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地理》电教(第十一章)

上传人:oq****t 文档编号:26624671 上传时间:2017-12-2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中国地理》电教(第十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1《中国地理》电教(第十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1《中国地理》电教(第十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1《中国地理》电教(第十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1《中国地理》电教(第十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地理》电教(第十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中国地理》电教(第十一章)(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地理概况 第二节 能源重化工基地 第三节 草原畜牧业基地 第四节 土地退化问题 第五节 省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方向,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中国地理电子教案,教学重点,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关键词,阐明晋陕内蒙古区的地理特征和地域差异。 阐明晋陕内蒙古区的能源、矿产分布及其工业经济布局 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提出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问题和整治对策。 阐述草地畜牧业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晋陕内蒙古区 (the areas of Shanxi,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晋陕蒙接壤区 (the contiguous areas of Shanxi, Shaanxi

2、 and Inner Mongolia) 黄土高原 (Loess Plateau) 农牧交错带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内蒙古草原 (the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内容结构,区位:地跨三北,边连两国,两大高原山地与盆地,季风边缘,黄土沙地,南粮北牧,遍地是煤,东林西铁,能源重化工基地,草原畜牧业基地,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原、灌丛草原森林,草场退化,盐渍化,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一、山地与高原、盆地交错分布,第一节 地理概况,第十一章晋陕内蒙古区,表11-1 晋陕内蒙古区

3、地貌类型构成 (单位:104km2),晋陕内蒙古区,共辖327个县(旗、市),总面积154.58104 km2,总人口9 278万。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文化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二、季风边缘与自然气候地带的南北更替,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区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南北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四个温度带;东西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表11-2 晋陕内蒙古区主要气候指标,三、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

4、,晋陕内蒙古区土地自然植被及土壤覆盖的地带模式从亚热带湿润森林,经暖温带、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到温带干旱荒漠草原、荒漠。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土地覆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黄土丘陵地区,原有的森林草原覆盖已被垦尽,代之的是地表裸露的撂荒地或旱耕地。,图11-1 晋陕内蒙古区土地覆盖与变化示意,土地利用特点 (1)南粮北牧的土地利用区域分异。 (2)土地利用数量比例草地最多,占45.1%,林地占13.3%;耕地占8.3%。 (3)主要土地利用的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耕地质量较差,宜农荒地较多。 (5)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

5、动。,四、人口、民族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人口密度为60人/km2,仅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半,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山西211人/km2,陕西177人/km2,内蒙古20人/km2,胡焕庸线的霍林河-榆林段以北人口稀少,以南人口密集。人口密度分界线在年降水量300400 mm之间摆动。,蒙古族与汉族居住过渡的地区。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境内,约286万人,4/5集中于东部4盟1市,多数人蒙语、汉语皆通,其他分布于西部和农牧交错带。,表11-3 晋陕内蒙古区蒙汉文化地域对比,五、资源、经济与发展,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与全国相比,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属低收入的下中等发达、较不发达省区

6、,区位条件为一般或差,晋陕好于内蒙古;资源禀赋条件相当好,山西和内蒙古为全国最好;基础设施山西比较好,受益于能源基地的开发。,以煤为首的能矿资源特别丰富,铁、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本区矿产资源开发、电力及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受到水的制约,资源组合、匹配不甚理想,但开发条件相对较好,主要能源矿产集中于或靠近于农业精华区,多种金属矿产靠煤近水,加之黄河梯级开发,可以“水火共济”,为中国大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了保证。,图11-2 晋陕内蒙古区主要矿产分布图,经济内部差异性很大:山西及内蒙古中部被划为环渤海经济区;内蒙古东部属东北经济区,而陕西和内蒙古西部被划为西北经济区。,一、省

7、区优势工业联合优势,第二节 能源重化工基地,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区以其巨大的煤炭、有色金属、稀土及非金属矿产优势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截至1991年底,全省累计探明煤炭保有储量2 570108 t,占全国27%。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特别是炼焦煤、无烟煤均占全国的一半左右,是大型动力煤炼焦煤和无烟煤基地,担负着供应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能源的任务。铝土矿是本区第2大矿种,1991年探明保有储量8.4108 t,占全国40%以上。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潜力巨大,1991年底煤炭探明保有储量近2 010108 t

8、,占全国1/5居第2位。承担向东北三省输送电力和向京津送电的任务。内蒙古是世界上罕见的稀土资源集中地区,其远景储量达1108 t,占全国的95%。铜、铅、锌、钨、锡等也是内蒙古优势资源。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高耗能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提供充裕的能源保障。陕西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3位,有近煤就水发展电力工业的有利条件。探明含油面积800 km2,地质储量7108 t以上,探明储量4108 t。榆林西部特大型天然气田,远景储量3.69108 m3,占全国远景储量的1/10。陕南山地有色金属、贵金属具有优势。各省区优势工业联合起来的优势:以煤炭火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有色金属、稀土和煤化工等为主的重化工业。

