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历史(教师用书):9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649146 上传时间:2017-12-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二历史(教师用书):9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高二历史(教师用书):9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高二历史(教师用书):9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高二历史(教师用书):9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高二历史(教师用书):9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二历史(教师用书):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二历史(教师用书):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资源库 版权所有第 4课 戊戌政变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 理解运用新旧 势力的交锋慈 禧 解 除 翁 同 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 命 荣 禄 为 直 隶总督; 光绪帝任命“军机四卿”; 光绪 帝 和 维 新 派 拉笼 掌 握 新 建 陆 军的袁世凯; 游说外国列强支持变法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对比分析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维护自身统治权力,是反动的。维新派试图尝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是进步的百日

2、 维新的失败9月 21日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 禁 光 绪 帝 于 瀛台, 强迫光绪帝上 谕 请 太 后 重 新主政; “戊戌六君子”; “百日维新” 宣告失败情境再现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变法 失败的原 因与变法 的历史意义变 法 失 败 的 原 因与 变 法 的 历 史 意义问题探究在当时的中国, 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中华资源库 版权所有戊

3、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关于本节内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奠定基础。本课引言是用富有感染的文字介绍了屠杀戊戌六君子的悲凉场面,在此基础上点明“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悲壮失败”,并进一步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升华到新的层面: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和曲折。建议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内

4、容,让学生对“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刽子手操起了屠刀 , ”进行情景想象,让学生看到当时掌权者残暴、冷漠。然后通过提问“六壮士为什么要遭屠杀?”“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悲壮失败呢?”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第一目“新旧势力的交锋”教材阐明推行改革和阻碍改革两股政治力量的交锋,旧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占据权力的优势,拥有雄厚的根基,于是,解除推行改革的重要人物的职务,并安插亲信掌管军事,控制京津地区。而新势力依靠的光绪帝是被动反击,明显势力单薄,缺乏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的支持,改革机构形同虚设,本想拉拢重用掌管军事的袁世凯,却不料袁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对袁缺乏正确认识的新势力军事力量上

5、依旧是空泛苍白。为了改变现状希望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结果也落空了。以上说明新旧势力的交锋中,新势力明显处在劣势,为变法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 围绕人事任免权的斗争。首先要明了新势力和旧势力的概念。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革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新势力的依靠是无实权的光绪帝,光绪帝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同时,也希望借维新势力增强同慈禧斗争的砝码。于是软弱的维新派和同样软弱的光绪帝互为依靠。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趋炎附势,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追随旧势力,所以

6、,旧势力在朝廷权高位重,在中央和地方很有力量。新政不久,慈禧便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翁同龢出身“状元门第,帝师世家”,甲午战争的失败坚定了翁同龢更张旧法的信念。翁同龢是最先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的清廷大员,是早期维新派与光绪帝联系的搭桥人。慈禧开缺翁同龢使其远离光绪帝,同时,又把她的亲信荣禄推为直隶总督,掌握北洋三军,控制京津地区。慈禧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 新势力的变法在慈禧严密监视下进行。从地方势力看,变法开始后,皇中华资源库 版权所有帝发布的上谕很多, 真正实行的只有湖南, 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力行新政。兴矿务,设电信,置小轮,立制造公司,创南

7、学会,主持时务学堂,办湘报 ,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后来,陈宝箴又保荐杨锐、刘光第入军机处筹划新政。由于地方势力的互相推委,变法流于形式,为了贯彻改革,光绪帝也进行了反击。御史文梯参奏康有为“任意妄为”,被光绪帝革职。 9月 4日,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位堂官阻挠部员王照上书,光绪帝下令把许应骙等六人全部革职,赏王照三品顶戴,以示鼓励。同时光绪帝提拔了军机四卿:谭嗣同、刘光弟、杨锐和林旭。他们都是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下热情支持变法年轻人,缺乏社会根基。以谭嗣同和刘光弟为例。甲午战争后,谭嗣同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在浏阳筹设谟学格致馆,未成。后游历北京,结识梁启超等维新名士。 1897

8、年,与梁启超等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应召入京,受光绪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刘光第也是在甲午失败的激愤中成长为一个进步的爱国官僚士大夫。军机四卿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凡有章奏,皆四人阅览;凡有上谕,皆由四人拟稿,军机大臣侧目而视矣”,“名为章京,实为宰相也”。( 2)光绪帝的反击使新旧势力间的矛盾尖锐化和表面化。朝廷中守旧势力用各种方式接近慈禧,使原本就对变法不热心的慈禧加快了反对的步伐。掌握军事的荣禄也筹划借天津阅兵之机废帝,由慈禧训政。慈禧公开派人监视光绪帝,调配军队。面对危险的形势,光绪帝和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于是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

