毒、雜交,從而叛離傳統性別觀。 而二十世紀初中國的脈絡卻不一樣。中產階級尚未成形,宗法社會男尊女卑、媒妁婚姻、傳宗接代、階級嚴明的觀念依舊為虐,其不自由的程度遠高於當時的歐陸。辛亥革命後,五四時期知識份子發揚革命精神,開始引進自由戀愛以及一夫一妻的觀念。在宗法社會不容婚姻自由的束縛下,愛情格外是人性的申張。於是相對於當時歐陸頹廢男的反愛情,中國知識份子反而嚮往愛情,張愛玲便嘆息中國有愛情荒(續集73)。也就是說傳統中國男人(尤其士商階層的),因著他們優越的社會地位,並沒有性壓抑的問題;唯有女人飽受性壓抑之苦。但不論男女皆難以覓得愛情。固然媒妁婚姻也可能產生愛情,但對張

8、愛玲而言,先有性再有愛,缺少緊張懸疑、憧憬與神秘感,就不是戀愛(續集60)。平實的愛情不能吸引張愛玲,她感興趣的毋寧是談戀愛時的微妙互動,自我與他者不斷剝視到最素樸的原質。然而肯定愛情並不意謂張愛玲相信愛情神話以及一對一的絕對性。反之,她的小說顯現對天長地久愛情的懷疑,對介乎愛情與色慾間的調情之著迷,以及對非一對一關係的高度興趣。 另一方面,張愛玲的不少女人似乎由於受限於私領域,而比男人更加渴望愛情。但五四運動基本上還是男性知識份子主導的反傳統、反封建父權之文化運動,對女性地位的提升依然有限(林芳玫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 327 92)。在此情況下,女性對愛的渴望反而可能使其受困,像第一爐香中的葛

9、薇龍、半生緣裡顧曼楨都是顯著的例子。如果說女性主體乃是張愛玲小說的關注,那麼也就難怪張愛玲對於夾處於新舊之間女人的命運,抱以悲觀。 張愛玲筆下也有一種世紀末的頹靡,但其意義卻不盡同於男性主導的歐陸世紀末頹廢。首先,張愛玲鮮少觸及男同性戀。其次,在張愛玲的小說中,玩家型的男人固然不少,然除了第一爐香中的喬琪喬外,唯美背德的魅惑與挑釁之力道降低了。男人的放浪若非被女性主角旁觀,就是被置於故事背景,為其渴望揚棄的生涯(雖然他未必能做到)。男人反而常在戀愛時才顯得唯美,例如佟振保迷眩於王嬌蕊的落髮與嬌嗔,范柳原神馳於白流蘇的中國女人風韻。而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及隱形的女性敘述聲音則充滿頹廢耽美的想像。像王

10、嬌蕊、白流蘇、曹七巧均既唯美又背德(尤其就她們違反當時對女性的性規範而言)。張愛玲的頹廢因此突顯了女性主體及女性情慾,更特別的是,又同時肯定愛情、以愛情為焦點,遂彷彿是挪用歐陸十九世紀末的頹廢,從而提出屬於女性的觀點。 另一方面,張愛玲可能比歐陸十九世紀末作家更為頹廢。後者書寫時期,帝國主義正盛,至少歐陸本土未披戰火(參看Showalter 請參看周蕾頁167-72,215-28及孟悅、戴錦華頁321-90。但我認為孟悅、戴錦華說張愛玲的世界是一個正在死亡的國度,充滿了死亡的氣息一個為色彩所窒息的、充滿幽閉恐懼的世界(323) 則僅觀察到了張愛玲的一面。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2

11、8 4-5),然而張愛玲寫作時的中國,卻是烽火連年、動盪詭譎的時代。張愛玲刻意以華靡的文字經營男女關係,將戰爭、政治等大論述邊緣化,卻又對之有所影射、批判,因而顯現出一種極具顛覆性的瑣碎政治。在自己的文章中她寫道:和戀愛的放恣相比,戰爭是被驅使的,而革命則有時候多少有點強迫自己。真的革命與革命的戰爭,在情調上我想應當和戀愛是近親,和戀愛一樣是放恣的滲透於人生的全面,而對於自己是和諧(流言20)。也就是說,在張愛玲唯美、看似有所耽溺、流連忘返(流言21)的文字裡蘊含了一種深刻的女性觀點的革命。透過對戀愛的放恣之刻畫,她探討性別意識上內在革命的可能及阻礙,而她暗示,唯有此一內在革命方能滲透於人生的

