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67504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摘要 】 中医学中的痹证,泛指影响骨骼、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类疾病。风、寒、湿邪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外部因素,是标;正气不足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内因,是本。对于痹证的治疗,中医临床主要采用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单味中药提取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疗效显著。今后应立足于中医理论,建立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制定统一的诊断、分型、分期标准,正确把握疾病的发展、转归与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治。 【关键词】 风湿痹证;辨证分型;临床治疗1 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认为导致风湿痹证发生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 素问评热病论中提出“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类证治

2、裁 痹症 更明确指出“诸痹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而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表明风湿痹证的发生是在内外因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就外因而言,风湿痹证的病因也不是单一的,如素问痹论说:2“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说明了体内风湿痹证的形成是风、寒、湿淫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寒、湿邪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外部因素,是标;正气不足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内因,是本。现代流行病学的调查也证明了古代众医家对风湿痹证的病因认识是正确的,例如日本多留淳文调查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引发诱因 50%是过劳。陈之才对 20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进行

3、调查,认为内因有荣血不足、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内湿等,外受风寒与潮湿而诱发本病者达 47%。随着对风湿痹证的深入研究,在以往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除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外邪说外,许多医家重视正气虚弱、卫表不固、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在本病中的作用。如朱良春认为先有阳虚,病邪遂乘虚袭踞经隧,气血被阻,壅滞经脉,深入骨髓,胶着不去,痰瘀互结,凝滞经脉而成顽痹。焦树德认为肾虚寒邪入骨,复感三邪内舍肝肾而致本病。王承德认为本病由外邪引起者不少,然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由内而生,如阳虚生寒、阴虚生热、血虚生风、脾虚生湿、久为痰浊、气虚生痰,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从内而生,阻闭经络

4、、留滞关节,痹病乃作。2 辨证分型证候与治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治疗风湿痹证的有效方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不同医家的3辨证分型不尽相同。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 ZhangGG 等2采用严格的前瞻性研究方案,比较 3 名中医师对 39 名 RA 患者的辨证及用药是否一致,结果显示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的辨证分型的吻合度较低,但用药较为一致。路志正等3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型和邪郁而壅、湿热痹阻型;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型和肝肾同病、气血两损型。戴慎等4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 6 型,分别选用不同

5、的方剂进行治疗。陈龙全等5 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滞等证型辨证论治。曹惠云6将本病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亏损型、气血不足型 4 型。刘健7根据老年 RA 的病因病机特点将其分为营卫失和、外邪入侵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型,湿邪壅阻、痰瘀互结型 3 型。3 临床治疗3.1 专法专方施治临床上运用实验方、自制方、民间方、秘方等治疗风湿痹证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孟德清8用“除痹止痛方 ”治疗 300 例风湿病患者,治疗组 214 例,采用除痹止痛方,对照组 86 例,采用甾体及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细胞毒药物治疗,治疗组的治

6、4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 50.46%和 96.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29.06%和80.21%。彭至善等 9用“天乌饮” (天麻、生草乌、生川乌、乌梅、威灵仙、秦艽、甘草等用米酒浸泡 1 个月)治疗 100 例风湿寒性关节痛,每次 25 mL,1 日 3 次,饭后服, 20 d 为 1 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愈 38 例,显效 38 例,有效 21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7%。赵贵铭等10用“康痛酊”离子透入治疗风湿痹痛 188 例,患者均有关节疼痛或软组织损伤而致的疼痛症状。将配制的酊剂浸湿干纱布,敷帖在患者疼痛肿胀的部位,再以康门牌 KXF-1 型风湿关节炎治疗仪

7、将药物直接导至病灶部位。1日 1 次,每次 30 min,10 日为 1 个疗程,结果显效 124 例,有效56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 95.7%。杜天信等 11运用“寒湿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病 375 例,以正清风痛宁片为对照药,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功能障碍、晨僵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 281 例中显效 122 例,有效108 例,无效 51 例,总有效率 94.31%。周志华12用自制的消肿止痛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 100 例,临床疗效显著。消肿止痛膏由红花、地鳖虫、生大黄、生栀子、香附、制乳香、制没药、蒲公英、天花粉、生甘草组成,贴敷患处

8、,每天换 1 次,连贴 5 次。结果治愈 91 例,显效 8 例,有效 1 例,总有效率 100%。3.2 单味中药提取物5雷公藤:雷公藤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风湿痹证的常用药之一。刘方13的研究表明,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从雷公藤植物根中提取的总苷-雷公藤多苷(TWG) 。TWG 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及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 TWG 还可以抑制 T 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IL-2 的产生和表达,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有效率为 89.6%。据报道 30 例 RA 患者,在急性期口服TWG30 mg/d 及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待急性期症状缓解后,仅口服 TWG30 mg/d 治