9、。袁世凯一向是政治两面派,当年袁世凯把康有为的“万言书”递交到督办军务处,并参加强学会。在变法运动达到高潮时,袁世凯派徐世昌到北京与维新派联系。 这些现象让维新派认为袁世凯是支持变法的, 于是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抚袁以备不测”的主张,召见握有重兵的袁世凯,特赏候补侍郎,专办练兵事务。可是袁世凯却是个政治上首鼠两端的人,在考虑政治得失后,暗中和实权派的慈禧等守旧势力勾结。新势力力图通过西方势力的干预改变被动局面,自然也是没有结果。教学建议:可以采用分两组,分别代表新旧两势力,然后依照教材内容,罗列各派别的招,并将之对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新旧势力的交锋。提问:变法不久,慈禧就开始加大对

10、人事任免权的控制和军权的控制说明了什么?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为什么对变法阳奉阴违?列举光绪帝和维新派软弱的举措。通过本节内容的分析,较好地为第二目“百日维新的失败”做铺垫。利用教材中慈禧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第二目“百日维新的失败”( 1) 光绪帝授密谕。光绪帝在短短的几天内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改革的举措,在守旧势力看来光绪帝听信“康党”之言所采取的激烈举动,已大大违背了“祖宗之法”,危及到了权贵们的切身利益。经中华资源库 版权所有过密谋,决定奏请慈禧“训政”,中止光绪帝处理政务的实际权力以扭转局面。而掌握实际最高权力的慈禧从一开始就希望所谓的变法在她能接受和控制的范围内。可是光绪帝竟然自作主

11、张,慈禧自然恼怒。在光绪帝提出想建懋勤殿进行议政时,慈禧不准,且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惊慌失措,迅速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密谕,表示自身难保,求救。再次召见袁世凯,进一步拉拢,擢授侍郎,专办练兵。并暗示他可不受荣禄节制。面对危急的形势,康与林旭、谭嗣同、梁启超等共商,决定劝袁举行政变。袁世凯不置可否。这一幕反映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穷于被动应付,胸无良策。此时大有“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2)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日本前首相,对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为了和俄国争夺在华权益,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改革。光绪帝准备聘请伊藤博文和英国人李提摩太为顾问官。目的有二:其一是贯彻维新派的一向主

12、张联合英、日以抗衡俄国的外交路线,试图依靠英、日的帮助,来巩固皇帝和维新派的地位,对慈禧等守旧派构成威慑;其二向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的经验,由伊藤指导变法改革。 9月 11日,伊藤博文以所谓私人游历的身份来到天津。他的到来使守旧派感到十分恐惧,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 3)戊戌政变。御史杨崇伊请太后训政,慈禧自颐和园还宫,荣禄节制的董福样军入京,聂士成军向天津集中,开始军事布控。慈禧开始了新一轮的“临朝听政”,对外称光绪帝身体不佳,将之安置在瀛台,实际是囚禁光绪帝。在威迫下光绪帝发布上谕,恳请慈禧重新主政,并下令搜捕康有为。慈禧由暗中控制到公开干涉了。是什么原因呢?光绪帝和维新派

13、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慈禧采取措施,以稳定政局。同时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罪名密令搜捕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虽然因捕拿康氏兄弟使得京城气氛一度紧张,但形势基本上较为平和,对于皇帝特擢的军机四卿亦只是不再入值而已,其他与康关系密切的新党人物也未受到波及,至少慈禧等人并不急于要大规模的血腥镇压。事态在 23日突然发生了逆转,京城的气氛再度紧张,这种变化则是袁世凯告密直接引起的。

14、维新派有针对慈禧的兵变计划,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和生命。光绪帝陷入“谋逆”一案,无法辩驳,从而招致慈禧的痛恨,于是下达逮捕军机四卿和其他维新人士。康有为得到消息迅速离开北京,逃往香港。梁启超化装离开北京,逃亡日本。而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这里着重要提到的是谭嗣同,在可以逃生的情况下,决意用生命唤醒民众,挽救改革,昌盛中国,从而慷慨从容赴刑场。鲜血染红了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鲜血也警示历史:在当时的中国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教学建议:首先观看戊戌政变视频,回味课本前的序言内容,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将光绪帝授密谕和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以及谭

15、嗣同从容就义的内容写成一幕小话剧,编写出对话,注意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如何中华资源库 版权所有看待谭嗣同的言行”“戊戌政变一定具有必然性?”而对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一事,为何慈禧非常敏感,最好是老师解说清楚,以便学生理解。第三目“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本目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从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阶级、组织结构、群众基础、手段方式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必然性,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中国进入近代化的艰难曲折。二、通过对戊戌变法爆发的时代背景、 戊戌变法的目标、 戊戌变法的内容等方面分析变法的历史意义。( 1) 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领导

16、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掌握实权的慈禧有政治手腕,有雄厚的统治基础。由经济基础而引出的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再从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只是寄希望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改革, 以上诸多方面暴露了维新派在维新运动中的问题, 这是导致运动失败的主要因素。( 2)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3)变法的历史意义。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耸言危听。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