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尿的生成和排出(8版-生理学本科)(非临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26648441 上传时间:2017-12-29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29.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尿的生成和排出(8版-生理学本科)(非临床)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8.尿的生成和排出(8版-生理学本科)(非临床)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8.尿的生成和排出(8版-生理学本科)(非临床)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8.尿的生成和排出(8版-生理学本科)(非临床)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8.尿的生成和排出(8版-生理学本科)(非临床)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尿的生成和排出(8版-生理学本科)(非临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尿的生成和排出(8版-生理学本科)(非临床)(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1.排泄的的概念: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及体内不需要的过剩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2.排泄的途径:经皮肤排出水分、无机盐;经肺排出CO2和少量水;经肠道排出胆色素及无机盐;经泌尿系统形成并排出尿液。,肾的功能:排泄代谢终末产物以及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体内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内分泌功能:肾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3、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一、肾的功能解剖,主要由肾单位和集合小管组成。(一)肾单位: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肾有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不能再生新的肾单位,近端小管,远端小管,髓

2、襻细段,髓襻降支粗段,髓襻降支细段,髓襻升支细段,髓襻升支粗段,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近曲小管,远曲小管,肾小球,肾小囊,髓袢,(1)肾小球:是入球小A与出球小A之间的一团盘曲成球状的毛细血管网,被肾小囊包裹。,(2)肾小囊:肾小囊壁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肾小球脏层上皮:足细胞。,集合管:接远端小管的是集合管乳头管乳头孔肾小盏。,集合管属于肾单位吗?,(4)肾单位的分类,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4)肾单位的分类,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两种肾单位的特点,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分布部位,外、中皮质层,内皮质层,数量和体积,多(约占90%)而小,少(约占10%)而大,入球与出球小动脉口径之比

3、,21,11,小动脉出球后形成的血管,几乎全部包绕在皮质部分的肾小管,不仅包绕近端、远曲小管周围,还形成直小血管,髓袢,短,只达外髓质层,长,深入内髓质层,肾素,含量多,几乎不含,功能,侧重于滤过和重吸收,侧重于尿的浓缩与稀释,颗粒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颗粒细胞,球外系膜细胞,(二)球旁器,(二)球旁器,1. 颗粒细胞(又名球旁细胞) 入、出球小动脉中的肌上皮样细胞,内含 分泌颗粒,能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二)球旁器,2. 致密斑(macula densa) 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传递给 球旁细胞, 调节肾素的释放,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二)球

4、旁器,3.球外系膜细胞 入、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具有吞噬和 收缩等功能。,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1.肾血流量非常丰富,占心输出量的20%左右;2.肾皮质血流丰富而髓质较少。3.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后汇入静脉;肾小球cap.的压力较高,有利于血浆滤过;肾小管周围cap.内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4.直小血管的形态有利于肾髓质高渗透压的维持,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一)肾血流量的特点,(二) 肾血流量的调节,1. 自身调节,定义:当肾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80160 mmHg)变动时,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血流量能够维持相对恒定,这种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5、,(三)肾血流量的调节,2.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血管SM上受体,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临床上,剧烈运动、大失血、情绪激动、伤害性刺激等尿量会出现什么变化?,2.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腺苷内皮素血栓烷A2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三)肾血流量的调节,(1)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PGE2PGI2心房钠尿肽多巴胺组胺NO激肽,使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平时主要靠自身调节,特殊情况下(大失血、休克、缺O2)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血流量减少,

6、肾素分泌增多。,与泌尿机能相适应 自身调节与全身血液循环的调节相配合 神经-体液调节,尿的生成过程,尿生成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定义: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而形成滤液的过程。,肾小球滤过:滤过的液体中除了蛋白质含量甚少外,其余都与血浆中的非常接近,由此证明囊内液是血浆的超滤液,或称原尿。,1.滤过膜的结构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一)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各层均有孔裂,并有带负电物质(糖蛋白)存在,2. 滤过膜的通透性,(1)取决于滤过物质分子的大小分子半

