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623550 上传时间:2017-12-29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5.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基础第二节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第三节 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第四节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管理要点 (侧重对策、措施等),第一节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第二节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第一节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一、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涵义、原则与程序(一)土地资源保护的涵义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保护是指人类为了自身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保存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防止土地破坏和退化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实质: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1)保

2、持土地资源符合人类目标的存在形式不被随意改变2)保证土地质量不至下降3)保护土地利用结构的稳定性4)保护土地资源的特殊价值免遭破坏5)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进行分配、协调与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6)对区域、部门、企业等的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城镇土地利用实行宏观规划、微观配置与布局,为国民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空间条件目的:区域土地资源结构优化、合理配置,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基本内涵:在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和提高土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结构,平衡地区发展,使土地资源管理趋于

3、完善,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程序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步骤可分为调查准备 、分析预测及规划编制与成果总结及验收三个阶段,(一)准备工作阶段 包括组织准备和资料、图件准备。前者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或工作方案,后者包括 自然资源条件(地貌 、气候 、植被 、土壤和水文)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GDP、工农业产值等)的准备。 (二)分析预测和规划编制阶段 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和人 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需求量预测 、编制规划方案 、确定各项用地保护的控制指标和划定保护区边界。 (三)成果总结与检查验收阶段 包括整理出成果图、编写规

4、划报告和进行数据汇总与整理 、检查验收。,(三)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管理的原则1.坚持依法规划管理的原则2.切实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3.全局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原则4.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原则5.综合性原则,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

5、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盐碱地、滩涂、沙地、裸岩等。,(一)土地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二)土地适宜性评价(三)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五)土地资源保护方案形成,(一)土地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方法:土地调查通过统计、文献调研、遥感和测绘等多种手段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储存,从而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 、结构 、分布格局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调查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资源自然属性(气候、地形地貌、基础设施、产出等)和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区位、人口与劳动力

6、、基础设施、产出等),现状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成因、影响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利用效率的时空对比等,从而识别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例: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1.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在现有生产力经营水平和农业耕作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作物生长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应土地对作物的适

7、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强度,从而对农用地进行分类定级。,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根据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和政策条件,采用科学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确定某一区域或某一宗建设用地的最适宜的规划用途的过程。,(三)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供求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评价三种情况: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主要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供需平衡分析为主。,1.土地资源供给土地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土地实质供给/土地物理供给)、土地经济供给1)土地集约利用潜力2)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1)

8、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是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目的在于挖掘土地使用潜力,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2)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未利用地开发,2.土地资源需求1)生态用地

9、预测生态用地指的是区域或城镇土地中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例如:林地、湿地。生态用地按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分为自然用地、保护区用地、休养与休闲用地和废弃与纳污用地4个二级类型,进一步分为20个三级类型。2)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3)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供需平衡,耕地供需平衡是核心,即保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供需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稳定、适时、持续地控制和获取保障国民经济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耕地资源的状态和能力。耕地供给主要取决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耕地的农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产出水平,包括耕地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等耕地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以

10、及对农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费水平。,(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定义:是以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系统的效益为最大目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分配到各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安排,在空间上的到最佳落实。五要素:时间、空间、用途、数量、效益。遵循原则:保护耕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三效益统一以及公众参与等原则。,(五)土地资源保护方案形成在现状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供需预测及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针对易流失、易遭破坏、易于退化的土地提出的保护方案。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自然状态下土地景观的保护未利用土地的保护,三、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一、土地资源利用评价(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1、评价方法1)单项指标评价法,2)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定性)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是分别逐个评价土地利用的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这5 个方面的各项评价指标,即对反映评价对象的单项指标(包括复合指标) 分别进行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评价它们是否满足持续性要求,这五个方面的任何一个若是不持续的, 则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非持续性的。,3)综合评分法首先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各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并规定每个项目的最高分、最低分和等级标准以及综合处理方法;其次根据需要评价区域的有关资料、数据,参照评价标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进行打分;然后,将各项所得分数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总

12、评价分数;最后根据总评价分数,判断该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程度或不可持续程度。不同指标有不同权重,(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评价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方法1)特尔斐法2)层次分析法3)灰色关联分析法4)主成分分析法,1)特尔斐法:丰富经验的专家从生态学角度选择2)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是: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把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从高到低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同一层次各个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并利用和积法、方根法等方法求取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最后得到指标权重,进行辅

13、助决策。,3)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软件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命令,可以确定不同因素与土地生态适宜性之间的关联度大小,从而确定影响土地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4)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模糊综合评价法 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

14、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2.基于GIS的叠加分析法(1)直接叠加法(2)因子加权评分法(3)生态因子组合法,三、土地资源供需预测方法(一)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整理潜力分析、土地复垦潜力和土地开发潜力。1.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土地整理是指为提高已利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运用工程建设措施,对农村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用地实施调整开发、利用的行为。,土地整理主要内容,1对地块零碎、沟浜交错、路渠不配套的农地进行统一整理,使田成方、路相

15、通、林成行、水利配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对地形高低不平、地类交叉的土地,进行平整和利用结构调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实施村镇建设规划,撤零散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对原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综合整治,退宅还耕。,(1)土地整理潜力预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减小耕地理论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距以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与国家标准的建设用地标准差值计算 S=S-B0P0 B0-国家人均用地标准 P0-人口数以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测算。,2.土地复垦潜力分析1988年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的规定:“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方法:调查、绘图,统计3.土地开发潜力分析 指在规划期内预期的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条件的约束下,未利用土地适宜开发为耕地及其他用地的面积。方法:调查、绘图,统计,(二)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1.耕地需求量预测S=E(1+1/D)/(LF)S-规划目标年耕地需求量,hm2;E-规划目标年粮食需求量, kg; =人均用粮规划年人口D-规划目标年粮经比L-规划目标年粮食播面单产, kg/hm2;=A0(1+r)nF-规划目标年耕地复种指数,A0近三年粮食播面单产平均值r粮食单产增长率n预测年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