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72591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古医书文献及研究概况综述x 摘要:中医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本文通过对中古医书文献及其研究概况进行考察分析,可以看出,从语言文字角度对中古医书文献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同时由于年代等多方面原因的局限,这些研究成果中也存在一些局限与偏颇之处,因此中古医书文献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关键词:中古医书 ;文献 ;语言文字 中医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时间跨度从上古、中古直到近代。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历史也是由来已久,那么中古医书包括哪些典籍呢?学术界普遍认为所谓中古指的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中古医书就应该限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时期现存的医书文献,对

2、于成书年代有争议的文献,则不属于中古医书范围。比如如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说东汉卫汛撰) ,其真正成书年代是宋代,因此不属于中古医书范围内;再如灵剑子 、 华氏中藏经二书,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其成书年代很难界定,因此也不应该划归为中古医书范围内。我们参考依据了中国医学书目 、 续中国医学书目 、 中2医文献学 、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 中国医籍通考等一些权威性的医学工具书,认为中古医书应包括以下几种文献:一是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 ;二是东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三是晋王叔和著脉经 ;四是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 ;五是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上述五本中古医书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每个

3、版本之间也存在很多出入之处。如伤寒论的主要版本有敦煌本、康治本、康平本、高继冲本、唐本、宋本、 金匮玉函经 、 ;金成无巳注本、 注解伤寒论等诸多版本。 金匮要略的主要版本有邓珍本、赵开美本、明仿宋本、俞桥本等。 脉经的主要版本有广本、吴本、何本、宛本、朱本、钱本、黄本、周本等数十种之多。 肘后备急方的主要版本有元至正间刊本;明万历二年李栻刻本;明万历年间岳州刘自化刊本;明嘉靖甲寅襄阳知府李容刊本;程永培刊六醴斋医书本;道藏本;道光戊申瓶花屋刊本等。 诸病源候论的主要版本有宋本、汪本、周本、湖本;、正保本;四库全书本、 永乐大典本等诸多版本。除去许多学者从医学角度对上述五种文献进行研究之外,还

4、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如远在宋代、金代就有林亿、成无巳为伤寒论作注;清代则有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对中古医书也都有所涉及,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书中就征引了脉经 、伤寒论 、 本草经集注 、 诸病源候论等诸多内容。但由于年3代的局限,这些研究成果中也有缺憾之处,如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还局限于对中古医书的局部涉及,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涉及的研究面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等。真正从语言文献角度把对中古医书的研究推到一个全新高度,则是到了现当代,现当代的一些学者对中古医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校注或译注。如何任的

5、金匮要略校注1、刘渡舟的伤寒论校注2、沈炎南的 脉经校注3、丁光迪的诸病源候论校注4 等。这些校注充分利用中古医书的诸多版本,对这些医籍做了系统深入的注释,其中的精彩之处令人称赞。这些校注或译注的成果对我们准确深入地研究中古医书文献有很大的启发帮助。二是医学工具书。如艾华主编的金匮要略辞典5、傅延玲主编的伤寒论研究大辞典6 、刘渡舟主编的 伤寒论辞典7、王付主编的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8 等。这些优秀的工具书不但是对古医书语词的解释,同时也是对中古医书词语研究的集大成,书中有很多的精彩解释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研究。三是对中古医书的语词或版本的研究。如张显成著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 、9 先秦两汉医

6、学用语汇释 10 两本书是对中古医书词语研究的优秀代表作。这两本著作不但对中古医书文献有所涉及研究,同时还包含了上古医书文献的研究成果,从医书文献的传承角度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纵向的参考视角。再如钱超尘著中医古籍训诂研究11、吉文辉、王大妹主编 中医古籍版本学412 等,则是中古医书文献研究的优秀成果。四是单篇论文和硕博论文。单篇论文如陈增岳的诸病源候论校注补商13、王云路师的诸病源候论 释词14 等,硕士论文如艾贵金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素问成书年代的下限15 等、博士论文如郭颖的诸病源候论 词语研究16 等。这些成果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由于中古医书距今年代久远,传抄的版本又纷繁芜杂,书

7、中难免会存在很多的出入之处,其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虽然学术界对中古医书词语及文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学问是无止境的,这些研究成果中当然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古代汉语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因为复音词结构的不稳定性,复音词中语素的顺序不稳固。中古医书中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不明白这种现象的话,在给医书作注的时候就会出现偏颇。比如“衄血” 、 “血衄”二词经常见于中古医书中。 金匮要略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心气不足,吐血、衂血,泻心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衂候:“诊其寸口微芤者,衂血。 ”诸病源候论热病诸候 热病候:“七曰,咳血衂血,

8、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耒悬钩浮为常脉。 ”针灸甲乙经脉经第一下:“血衂不止脉大者,是三逆也。 ”说文血部:“鼻出血也。”“可见衄的本义指鼻子出血。 “衄血”为动宾结构, “血衄”为主谓结构,二者同义,实为出血义。 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下伤寒衄5血候:“伤寒衄血者,此由五脏热结所为也。 ”丁光迪注:“衄血 ,原作血衄 ,倒文,据本候标题及外台卷二伤寒衄血方移正。 ”实则“血衄”不烦改。再如“出血” 、 “血出”二词也常见于中古医书中。 肘后备急方 治卒得鬼击方第四:“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 虚劳鼻衂

9、候:“衂者,鼻出血也。 ”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第一:“男左女右,入七八寸,若使目中血出,佳。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割目后除痛止血候:“割之而伤经脉者,则令痛不止,血出不住,即须方药除疗之。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伤寒衄血候:“衄者,鼻出血也。 ”丁光迪注:“出血 ,原作血出 ,倒文,据外台移正。”“出血”为动宾结构, “血出”为主谓结构,二者同义,实为出血义。实则“血出”亦不烦改。综上可见,从语言文字角度对中古医书文献的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借鉴的,但由于中医古籍博大精深,内容版本的纷繁芜杂,书中依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地方,因此我们应当在借鉴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10、,对中古医书文献做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希冀借此文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参考文献:1. 艾华主编. 金匮要略辞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 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3. 沈炎南主编.脉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辞典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5. 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6. 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7. 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 (汉)张仲景著.(金)成无巳注.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1963.1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版。2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年版。3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年版。4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年版。5 学苑出版社 2005 年版。6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年版。7 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版。8 学苑出版社 2005 年版。9 巴蜀书社 2000 年版。10 巴蜀书社 2002 年版。11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12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年版。713 古汉语研究 , 1999 年第 3 期。14 杭州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4 期。15 武汉大学,2004 年硕士论文。16 浙江大学,2005 年博士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