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71482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治疗呃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辨证治疗呃逆【摘要】目的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呃逆。方法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结论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气解郁。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气解郁。明张景岳曰:“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 ”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唯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

2、肾之气有大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为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景岳全书呃逆),说明审证求因,注意“元气败竭”之症,实际实用,很有建树。 辨证论治 1.胃寒 主症:呃逆,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精神不振,胃寒肢冷,时胸胁闷张。脉沉紧,或弦紧,舌质青,苔白。 证析:此为胃寒,食欲停聚所引起。胃寒,寒邪阻遏。胃失和降,气逆作呃。胃寒,食积不化,则胃脘冷痛,食欲不振。胃寒累脾,2脾运不健,则二便不调,便溏尿清;胃寒不能消谷,水谷精微不能荣养脑神,则精神不振;胃寒阳气不运,则肢冷身寒。 脉舌征也是胃寒气逆之象。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处方:丁香散( 古今医统大全) 加吴茱萸、黄

3、连 (少量) 、苍术、佛手。六君子汤(妇人良方) 加木香、砂仁、藿香、防风。 针灸:中脘、膻中、足三里、公孙、内关;或脾俞、至阳、胃俞、阴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足三里或三阴交) ,留针半时,出针。可灸,取穴中脘、足三里,回旋灸,或雀啄灸,每穴 5 10 分钟。 2.胃热 主症:呃逆,脘腹热痛,或胃中灼热,食欲不振,喜冷渴饮,便秘尿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烦热不安。脉滑数,或滑实,舌红,苔黄腻,或黄燥。 证析:此为胃热,气逆上冲所引起。胃热化火化燥,上冲动膈,症见呃声连作。胃热灼津,络伤津损,则胃脘痛、灼热、口干。胃热累及全身,则面

4、红身热,烦热不安,口臭口涩。 脉舌征也是胃热,气郁上冲之象。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处方: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去人参加黄连、黄芩、栀子。小承气汤( 伤寒论 ) 加白芍、黄芩、竹茹。 3针灸:上脘、天枢、合谷、间使、陷谷、足三里;或至阳、肝俞、胃俞、膈俞、阴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陷谷,或三阴交) 。留针半时,出针。 3.气郁气滞 主症:呃逆,头昏头晕,烦躁不安,脘腹胀痛,或胀满不适。口干口苦,呕逆吐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眠少梦多。脉弦紧,或弦劲,舌红绛,苔白或干。 证析:此为气滞,气郁化火所引起。胃气郁滞,化火冲击膈间,则

5、症风呃逆,呕吐吞酸。胃气郁而化火,灼伤胃络,则症见胃痛腹胀。火邪伤津,津不上承,则症见口干口苦。火邪伤胃,传导失和,则症见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脉舌征也是气滞气郁之象。 治则:理气化郁,和胃止呃。 处方:丹参饮( 时方歌括) 加佛手、川楝、石斛。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加石斛。 针灸:期门、中脘、足三里、内关、天枢;或肝俞、脾俞、胃俞、阴陵泉、承山。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中院,或胃俞) 。留针半时,出针。 4.中气下陷 主症:呃逆声低不畅,精神不振,头昏无力,面少无华,气短不续,脘腹不适,泛吐清水,食少便溏,尿少或清,手足厥冷。脉沉4细,或沉弱,舌

6、淡,苔白。 证析:此为中气下陷,胃阳不振所引起。胃阳不足,运化无力,虚阳浮越,上冲动膈,则呃逆,呃声不畅。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则神少面白,头昏无力。阳虚,不能温煦胃气,则气短,脘腹不适。胃虚累脾,脾气不运,则吐清水,食少便溏,手足冷。 脉舌征也是中气不足,胃阳虚损之象。 治则:补中益气,温胃止呃。 处方:桂姜苓半汤(验方) 加人参、砂仁、补骨脂、升麻、白术、防风。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针灸:下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内关;或脾俞、肾俞、委中、阴陵泉、三阴交、承山。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关元,或肾俞) 。留针半时,出针。可灸,取下脘、关元、足

7、三里,回旋灸,10 分钟左右。 5.胃阴不足 主症:呃逆,面红或热,烦躁烘热,唇燥舌干,口干口渴,饮少或不欲饮,手足心热,食后脘痞,便结或不爽。脉细数,或弦数,舌红或绛,苔少,或苔少无津,或无苔。 证析:此为胃阴虚,内热甚所引起。胃阴不足,阴虚则内热,内热灼伤胃络,或气机不畅,上不能宣,下不可通,逆而动膈,则呃逆腹痛。胃热灼津,津少则口干、便秘。内热甚,虚火上炎,则见面红、唇燥、烦热,手足心热。 5脉舌征也是胃热伤津,阴津亏损之象。 治则:滋阴清热,益胃生津。 处方:益胃汤( 温病条辨) 去冰糖,加女贞子、白芍、炙龟板、竹茹。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加沙参、麦冬、石斛、黄芩。 针灸:巨厥、大椎、足三里、复溜、太溪;或肝俞、胃俞、阴陵泉、三阴交、大钟。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复溜,或三阴交) 。留针半时,出针。 参考文献 1陈豫,刘翠清. 隔姜灸治疗呃逆 28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02. 2黄淮.推拿三穴治疗呃逆 468 例J.按摩与导引,2003,04. 3殷小平,吴晓红, 张苏明.呃逆的病因与治疗方法选择J.九江医学,2000,04. 4艾红兰.八脉交会穴治疗顽固性呃逆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2003,06. 5鞠庆波,王鹏琴. 眼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 32 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