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古道下马关之历史文化随笔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675991 上传时间:2017-12-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雄关古道下马关之历史文化随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雄关古道下马关之历史文化随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雄关古道下马关之历史文化随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雄关古道下马关之历史文化随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雄关古道下马关之历史文化随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雄关古道下马关之历史文化随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雄关古道下马关之历史文化随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先 绪 - 五 扳 年 存 李 憝 夏 暑 憬 闻 雕 从宁夏同心县城乘车向东,穿过 沟壑相连的旱塬群山,一直向东。到 达一个叫达郎顶的山头旱塬的群山 似乎走到了尽头。向北望去,一片开 阔的平原尽收眼底,这就是同心县的 东部平原重镇下马关。 听地名,下马关,下马之关,是谁 在这里下了马?又是谁在这里设的 关?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说是 宋时杨门女将穆桂英北上抗敌。下马 于此;达郎顶的山头,也解读出杨大 郎的传奇,这个美丽的传说根植于民 间。不谈是否确有穆桂英之人。而历 史上杨家将为宋朝抗击的对象是辽国,在那个时期。 下马关也是边关,这里是宋朝和西夏时常交火的地 方,常会响起马嘶角鸣。大宋和

2、西夏有交火、有结盟。 有过短暂的和平,再交恶、再战争,边关就在这来来 回回的拉锯中度过它的光阴。 下马关汉属北地郡,隋、唐为灵武郡。自古以来 这里就是匈奴、突厥、吐谷浑、吐蕃、党项等民族的天 然牧场。五代时此地为吐蕃国属地。1974年在下马 关赵家庙村附近的山上发掘了鲜卑族吐谷浑王系慕 容威的墓。慕容威(?758年),吐谷浑人,世居长乐 州,是诺曷钵的后人,曾任长乐州游击副使。吐谷浑 余 海 堂 (谷读作玉),源于鲜卑东胡系统,是 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元朝时节,下马关平原成了鞑 靼人的牧马场。下马关东南滩有个 叫昧马山的村子坐落于一座小山 之上,村民会为你讲述蒙古人牧马 的故事。站在村中,向

3、北远望,下马 关平原一览无余。可以想象“天苍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 象。一群群战马或驰骋在平原之 上,或悠闲地啃食青草,牧马人站 在高处,嘹望着马匹。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元朝 的末代政权几乎没曾抵抗就丢盔 弃甲逃回他们祖先160多年前兴 起的地方,隐藏在草原深处。元朝 残余势力主要分为鞑靼部和瓦剌 部,他们时常侵扰着边疆的安宁, 下马关这片土地也因此成了明朝 战场的一部分。在秋肥马壮的年 景,这些草原部落的牧民时常长驱 直入,强取豪夺。在人饥马瘦的年 景,草原部落为度难关而进行明抢 暗夺,元朝残余势力带给了明朝几 乎三百年的头疼史。下马关是蒙古 鞑靼、瓦剌部落进犯中原南下的侵人

4、口之一 明朝时为了防御元朝流亡部落的侵扰,曾在一 马平川的下马关平原上建立了一道称作是“边墙”的 土长城和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池。弘治十五年至嘉 靖十六年明朝动用政府的力量,修筑了自西至东从 甘肃响石沟至下马关、过徐冰水、海原打拉池到靖虏 花儿岔(今甘肃靖远县城)止的6OO余里的边墙。边 墙上每隔五里设置一个烽火墩燧。有烽火定有狼 烟,狼烟直上,边关告急。边墙用黄土就地取材夯筑 而成,边墙就是黄土长城。这道边墙处于明朝北部第 一边防线延绥长城和宁夏河东长城之南,为该地区 国 之历史文化随笔 雄关古道下马关 宁夏义 M ShiZhi 的第二道防线,属固原管辖,史称“固原内边”。五百1 年之后的今天

5、仍巍峨挺拔。 : 下马关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有名的军事重镇,因为l 三边总制秋季巡防会骑马来往于固原边关和宁夏边l 关之间。设想在某个秋El,一列巡防的队伍清晨从固I 原边关出发,快马加鞭,及至太阳落山,到达这里休整: 和巡查边防,此地当时就叫下马房关,也叫长城关,才I 有了“下马关”之名,这就是下马关地名的来历。 l 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边总制王宪将下马房 关扩充修筑为下马关城,城池规模宏大。瓮城北门洞I 上方刻有“重门设险”四字,至今这块石牌匾保存完J 好,右边有小字“万历十年二月吉旦”,是重修时的印: 证。瓮城正东设门,门洞上方的砖城内嵌有长方形石f 板,上刻“橐钥全秦”四字。这里也