9、,二、晋陕蒙接壤地区乌金三角,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蒙接壤地区分布着中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它位于三省区的交接地带,包括16个县市,面积约6.9104 km2。,图11-3 晋陕内蒙古接壤地区,现已探明含煤面积近3104 km2,煤炭保有储量2 505108t,占全国的26.3%。本区煤炭多为优质动力煤,低灰分、低磷、低硫(含硫低于0.7%)、中高发热量。煤层大多适于露天开采。该区沿黄河部分地段,水资源相对富集,而且土地开阔,为建设电站提供了水源和用地保障。此外,本区开发前景相当可观的天然气和铝土矿资源也是能源重化工业的物质基础。,三、水资源与交通问题,第十一章

10、晋陕内蒙古区,水资源的缺乏:首先是水资源总量贫乏,大部分为半干旱地区。第二,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黄河给予区域开发更多利用水资源的机会,但是水量不稳定,受全流域总体配水制约,特别是黄河断流问题逐渐加剧,对用水造成严重威胁。第三,水资源损耗日益加大。一方面工业耗水,特别是火电工业与有色金属工业耗水加大;另一方面水浇地及居民耗水大幅度增加,再加上降水不稳定和水土流失,水量平衡很难保证。,晋陕内蒙古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和交通运力不足。,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中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铁路运力紧张在很大

11、程度上影响煤田区的开采和缺煤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在改进和增加运煤通道和运输能力的同时还重点建设火电和煤化工基地,将煤转化成电通过空中电网输送出去,或将煤转化成气通过管道输送出去,从而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还可大大缓解交通运力紧张的问题。,一、内蒙古草原,第三节 草原畜牧业基地,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内蒙古草原从东往西随气候干旱程度的增加,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景观,大部分保留天然状态,为放牧畜牧业的主要基地。,内蒙古草原面积88 104 km2,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9104 km2,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居全国第1位。,表11-4 内蒙古草原地带牲畜分布,草地生态系统在长

12、期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下,普遍出现牧草种类组成简化现象。草地退化已使得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恶性循环,直接威胁畜牧业的发展。,(单位:),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图11-4 土地退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二、草地畜牧业,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内蒙古畜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主要牲畜牛408.3104头;马149.5104匹,居全国第1位;驼14.6104头,居全国第2位;羊3 561104 只,居全国第2位,其中绵羊数量2 249104 只。畜产品产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细羊毛34 817 t,居全国第1位,羊绒3 534 t,占全国的37%,居绝对领先地位。,内蒙古畜牧

13、业基地与新疆、青海等西部畜牧业基地相比,具有最为优越的区位条件,距离东北、京津及东部消费市场近,便于鲜活畜产品上市,交通畅通,消费市场可扩大到东南沿海及周边国家。与广大东部农区畜产品相比,受到的污染要少,大多天然放牧,为“绿色”产品。,建立了以锡林郭勒、科尔沁草原为核心的细毛羊生产基地,以乌兰察布草原为核心的半细毛羊生产基地,以鄂尔多斯草原为核心的绒山羊生产基地,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为核心的商品牛生产基地。还建立有畜牧业出口基地,例如,白绒山羊、活牛、马鹿茸等出口基地,商品羊生产遍及整个草原。,三、畜牧业优势、牧业文化与名牌产品,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蒙古族传统食品主要有:白食、红食、茶

14、食和面食。,内蒙古奶类产量居全国第3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4位。,羊毛和羊绒是内蒙古畜产品的两大优势。,在“占据更多市场的名牌战略”指导下,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抓质量和效益。,图11-5 内蒙古畜牧产品,一、土地退化类型、强度与分布,第四节 土地退化问题,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区是中国土地退化类型最多、发生范围最广,而且程度最重的地区。随着国家大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牧业基地和农业开发,特别是人口增长造成资源承载力的加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晋陕内蒙古区的晋陕黄土丘陵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在8 00010 000 t/(km2a)

15、。陕西、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和沙黄土地区是中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平均侵蚀模数为7 0009 000 t/(km2a)。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是中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此外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也是中国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是中国东部地区冻融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平均侵蚀模数500 t/(km2a)左右。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不仅类型多、程度重,而且分布广泛,有40%的面积受水土流失威胁,30%的面积受沙漠化威胁,60%的草场发生退化,地域差异亦十分明显。,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图11-6 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类型与分布,表11-5 内蒙古草原牧区草场退化状况,第十一章 晋陕内

16、蒙古区,表11-7 内蒙古天然草地载畜能力变化,草场退化造成草地产草量减少、载畜量下降、草原物种多样性减少与消失、草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下降。,表11-6 内蒙古天然草地产草量变化(鲜重),(单位:kg/hm2),二、土地退化成因,自然成因,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第一,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本区正处在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东部,有一半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稳定。本区有大面积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特别是风成沙和黄土的连续、大片覆盖,使地表物质极不稳定。此外,盐碱土分布广泛。 第二,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本区正处在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由亚热带向寒温带过渡的位置。一方面外营力表现出西北部风力侵蚀、东南部水力侵蚀、北部冻融侵蚀的地域差异来,另一方面,外营力受季风强弱的影响,表现出水力侵蚀的强度和范围的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力-风力复合侵蚀、水力-冻融复合侵蚀的叠加与变化。 第三,气候演变,即变干、变暖。北方器测时期降水变化研究表明,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它是本区草原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变暖,不仅加速了土壤蒸发,而且改变局地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加剧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和风蚀沙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