9、疗。结果缓解 9 例,好转 15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72%。30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给予 TWG,每次 20 mg,3 次/d;静止缓解期,每次 10 mg,3 次/d ,小剂量维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 90%。目前应用的主要有雷公藤总萜片、雷公藤滴丸、雷公藤缓释片等剂型。青风藤:青风碱是青风藤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风湿及免疫抑制等作用。李瑾翡等14用青风藤的水提物“风湿可克” 进行抗炎的实验研究,表明青风藤有显著消炎作用。毕晓扬15应用从青风藤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正清风痛宁治疗 RA34 例,临床控制及显效率为48%,总有效率 88%。蛇毒素制剂:利用金钱

10、白花蛇、眼镜蛇、乌梢蛇等蛇毒素的镇痛、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治疗风湿病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对于 RA 的治疗。另外,还有蚂蚁制剂、蜂毒制剂等。虫类药有搜风透骨、通络止痛之效,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都显示了其治疗风湿痹证的独到之处。63.3 综合治疗风湿痹证证型复杂、病程绵长、病情多变,单一疗法见效很慢,临床用药须合理搭配,采取多种疗法并用以提高疗效。骆洪武16对关节、滑膜等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局部用通痹灵搽剂,同时内服益肾除痹丸等;对久痹关节变形,甚至畸形者则内服、外敷、熏洗、药浴并用。史爱莲等17利用中药加电离子导入治疗痹症。用骨质增生电疗机

11、,依据不同的疾病性质和证型,辨证用药,选穴治疗,可使内服有毒性的药物外用而无毒性反应。李国平18用内服、熏洗、贴膏三联法治疗 RA,用自制豨莶丸(主药为豨莶草)内服以培补肝肾,用补肾、祛风寒湿、活血通络药煎汤熏洗,贴敷用活血化瘀止痛药。邵国辉19用自拟五倍膏(五倍子、蜂蜜、桑枝)配熏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千年健、鸡血藤、乳香、没药、秦艽、川乌等)外治着痹 80 例,治愈77 例,显效 1 例,有效 2 例,总有效率 100%。3.4 其他疗法除了传统的中药方剂治疗外还有诸多报道采用药浴、药膳、针灸、埋线、药棒、磁疗、蜡疗、水疗、激光治疗、电疗、气功疗法等治疗各类型风湿痹证。李拥等20报道

12、“周氏综合疗法 ”中运用鹿茸鸡、酒姜鸡、伸筋汤、甲鱼姜、参鸟汤等药膳辅助治疗各种类风7湿性疾病收效奇佳。王希等21运用中药药物绷带治疗骨关节和软组织损伤,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各项症状的缓解率分别达到了 98.41%、97% 、92.86% 、88.61%。陈华琴等22用中药汽雾透皮疗法治疗风湿痹证 60 例, 结果显示 60 例患者中,显效 32 例(53.73%) ,有效 27 例(45%) ,无效 1 例 (1.67%) ,总有效率 98.33%。4 结 语由于众医家对风湿痹证的病因病机认识尚不完全一致,故在临床分型和分期上缺乏统一标准,缺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

13、格科研设计下的基础研究。今后应立足于中医理论,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制定统一的中医诊断、分型、分期标准,在研究各期的证候特点及发生机制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证候的演变规律,以及不同证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23 。应该建立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RA、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在临床上皆可以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统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且在病变的某一阶段也往往表现出相同的证候,故单纯的中医辨证不利于把握疾病的发展、转归与预后,应建立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利于正确把握疾病的发展、转归与预后,指导临床诊治。当前在风湿痹证证候学上的分歧,除了

14、与该病的证候特点复杂有关之外,8还与调查对象的病程分期、调查方法、证候标准等不够统一有关,缺乏对风湿痹证患者的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应建立严格的标准,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风湿痹证证候分布规律在科学的对照研究和较大规模的协作研究中逐步明确。【参考文献】 1李春. 中医大辞典内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0-80.2Zhang G G, Lee W L,Lao L,et al. The variability of TCM patterndiagnosis and herbal prescription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

15、 . Altern Ther Health Med,2004,10(1):58- 63. 3路志正,焦树德. 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9. 4戴慎,薛建国,岳沛平. 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38-243. 5陈龙全,陈斌.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J. 中医药学刊,2003,21(3):469,477. 96曹惠云. 痹病系列方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6):46. 7刘健.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 (6):1-3. 8孟

16、德青. 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41. 9彭至善,龙其德. 天乌饮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 100 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6):18. 10赵贵铭,沈丹. 康痛酊离子透入治疗风湿痹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研究,1999,15(6):24. 11杜天信,韩新峰,高书图. 寒湿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病的临床观察J. 中医正骨,2002,14(3):10. 12周志华. 自制消肿止痛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探讨J. 中医外治杂志,2002,11(3):14. 1013刘方. 雷公藤多苷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 . 中成药,2002,24 (5):385. 14李瑾翡,吴招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