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661845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践新课程的 教学技能,李 同 胜临沂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邮箱: 电话:2060213,1.学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强化自身的学术底蕴善于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学会课程资源的整合学会合作,案例1:想起了语文教师的指点,上中学时,由于作文中谈到了史记,且运用了同一时期的两个典故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兴趣。他给我的作文评语写得很长,最后一段话被我剪下来贴在了日记本上,长久地保存了下来。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读,仍觉得耐人寻味,中国古文化向来文史不分。史记是文史并重的经典,篇篇值得细读,但我更看重的是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司马迁把项羽写活了,把一个失败者写成

2、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这在“胜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里是卓然不群的。可以说项羽本纪是中国文化的咏叹调,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婉,又不乏“黄钟毁弃,瓦缶雷鸣”的怆然,具有永久的思想魅力。即便史记都散失了,惟项羽本纪留了下来,司马迁的崇高历史地位也是不受影响的。由于有了项羽本纪的传世,才有了南宋时梧桐树下细雨中一代词人李清照那首脍炙人口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工,山东教育2003年第3、4期,案例2: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

3、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1)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师生互动;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2.学会使用教材,(2)把握新教材的要点:,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知识呈现过程;教材的逻辑体系;教材的知识点与能

4、力训练点;教材的例题与练习题;教材的章节小结;,3.学会教学目标设计,(1)目标的三个纬度:知识与技能如:给出有关战争的是非题,学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过程与方法如:给出在一操场上建筑工程设计的描述,生成完成任务所需时间与所需工人数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并能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一节课的目标未必同时具备上述三项内容,具体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选用。,(2)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内容的抽象化;学生水平的适切化。,(3)目标的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学习者;行为动词: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

5、程度: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4)常用的行为动词,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技能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类推等。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5)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1.教学目标陈

6、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应该陈述教师打算做什么。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3.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注:后两类目标称为表现性目标,可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学生习得什么。,案例1:小学语文葡萄沟的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识记“最、坡、梯、够、修、味、留”等生字,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过程与方法: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导游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虚拟的情境,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

7、体验: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4.学会教学过程设计,(1)设计目的确定教学程序,明确各步骤(环节)的教学任务,选择确定教学方法。(2)设计思路第一步: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起点)和终点目标;第二步:分析“使能目标”, 即学生为达到终点目标而需掌握的前提性知识技能目标;第三步:分析“支持性条件”,即学生为掌握高一级的目标需要的学习动机、认知策略等。,起点能力,使能目标,终点目标,支持性条件,是学生为达到终点目标而需掌握的前提性知识技能目标,是学生为掌握高一级的目标需要的学习动机、认知策略等,(3)设计方法:,内容有序化:起点能力使能目标1 使能目标2 终点目标,序列问题化:将各子技能分别设计成问题,

8、构成问题系列问题主体化:利用支持性条件,设计各子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从而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观察、思考、操作、讨论、自学、讲解等)注意:教学程序设计的关键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新的学习内容发挥固定、粘合作用的知识点向新的学习内容的过渡。,(4)教案的编写,教案的内容:授课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具、学具:教学过程:主体部分,反映教、学的实际活动作业设计等注意:教学过程是对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直接的实质性反映,不要写成介绍性的间接说明。,教案的一般格式,核心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案例1:小学语文葡萄沟,案例2:,问题:甲、乙两人,同时出发

9、,相对而行,距离是50km,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时走2km,问他几小时可以碰到?引导分析: 甲、乙相遇时,他们共行的路程为 。本题有哪些相等关系呢?从路程角度分析: 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 。,从时间角度分析: 甲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时间。如果设甲、乙相遇,用的时间为x,此时相等关系: 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 。 即:甲行走的速度甲行走的 +乙行走的 乙行走时间= 。 则可得到方程:3x+2x=50,案例3,教学内容:认识乘法教材插图:一块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草地上零星地分散着几棵小树,还有一些小白兔正在吃草,小白兔是一对一对(两只两只)在一起的,一共有

