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703435 上传时间:2017-12-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研讨会发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术研讨会发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术研讨会发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术研讨会发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研讨会发言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术研讨会发言稿和批评。1908 年,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祖母也是这一年出生的,今年正是她一百周岁的纪年。近些年来,相对于理论探究而言,我本人更倾向于关注制度变迁的方法论,刚才一位学者,好像是郑旭光先生说到社会原子化的问题,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很感兴趣。社会的原子化,我概括为八个字,散而无序,大而无形,质量大,但是能量小,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的一个著名物质能量公式的E 等于 MC 的平方,这是理论物理学说,如果变成现实的原子弹,则要把所有的原子集结起来再释放能量,这是奥本海姆在科学实验中做出的杰出贡献,所以,他才被世人称为原子弹之父。这说明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没有社会行动能力,理论永远是理论

2、,再美妙的理论,没有社会行动能力还是理论。众所周知,宪法和宪政不能划等号,即有好的宪法文本,也不一定就能实现好的宪政治理,各位说了中国一百年宪法与宪政变迁史,这方面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我借用一下范亚峰博士在 2016 年至 201X 年研究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方法论,他独创了一个政法系和中道的自由主义的政治概念,我今天借用一下范博士的方法论,我是这么思考中国的历史演绎规律的,我简单说四个阶段。大家研究明末清初这段历史会发现,所谓大明和大清两个朝廷或者两个国家的共存与对抗,大概中间相持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期,中间最大的变量即是所谓的大明的国内变量,也就是明末农民武装暴动叛乱和频繁的天灾

3、,导致两个政权的博弈最后以大清的成功入关问鼎中原和大明的彻底失败告终;晚清和民国之间的博弈,存在于清朝保守势力和革命党博弈之外的变量当时有三个,包括北洋以袁世凯为首的新军阀、康梁为首的维新立宪派、西方列强,其中也包括俄国、日本,导致清朝在北京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逊位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的宣告成立;国民党和共产党,从 1921 年到 1949 年的 28 年之间的国共博弈也是两个政权的博弈,即南京的国民政府和中共红军的苏维埃政府,28 年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外来变量,即日本法西斯军事帝国 1931 年9.18以后针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军事入侵战争,最终导致共产党通过武装革命在中国大陆

4、获得全面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到今天,现在我们是在和谐社会的话语体系中来谈论宪政问题,作为执政者还政于民,或者逐渐地过渡到具有宪政理念类型的政治组织,主要是靠官民博弈和体制内外的博弈开展和进行的,其中似乎也存在几个变量,一是技术层面,互联网时代,信息无法封锁;还有,台湾的模式和香港的模式,因为台湾、香港和中华有血缘关系,不是纯粹西方的民主模式,台湾已经初步实行了这种宪政模式的粗糙转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和示范效应;另外,我受范亚峰博士的启发,和杜兆勇先生一同提出中国未来的宗教复兴,基于信仰的复兴,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当然这其中也包含宪政学者刘军宁先生和文化学者余樟法先生以及经济学家盛洪先生所一贯倡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或称之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最后,思想日渐成熟的政法系正在引导并把国内的群体性事件完全纳入到法制的轨道,让它也日渐成为一种健康、理性、温和、进步的社会变量,以逐渐实现官民之间的互动双赢。最后,我本人完全同意王从圣先生刚才发言时所说到的三个必须遵循的宪政原则:非暴力的原则、妥协的原则、带有贵族精神理念的宪政原则,我觉得有执政党开明的“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和“构建和谐”的治国理念和胡温亲民勤政的领袖作风,未来中国的宪政改革的前途还是十分光明的,我们应该做渐进式的温和、理性的改良者,参与到公民社会的和谐转型之中,为中国的宪政之路铺路,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