7、径2.0nm的溶质和水能自由通过分子半径4.2nm的溶质完全不能通过分子半径2.04.2nm的溶质选择性通过(2)取决于滤过物质分子所含电荷带正电荷的溶质的通透性中性的负电荷肾小球肾炎:屏障减弱, 出现多尿、少尿、无尿蛋白尿、血尿等。,肾小球滤过率(glu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每天形成滤过液的总量为180L。,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每天尿量是1.5L,那其余的到哪里去了呢?,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循环了。,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约660ml

8、,故滤过分数为125/66019。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 由肾小球滤入囊腔生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指标。,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1. 定义: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阻碍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2. 由4个因素决定: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囊内压 血液的胶体渗透压 滤液的胶体渗透压,(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血压 45 45 血浆胶体渗透压 25 35肾小囊内压 10 10 有效滤过压 10 0,入球端:45 -(25+10)= +10mmHg 滤过生成原尿

9、出球端:45 -(35+10)= 0 mmHg 滤过平衡,入球端,出球端,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当A血压在80160mmHg内时,肾血流量相对恒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保持相对恒定,有效滤过压无明显改变。大失血、休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GFR,2. 囊内压正常情况下囊内压是比较稳定的。,肾盂结石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其他原因,输尿管阻塞,肾盂积水,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GFR,有些药物如磺胺结晶溶血性疾病Hb,阻塞肾小管,(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3. 血浆胶体

10、渗透压,静脉快速注入生理盐水,血浆蛋白的浓度明显,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率,尿量,白蛋白合成,(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4. 肾血浆流量,(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血浆流量,胶体渗透压上升速率,参与滤过的Cap.段加长,有效滤过面积,滤过率,5. 滤过系数概念: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过量。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上孔裂增大或负电荷减少都可以使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面积减小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2. 囊内压3. 血浆胶体渗透压4. 肾血浆流量5. 滤过系数 肾小球滤

11、过膜的通透性 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过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中99%的水、100%的葡萄糖及不同量的钠、尿素等被重吸收;肌酐、尿酸、钾等被分泌入小管腔。,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包括重吸收和分泌。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特点,1.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渗透易化扩散,同向转运逆向转运,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特点,2.转运

12、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transcelluar pathway)细胞旁途径(paracelluar pathway),3.重吸收特点:选择性重吸收,全部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重吸收(Na+、Cl-、水)部分重吸收完全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特点,(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重吸收量: 70%的Na+、Cl-和水;重吸收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2/3,主要在前半段 细胞旁路途径:1/3,主要在后半段,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1.近端小管,(1)Na+的重吸收机制: 近端小管的前半段:继发性主动转运,占2/3,基底膜:Na+-K+泵。管腔膜:Na

13、+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PO43-等同向偶联转运; Na+与H+逆向偶联转运。,(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2)水的重吸收,重吸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细胞旁路途径; 跨细胞途径。 重吸收特点: 具球-管平衡现象,重吸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 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2. 髓袢,重吸收量:20%的NaCl,15%水。 髓袢降支细段:对Na+不通透,水被重吸收; 髓袢升支细段:对水不通透,对NaCl通透;,(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14、,2. 髓袢,(3)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不通透,对NaCl通透;,(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2. 髓袢,(3)髓袢升支粗段:, Na+ 经跨细胞转运途径的继发性主动转运;,Na+-K+-2Cl同向转运体呋喃苯胺酸(呋塞米, furosemide)可抑制此转运体;,(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2. 髓袢,(3)髓袢升支粗段:, Na+ 经跨细胞转运途径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部分Na+ 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途径的被动重吸收;,(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量:12%的NaCl,不等量的水;可根据机体水、盐平衡状况进行调节。Na+受醛固酮的调节。水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1)远曲小管始段:对水不通透。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重吸收NaCl;抑制剂:噻嗪类利尿剂,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2)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含有两类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和水 分泌K+闰细胞:主要分泌H+,(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