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746947 上传时间:2017-12-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传统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弘扬传统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弘扬传统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弘扬传统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弘扬传统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传统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传统 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郏宁扬(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48)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与德育思想,分析了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提出增设“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建立开放德育教育网络、以就业为导向,将德育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等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的实施路径。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德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15000 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

2、的智慧结晶,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其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传统中国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经过长期的积淀,最终形成以“厚德载物”为价值取向,以“止于至善”为立身行事,以“知行统一”为能动精神的文化构成。以“厚德载物”为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止于至善”的执着追求。论语要求人们“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 2大学所述的“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出发点是“德” ,落脚点在

3、“善” ,八目是要求人们修养身心,实现内圣,进而达到外王。所以每个人要力行践履,树立起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人格,平衡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身体力行道德规范,重“知”与“行”的统一,安身立命,从而立德、立功、立言。这种“做人”的心理,必须加强道德主体对自身的“省察克治”功夫, “吾日三省吾身” 、 “见贤思齐” 、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这些古语都同道德修养践履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道德强调“良心”在择善去恶中的作用,认为能否“慎独”是能否提高道德品质的关键。只有借助人们的道德觉悟和“良心”自律,道德对人们的规范作用才能真正成为不受外界制约的自愿的行为,道德的社会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4、 31 王学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 313 页2 论语泰伯3 王学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 328 页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1、尚公为国的爱国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公”包含着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整理利益,即强调公义,反对私利。在此影响下,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为民请命” 、 “精忠报国”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并逐渐转化为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国家昌盛为荣,对祖国和民族无比忠诚,为民族、国家、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在国家、人民利益受到威

5、胁时挺身而出,勇于牺牲。2、谦敬礼让的仁爱传统。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和处世态度。传统礼仪的内核是“敬” ,意味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 “夫礼者,自尊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4实行礼必须以仁爱为实质,不能流于虚伪,即以自己待与己亲近之人的心情为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的精神具体表现在礼节、礼仪上,要文明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并遵纪守法,树立法治精神。3、知耻自律的修养观念。 “知耻”是人的基本德性,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谨言慎行,辩之荣辱。知耻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任何时候都应遵守和弘扬。传统道德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完整的道德

6、人格,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一种道德观念一直保持到生命的终点,临终变节,最为中国人所不耻,生活中没有尊严,亦为中国人所不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4、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作为道德规范,既是在公平、正义精神指导下体现的公义胜私欲的自强,又是保持高尚节操、善于节制并勇于自胜的美德,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强。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凝聚,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5、俭以养德的勤廉精神。中华民族有着尚俭的传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反映了“勤”和“俭”的

7、关系。俭以养德的德,主要指廉德,即能辩是非,以义取利,自我约束而不贪求。6、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忠于职守、敬业乐业”是人们对所从事的事业敬重热爱,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精益求精,自觉“乐事劝功”直至“勤业” 、 “精业” ,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加强高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教育的意义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有所区别,全过程教育强调实践性,无论是4 礼记曲礼5 孟子滕文公下教学、实验、实习、实训,还是生产科研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

8、、向上的发展态势,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对主流价值观表现高度认同,思想道德素质较高。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社会道德领域带来的冲击,在高职学生中引发许多道德困惑,对社会现象敏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却无法得到正确指导。在高职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教育,有利于解决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正确地吸收国内外文明成果。通过教育与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职业道德观,注意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民主、科学、法治等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为吸收国内外一切进步文明打下科学的根基。2、克服高职院校学生思

9、想和行为中的消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对学生的冲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从而产生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现代科技发展下的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丰富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一些不良的思想也在腐蚀着学生,淡薄了学生应有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观念。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学生立志奋发的优良品德,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优秀品德。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长期以来,有一部分人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只需

10、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就行,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思想下,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各类技能证书的获取上,忽略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过于计较眼前的利益,职业选择拈轻怕重,缺乏坚定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自律性弱。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从而端正学习目标与态度,加强自律,增强正义感和荣辱感,从德、识、才、学各方面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更好的促进创新意识的养成。四、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的实施途径1、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我国德育课程体系不仅应体现“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 ,更应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 ,即不

11、仅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中华民族价值观。而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培养就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尽管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先后开设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其中有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但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来说,这些远远不够。 6通过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竞争中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通过为德育课引入新元素,拓宽新的研究范围,促进德育课程体系的科学发展。2、建立开放的德育教育网络。依靠社会的力量,使学校教育、家族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校外

12、教育基地,使学校德育向校外延伸、向家庭延伸,让更多的家长、社会团体、教育组织参与到学校德育网络体系中,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如先进人物采访、司法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做形势政策分析等,使德育工作走向社会化,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创新思维,缩短对社会的适应期。3、以就业为导向,将德育渗透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德育工作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点在社会能力训练,这是一种跨专业、跨职业群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特别是现代企业中员工的晋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能力的强弱。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手段,为学生不断提供锻炼自身的机会,帮助学生明确职

13、业发展方向,内化专业思想,实现“技能成就人生”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学生的道德水平往往是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完成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领悟。参考文献:1王学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 313 页2 论语泰伯3 礼记曲礼4 孟子滕文公下5议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J 文教资料,2009 年 4 月中旬刊6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097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 年第 2 期8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思考J 德育与素质教育,2007 年第 1 期6纪岚议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J 文教资料,2009 年 4 月中旬刊作者简介:郏宁扬(1977) ,女,江苏张家港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化系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