10、6对。正是这6对小白兔蕴含了乘法这一数学内容。师:小朋友们,看这幅彩图,告诉老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大树。,生2:我看见了绿草。生3:我看见了小河。生4:我看见了河上的小桥。师:你们还看见了什么?生5:我看见了河里面的水。师: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小白兔吗?生(齐):看见了。师:好!那你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师:小强,你告诉大家共有多少只小白兔?小强:一共有12只小白兔。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数的吗?小强:我是一只一只数的。师:小林,你告诉大家多少只小白兔?小林:12只。师:你是怎么数的呢?小林:我也是一只一只数的。,师:你们不会两只两只地数吗?(以反问的方式把两只两只的数法

11、向学生和盘托出,使学生丧失了一次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作为认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反馈和巩固,教师又呈现了教科书上的另一幅图画:5排玫瑰花,每排3朵。师:小朋友们,你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多少朵玫瑰花?师:小文,你有什么问题吗?小文:老师,两个两个没办法数!,思考,图形的有效性教材的编写问题教师的教学问题 罗新兵 人民教育2003,3-4,5.学会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发问,侯答,叫答,理答,具体要求:,(一)发问问题的目的明确问题的性质启发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清晰度准确清晰发问的次数适当问题的难度适中发问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二)侯答,侯答强调的是教师发问后要给学生留出充

12、分的时间,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一般侯答的时间有:侯答时间:教师发问后学生回答前的时间侯答时间: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反应之前的时间。国外的研究认为,侯答时间在1-2秒,称为质疑式;3秒以上,称为对话式。,(三)叫答,叫答有可预见的叫答与随机叫答两种,课堂上教师要注意:1、尽量避免自愿回答“大声喊”2、叫答的范围要广,面向中等,顾及全体,使每个学生尽量机会均等3、问题的难度与被叫答学生的水平相适应4、不同学生可以回答同一个问题,(四)理答,所谓转问,就是同一个问题向另一同学发问;所谓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要对原问题重新措辞后提出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或者将原问题分

13、解,简化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或者提供回答线索;或者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所谓追问,就是学生的回答即使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再提问一个问题,就正确答案进行追问。,再组织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概括,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教师不应把学生正确的答案和错误的答案同时摆到学生的面前。 (施良方,教学理论,208页),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认真的动手操作准确的仔细观察深入的动脑思考判断的标准是:学生是否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了知识,案例1:小池塘教学片断,课是从老师的朗诵开始的:“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

14、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老师在投影幕上展示了第一幅图片:“像明亮大眼睛”的小池塘。老师很高兴地问:“大家说,像不像明亮的大眼睛?”“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大家看池塘边的芦苇又像什么?”“像长长的睫毛!”,老师继续朗诵:“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还是展示图片,这两幅图片是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倒映在水里的情景。是老师自己制作的,看得出来,费了好大劲,挺漂亮。,说实话,教师的基本功不错,课堂上的气氛挺热烈,字认识了,词语也学会了,课文中的答案也找到了,该解决的问题似乎

15、也都解决了,可我似乎感到缺失的东西太多。 -李希贵:发生在课堂里的观念碰撞,人民教育2003.2,案例2: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片断,当讲到周总理穿着傣族的服装、背着象脚鼓走出来,全场欢呼的场面时,老师拿出了一盘录像带,说:“这个场面真是美极了,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当时的实际情景,老师带来了一盘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想看。”学生们兴奋不已。老师又说:“这是一盘独特的录像带,不用眼睛看,只能用心看。你们闭上眼睛,谁用心谁就能看到。”,学生都闭起了眼睛,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诵着:“周总理穿上了傣族的服装”朗诵把学生们带到了美妙的情景中,他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朗诵完了,老师问:“同学们看到了吗?”“看到了。”“看到了什么?”“周总理来了。”“同学们欢呼啊!”老师激励着大家。“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学生们开始欢呼了。老师又说:“有两个同学真的看到了,你们看,他们多么激动,挥着双臂高呼着。”全班同学都挥起了双臂高声地欢呼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