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的新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的新进展(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实验通讯2007 年第 3-4 期- 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的新进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郝志军 田慧生教育实验作为验证性、变革性的实践活动,一直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一直为我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改革的交互运动,发挥着先导性、试验性和创新性的作用。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无论在数量、规模、程度和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效果、影响上都有进一步的拓展;无论是学制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实验、教学法实验、教育教学管理实验,还是整体改革实验都不断深化和推进。这个时期的教育实验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
2、”的转型,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间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实验的主导性课题和价值取向。一、总体描述:基本历程与主要特征20 世纪 90 年代的教育实验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实验的重新兴起和快速发展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与拓展。199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了“推动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转轨”;而素质教育成为 90 年代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实验的主题和行动目标。1999 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3、可以说,这两个文件成为指导 90 年代以来教育实验的行动纲领。在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实验无论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协作机制诸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在理论研究方面,面对各地各类型的教育实验在实施运作中所暴露出的各种迫切需要在学理上和规范上做出理论回答的问题,探索教育实验自身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体系成为必然。90 年代前期,出版的教育实验论(王汉澜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教育实验方法(陈社育、柳夕浪著,浙江教育出版社),分别从教育实验的理念、学术和方法的层面进行了阐述。同时,教育研究、教育实验与研究杂志社等单位从 1987 年起连续六年召开学术研讨会,先后探讨了“教育实验的理
4、论与实践”、“教育实验评价”、“教育实验设计”、 “教育实验的科学化”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实验的理论建设,极大地规范了和引领了各地教育实验的开展。由潘仲茗主编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丛书和顾明远主编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等,都集中地反映了 90 年代我国各地教育实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实践探索方面,由 20 世纪 80 年代以单科、单项为重点的教育实验探索,逐步转向了学术思想鲜明、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合作的整体推进学校变革为重点的整体改革实验。期间,系统思维理论成为指导教育实验的主体方法论。人们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中国教育实验通讯2007 年第 3-4 期- 2 -
5、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重点,在学校教育的各因素、各层面和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以主体教育哲学为指导的主体教育实验和以创新思维为基点的创造性教育实验成为落实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验运作模式。可以说,以整体改革实验为重心,以多种单科、单项教改实验为辅助的多样化的教育实验格局,已成为 90 年代教育实验的基本的实践样态。在协作机制方面,成立于 1994 年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整合全国教育实验的资源,以实验区(学校)为依托,以学术研讨与交流为形式,针对教育实验研究与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多种学术活动,推介了一批教改实验示范(区)校和典型,有力
6、地推动和引导了我国的教育实验协调运行。进入 21 世纪,素质教育的实验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教育实验的内容已聚焦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来。2001 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诸方面,对本次课程改革作出了整体规划。同时,新的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的编写工作也全面展开。9 月教育部在全国 28 个省确立了 38 个首批新课改实验区。2002 年新增实验区 542 个,2003 年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 1072 县区作为实验区,3500 万中小学生使用新教材。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带动的中国基础教育
7、的全面、整体的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这个时期的教育实验基本上都是围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的,虽然有的教育实验没有直接冠名“新课程改革” ,但实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与新课程改革有内在的一致性。从总体看,进入本世纪以来的教育实验的显著特征是追求一个“新”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政府推动、理论研究者带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热潮,即通过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营造生命实践活动课堂,培养 21 世纪新人。其中代表性的教育实验有“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实验” 、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 、 “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性、推广性实验” 、 “新教育实验”以及一大批旨在
8、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变革实验等。二、实践进展: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一)促进了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传播及教育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时期的教育实验都以追求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体现着相关理论的意愿、要求和价值取向,有时某项教育实验就是某种教育思想或理论的先导和示范。如目标教学实验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愉快教育” 、生命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通过教育实验,一方面检验了该理论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理论思想的传播,更促进了教育教学观的转变。其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以下几个基本教育观念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共识。1、 育人观: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9、中国教育实验通讯2007 年第 3-4 期- 3 -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重视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价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和谐发展,逐渐成为各种教育实验的主旋律。 “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此时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相信学生的潜能,真正视学生为个体和主体,强调德、智、体等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落实,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如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的“主体教育”实验。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问题,主体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教育强调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
10、避免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以此作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手段,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反对强加的灌输教学方式,同时要善于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选择。 “和谐教育”和“情感教育”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心智、身心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充分发展,尤其是应培养其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无论是那种教育实验,它们都坚信“个体能够自主学习且能够主动学习” ,并以此为基础强调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与和谐发展。2、 教学观: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导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从“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
11、提出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强调基础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养成。如“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其目的是研究和解决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它注重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开发创新能力的教育。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活动需要具备实践性,这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中需要呈现问题情境,学生是处于这个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新课程改革实验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愉快教育”强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等等,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12、践能力,这是实现未来可持续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3、 师生观:建立平等民主的交往合作关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培养的过程,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突出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教育实验,多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师生双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例如,“成功教育”让教师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学会鼓励每一位学生;“创新教育”则倡导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首先应该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亲和的师生对话通道,教师的职责
13、是消除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和惰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新基础教育”实验更是从人的生命实践活动出发,注重在师生多相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中,沟通书本世界语生活世界的关系,展现和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和精神价值。可以说,新基础教育实验所倡导的理念,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实中国教育实验通讯2007 年第 3-4 期- 4 -验新的价值追求。(二)学生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教育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 21 世纪的人将是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人的主体价值空前提高,人的发展将越来越全面和
14、自由。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世界潮流。随着主体性教育实验的深化与拓展,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全面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 、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了体现,让学生爱学、乐学,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是实验教师的共同心声,并且成为了现实。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的调查显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地提高了。主要表现在:(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了。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 (2)搜
15、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3)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 (4)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5)动手实践能
16、力提高了。新课程不仅专门开设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在每门课程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三)在课程的综合化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逐步改变了过去“一纲一本”的学科课程体系和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模式。1课程综合化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基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各种教育实验的课程更加关注个人在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因此,这需要突破传统的以分科为特点的“学科主义”框架,同时也需要改变以往的知识技能的确定性和检阅性观念,更多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规律来安排内容,并确立课程与容生活和社会的连续性。例如, “情境教育”强调在一种“人”化了的情境中通过情境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种情境往往出现在学科、社会或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中,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更利于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和相应情感,从而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奠定良好的前提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