12、全面。 耽美在某個意義上乃是中國有閒的仕紳階級固有的,這即是張愛玲注意到的,古中國衣衫上過分注意細節,堆砌了繁褥、毫無意義的點綴物,這樣不停地另生枝節,放恣,不講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費了精力,正是中國有閒階級一貫的態度。惟有世上最清閒的國家裡最閒的人,方才能領略到這些細節的妙處。製造一百種相仿而不犯重的圖案,固然需要藝術與時間;欣賞它,也同樣地煩難(流言70)。不相干、無意義的東西傳統上屬於陰性的範疇,也與傳統女性及紈子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段話顯現張愛玲對古中國陰性美感既批判也眷戀,也緊扣著張愛玲的陰性美學,映照出張愛玲矛盾複雜的藝術靈視。在更衣記中她既耽愛陰性美學,又微帶批評。她研究清朝到

13、民國女子服裝的變化多 張愛玲崛起於1940年代汪精衛偽政府時期的上海。 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 329 端,對於男子服裝上相對的單調深感束縛厭煩,但她又警醒地批道:時裝的日新月異並不一定表現活潑的精神與新穎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滯;由於其他活動範圍內的失敗,所有的創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區域裡去(流言72)。 張愛玲的陰性美學與女性意識隱隱然對強調進步的五四文學有所批評。周蕾發現,張愛玲著重細節與感性的敘事手法破壞了中國現代主義在內心主體性和新國家之間試圖建立的身分。在意識形態上,她的女性角色令這個身分的進步性修辭顯得滑稽可笑(228)。除了眷戀陰性美學外,張愛玲常以滄桑與荒涼為其小說之基調。她

14、描繪新舊交替的時代,舊勢力雖在瓦解之中,但餘毒猶在,於是即連看似新的事物,其中也潛藏著舊的敗壞,例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這個留過洋的新中國男人,依然懷抱男性沙文意識。半生緣裡顧曼楨是個可愛可敬的新女性,但乖違的命運和腐舊的環境終於使她枯槁自棄。這樣灰黯的基調迥異於五四文學所倡揚的新中國革命、進步的精神,但也燭照了五四精神隱涵的性別問題。 張愛玲筆下的男女或多或少泥足於舊有的意識形態。然而就宗法社會的準範而言,她的許多男女亦多多少少逾越了傳統男尊女卑,男陽剛主控、女陰柔順從的僵化兩性二分觀念。以我們今日角 但這並不表示五四運動不重要。在一篇追憶胡適的文章裡,張愛玲這樣寫道:我想只要有心理學家榮

15、(Jung)所謂民族回憶這樣東西,像五四這樣的經驗是忘不了的,無論湮沒多久也還是在思想背景裡(張看148)。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30 度,大體上他們皆陰陽同體。但放在當時舊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他們背離性別準範的部份卻往往造成不安,遂可以權宜地以陰性男人、陽性女人名之。張愛玲典型的陰性男人性格較為溫柔陰鬱,他們(曾經)身分地位不明、低微,或無所事事、沒出息,因而喪失傳統男人的絕對優勢。他們常狂嫖濫賭,身邊不乏女人。他們的放浪在某方面是反宗法社會的,卻弔詭地成為男權的延伸。相對的,張愛玲典型的陽性女人則強悍、自我,情慾上較為主動。於是基於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陽性女人便引發威脅感,而陰性男人則令人鄙視。因此要談張愛玲所勾勒的世紀末愛情,不能不一起談她對宗法社會的批判,以及華洋雜處帶來的文化衝擊與矛盾。 二、反體制的世紀末愛情 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傾城之戀 張愛玲營造的世紀末愛情場景是:香港的一堵冷而粗糙,死的顏色的牆激發了范柳原的末世想像(208),他對著這想像中的斷壁立下愛的盟誓,而故事的發展恰恰讓戰爭成就了范柳原與白流蘇的愛情。這似乎是勃朗寧(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