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耕作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间套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62665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9.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课程耕作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间套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大学课程耕作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间套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大学课程耕作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间套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大学课程耕作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间套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大学课程耕作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间套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课程耕作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间套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程耕作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间套作(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间、混、套作 刘 建 国,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一)概念 单作: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棉花 小麦 玉米 水稻,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单作 作物单一 管理方便 便于机械化 劳动生产率高,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一)概念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 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 小麦豌豆,耕作学,分布不规则,,不便分别管理,,作物间比较接近,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一)概念 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 玉米|大豆, 小麦

2、|甘薯,棉花|茴香,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间作作物多样成行成带分布,尚好管理不便机械化,(宽带型尚可)劳动生产率稍低土地生产率较高集约利用空间,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问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玉米/大豆,小麦/棉花,小麦/花生,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套作两种以上作物前后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不便机械化,(宽带型尚可)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年单产增产潜力大复种指数提高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

3、数,提高年总产量。它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的种植方式。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处,前者作物共处期较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种植,构成复合群体。,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立体种养:在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农田生产方式。 果园种草养禽,稻田养鱼,稻田养蟹,庭院经济,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耕作学,稻、菇、鱼立体种养,菇,

4、菇,菇,香蕉、菜、禽、鱼立体种养,禽舍,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间作与套作区别: 间作 套作 熟制 一熟 多熟 资源利用 空间 空间与时间 共生期 长 短,耕作学,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种植模式的辨别; 小麦/玉米|大豆 小麦/玉米/玉米 小麦玉米/大豆小麦/棉花 棉花/花生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大豆,耕作学,间、混、套作概念与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其公式为: LER= Yi / Yii Yi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中的i个作物的实际产量; Yii代表该作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

5、作的产量。,耕作学,间、混、套作评价指标 例:玉米间作大豆,亩产分别为320kg和88kg,玉米单作产量为410kg,大豆单作产量为120kg, LER=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320/410+88/120=0.78+0.73=1.51 土地当量比l,表示间、套作有利。l的幅度愈高,增产效益愈大,耕作学,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一)空间的互补与竞争 1.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系数 间混套种通常是将不同高度、株型、叶型的作物搭配在一起,或采用宽窄行、带状种植等方式,比单作提高了密度,叶面积有所增加。套作时,前后茬作物共生期间也有保持较大叶面积的作用,有利于提

6、高光能利用。,耕作学,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2. 增加采光数量,提高光合效率 -群落上疏、下密 -上层透光率高,下层光照好 -高杆侧面光照,群体立体受光,植被反射降低,耕作学,单作与间作受光面积示意图,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3. 改善通风与C02供应状况 采用高、矮作物间套作,下位作物的生长带成了高位作物通风透光的“走廊”,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与扩散。,耕作学,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二)时间的互补与竞争 套种是延长光合时间和高效率利用生长季节光热的有效措施。 另外,作物光合效率高峰期,一般是在产量形成阶段。单季作物只有一个高峰期,实行套种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产量形成期前后错

7、开,交替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耕作学,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三)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 根系分布的差 - 小麦深、水稻浅 - 养分需求的差异 - 豆科、禾本科,磷钾需求差异 水分养分竞争 - 大小苗、深浅根 水土保持作用 - 地面覆盖度增加,耕作学,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三)生物间的互补与竞 1 边际效应影响边行优势-通风、透光、根系空间大、健壮边行劣势-被挡风、遮荫、根系弱、植株瘦弱,耕作学,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的边行效应(单产为100%),耕作学,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2 病虫害影响和抗灾性影响 改变环境,减轻病害 -小麦锈病、白粉病、玉米叶斑病 利用天

8、敌 -麦棉套作控制棉蚜 机械支撑 -玉米小麦间作,防止小麦倒伏,耕作学,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四)利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作物化感作用(它感)的影响 作物与葱蒜韭菜间作可减少病虫害 向日葵影响玉米、蓖麻 麦套棉,抑制棉花生长,弱苗晚发 鹰嘴豆对蓖麻生长起抑制作用 亚麻与马铃薯伴生,可抑制马铃薯盲蝽为害,耕作学,二.间、混、套作的作用 1 增 产-土地当量比大于 2 增效 -粮经、农鱼、 3 稳产-多样性 4 利于结构调整-减缓争地矛盾,耕作学,三.间作、混种、套种的技术原则 一.作物及品种的选配(一)本着共生互利协调一致的原则,1. 能均衡利用土壤肥力因素,实行“一深一浅”的组

9、合。即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结合,如直根系作物与须根系作物。2.利用适应不同光照程度的差异,实行“一阴一阳”的组合。即喜阳作与耐阴作物的结合,如玉米与马铃薯。,耕作学,三.间作、混种、套种的技术原则3.能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通风透光,实行“一高一矮”、“一圆一尖”的组合。 即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的搭配、阔叶形作物与窄叶形作物的搭配,如玉米与小麦,棉花与芝麻等。,耕作学,三.间作、混种、套种的技术原则4.能维持和增进土壤肥力,实行“一用一养”的组合。即用地作物与养地作物的搭配。 5.能适应不同水分状况,实行“一湿一干”的组合。即喜湿作物与耐旱作物的搭配,如胡麻与芸芥。,耕作学,三.间作、混种、套种的技

10、术原则(二)要求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间、混、套作选择的作物是否合适,在增产的情况下,也得看其经济效益比单作是高还是低。一般说,经济效益高的组合才能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如我国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间作大豆、麦棉套作和粮菜间作等。如果某种作物组合的经济效益较低,甚至还不如单作高,其面积就会逐渐减少,而被单作所代替。,耕作学,三.间作、混种、套种的技术原则 二. 田间结构的配置 在作物种类、品种确定后,合理的田问结构,是能否发挥复合群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解决作物之间一系列矛盾的关键。只有田问结构恰当,才能增加群体密度,又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发挥其它技术措施的作用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

11、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田间结构。间(混)、套作的田问结构是复合群体结构,既有垂直结构又有水平结构。,耕作学,三.间作、混种、套种的技术原则 二. 田间结构的配置 作物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构成作物的水平结构,耕作学,间套作水平结构参数(行数、行距、株距、幅宽),B作物株距,B作物行距,B作物幅宽,A作物幅宽,A作物行距,种植单元(带)宽(度),作物AB间距,C作物幅宽,作物AC间距,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行数、行距、株距、幅宽,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三.间作、混种、套种的技术原则 二. 田间结构的配置 (一)密度 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耕作学,二、行数种植单元内作物的行数行数确定: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边际效应大小(边际效应大,行数少;反之行数多)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小麦/棉花+甘薯条件下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3行,小麦的种植行数应6行,行数越多,小麦边行优势的利用效果越差。棉花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可达4行,棉花种植的行数应6行,行数越大减产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