6、就成为固原北部边J 关的一道坚固屏障,是下马关最早的建城史。 : 从下马关古城向东,每隔五里至今仍能见到一1 个个烽火墩燧,其名El头步墩、二步墩、三步墩、四步I 墩、五步墩。在东部的一座山顶上矗立着六步墩的烽I 燧,这段保存完好的三十里长城和下马关古城相映; 交辉,是下马关最重要的历史遗脉。正是:“一道边J 墙,烽火几座,万马千军,持盾挥戈,血洒疆场,保我 家园。” : 因为是边关的缘故,这里的居民大多是移民而l 来,真正的明朝以前的土著居民少之又少。下马关东 南滩人口大部分是从南方移来,其中不乏耍手艺、做: 买卖、逃荒、落难之辈。“问我祖先自何方,山西洪洞J 大槐树”。大槐树是明朝移民的集

7、聚地,传说明朝移I 民们不愿舍弃故土开发北地荒芜的边关,官兵为防: 人逃跑,就将脚趾的小拇指砍上一刀,裂为六指,当I 然仅仅是个灰暗的传说,只能说移民的历史此地确I 实有之。至今下马关的方言中还保存着一部分南方 方言13语。这也是同心县三大方言版块极具特色的l 构成之一。人们常把汉语拼音j、q、x读gk、h,如把l “鞋”xie读成hai、把“街”jie读成gai,这个读法和如l 今湖南湖北的读法相似。下马关的方言也是独特的,: 其文化底蕴很深厚,在这里夸人说某某是“儿子娃j 圆 2010年第4期 娃”,外地人会以为是骂人的话。下马关的方言、歇后 语也有其趣味,与同心方言、回族方言有共通之处。

8、 如“骑上边墙骂鞑子,里外的反叛”,“瓜二娃的下馆 子,给啥吃啥”,“狗咬石匠,行得挨磐(than)”。如有 “宁给好汉子牵马坠镫,不给日囊松主谋定计”的谚 语,也就引出方言文化新的解读。就连“下马关的镰 刀揽得宽”,也成了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下 马关方言中的一些口语,如作深入研究大部分词汇 是元朝时定型的,这同时是“同心方言”的历史。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清政府在下马关 设立平远县,全称甘肃省固原直隶州平远县。平远县 首任知县陈日新为湖北蕲水人,他用诗记下了初到 平远县城下马关时的情景:“抱薄稽丁口,疲癃十七 家,老鳏悲失妇,茕独哭无爷。补缀毡衣重,栖迟土穴 斜,苍生如此困,徒

9、愧俸钱赊。”刚刚经过战争的创 伤,下马关人口凋敝,这个知县面临着治理危机,各 方面状况让其心生忧虑。陈El新毕竟是位读书人。在 安抚一方黎民的同时。竟然有精力书写了同心历史 上第一部县志平远县志,陈日新的上司时任 平庆泾固化道的官员邵阳人魏光焘为本书鉴定写 序。这本县志是这块土壤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为后人 留下了珍贵史料。现今知道有两个版本,一本保存在 甘肃省档案馆,一本保存在台湾,都弥足珍贵。十几 年前同心县官方曾组织力量专门整理,出版了1993 年版标点注释的平远县志,依据的原件是甘肃省 档案馆的版本。新版本影印有4页甘肃版原书内容, 即“周制四百里为县 平远县知县海澄 县知县湖北蕲水陈日

10、新撰于署”。拿台湾版 与甘肃版对比,两种 版本的这四页内容。 每一页的字数、行数 相同。甚至起首表示 尊位的如朝廷的“廷” 字位置都相似。从书 法艺术的角度看,各有千秋,甘肃版用行草,台湾版 除这4页用行草外其余全部用楷书,两种行草体风 格迥异,飘逸秀美,古人刻书艺人水平之高可见一 斑。通篇对照,发现两个版本的平远县志唯有一个 “澄”字不同。甘肃版用“海澄县知县湖北蕲水陈日 新”,台湾版用“海城县知县湖北蕲水陈日新”。现在 海原县有个镇名叫“海城”镇“海澄”或许是另一种 写法,这也是台湾版平远县志的特色之一,甚至就 这一字区别可考证出两书的出版情况。 平远县志上辑录有许多古诗文,记录着那个金

11、戈铁马的岁月。如明魏谦吉写有“长城关外是呼韩, 万马嘶风六月寒,传语虏儿休近塞,新来大将始登 坛。直欲凭高吞黠虏,华夷一统奏元功。” 民国三年(1914年),平远县改为镇戎县,全称 甘肃省朔方道镇戎县。同年6月以后为甘肃省宁夏 道镇戎县。 民国十四年(1928年)3月,镇戎县改为豫旺县, 为甘肃省宁夏行政区豫旺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 1O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宁夏省1929 1 年1月1日正式建省,宁夏省豫旺县县治仍为下马I 关。 : 1936年,一股来自陕北的救国之火燃烧到了下I 马关,这股烽火也成就了下马关的红色历史。是年6 1 月初,西征红军右路军红十五军团,在军团长徐海

12、: 东、政委程子华率领下从甜水堡一带进入宁夏,红七I 十五师率先解放了时称豫旺县城的下马关,建立了 中共豫旺县委和豫旺县苏维埃政府,把这里开辟为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徐海东把军团指挥部 设在下马关南门箭楼上。这里还曾留下开国元帅朱 德“拂晓前撤离”的一道手令。著名的国际友人埃德 加斯诺在下马关逗留数日,他写道:“到了豫旺县城 (即今下马关),这是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居民约有 四、五百户,城墙用砖石砌成,颇为雄伟。城外有个清 真寺,有自己的围墙,釉砖精美,丝毫无损。”他还在 下马关城的油灯下将“红色陶工徐海东”的精彩章节 记人西行漫记,并访问了红军举办的“回民训练 团”。热情洋溢地描述了回

13、族战士的骁勇善战。在城 北下马关合作食堂院内上房,西征红军留下了大量 革命标语和绘画如有“红军是抗日救国的军队”、 “坚决与马鸿逵决一死战”的标语。2008年八一电影 制片厂拍摄完成的西征题材主旋律影片同心,解 放下马关城的战役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1938年豫旺县改成同心县,县城搬迁至同心老 城“半角(个)城”,下马关结束了为时64年的县城治 所历史。半个多世纪的风云际会又重归于平静。1940 年,宁夏省将下马关划归于盐池县,此盐池县是国民 党治理的盐池县不同于陕甘宁省的红色盐池县。 1949年8月26日。陕北三边解放军独立第一、 二两师,先期进驻同心县下马关,配合人民解放军十 九兵团解

14、放宁夏。在解放宁夏的战役史上,发生过许 多可歌可泣的故 事,下马关这个地 名常会出现在老 将军的回忆录中。 l949年宁夏解 放两个盐池县的 局面结束,下马关 复归同心县。1949 年。下马关设五 区。1956年改下 马关区。1958年 国 宁夏义 NingXi口ShiZhi 改下马关公社,1984年1月改称下马关乡。1986年 3月改下马关乡为镇。 如今,位于同心县东部边缘的下马关镇,毗邻三 县九个乡镇,东西宽23公里,南北长50公里,土地 总面积670平方公里。 在下马关的西部。有座横卧南北的山脉叫小罗 山,是宁夏中部旱海明珠大罗山向南的余脉。半 山坡有个叫上马泉的地方,也有个美丽的传说。

15、还是 与穆桂英有关,说是一日穆桂英率领杨家将大军风 尘仆仆由南向北赶来。到了下马关人困马乏,大帅就 命人找有水的地方,不觉间就发现了一眼甘泉。将士 就地休息、埋锅做饭。穆帅发现此地水草丰美。有点 依依不舍,无奈军令如山,赶路要紧,随即翻身上马, 率领将士浩浩荡荡向北开去,此泉就叫“上马泉”。这 眼泉水前些年也经过利用用管道将甘泉引至水源 地,成为下马关东部人畜饮水工程的一个支流水源, 只是水质略有点“麻”味。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下马关东南滩的人们都要 去东部的一座山头“老爷山”赶庙会。农历三月 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的诞辰。三月三,还 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三月三,也是道

16、教真武大帝的寿诞。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 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而在下马关的三 月三,乍暖还寒,不似南方人感受到春暖花开,但是 新春的气息正冲逼着寒冷远去。人们开着奔奔车、骑 着摩托上山赴会在老爷山上为新的年景许下个宏 愿,期盼着一年的好光阴。三月三也是歌唱的日子, 说起唱花儿,下马关靳儿庄村的王克德先生就很能 唱二十多年前他曾获全国花儿演唱二等奖。一曲曲 干花儿呵唱了许多年。大约是“妹妹的毛个子咋那么 长筛。惦记得我一夜没睡着筛”、“你的模样咋那么俊 筛,你爹的花椒叶叶儿咋那么麻筛”,当然要夹杂着 下马关方言中独有的“筛”字,才能有别于其他的原 生态花儿。王克德先生曾经会唱一首控诉旧社会的 烟花女小调,歌词很长,部分段落唱道“毛茸 茸的眼睛滴溜溜转,清眼泪还在眼边边。哭一声 国 2010年第4期 爹娘早死去,我的衷情对谁诉。烟花院不能久安 身,你竹篮打水一场空。哥哥决不把心变,小妹 妹等你到百年。”就这样,年轻时呵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