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656812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9 年级 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7-9 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文摘 7-9 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2007-07-10七年级上册 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 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

2、) 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 水何澹澹 ”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 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 ,显示了 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 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 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 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3、。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年(712)中了进士, 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 当指北固山,在镇 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 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 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 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

4、势。“ 潮平 ”一语,又是为颈联中 “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 指 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 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 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 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3.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 相连。这就勾

5、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 不足”,是因 为看不足,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西江月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

6、行黄沙道中”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 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

7、是寓静于 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 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 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5.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 28 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

8、就会想到这篇作 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 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 “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 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

9、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在作了这样的 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 在天涯。” 由此可以看出他 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 凡景语,皆情语 。”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 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 情” 来写 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二、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九年级阶段,恐怕是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这种熏陶,跟一六年级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

10、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读古代诗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对个别诗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随着产生了。下面就培养感悟能力的问题 谈几点意见: 1.要使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例如次北固山下,“次” 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 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2.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读观沧海中“ 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诗人当 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

11、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 ?(可惜的 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 三分”的局面。 ) 3.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相信学生中总会 有说得好一些的。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 4.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这三者不一定每首诗都有,但只要有就不能放过,因为它们确实能激发学生读诗的

12、兴趣,而兴趣往往是感悟的先导。课文所选五首诗中,西江月最富情趣, 可参看“教学 建议” 中所 附该篇的教案,此处分 析从略。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 要,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来。 练习说明 一 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像“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 悬” 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4.“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 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5.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

13、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大致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默写是为了巩固记忆,也要检查字 是否写得正确。 参考答案: 1.要注意题干“ 最 能反映” 一语。此诗前一部分写大 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 用虚写,却 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答题时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引 导学生认识诗人的正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实景是作衬托用的。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主要之点是使学生运用再造想像领会诗人此刻的感情;如有可能,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

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 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3.要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 (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 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 ;“啄春泥”,燕初来也;“ 没马蹄”,草初生也 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重在使学生领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 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要着重分析后两句。 5.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重在培养想像力。 二 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 下来。(诗词略) 设题目的是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增减篇目。下

15、面是三组诗句的 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 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七年级下册第 10 课 木兰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 战

16、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 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 ”的情景。然后写 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 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 息”,是因 为天子征兵 ,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 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 骑鸣啾啾” 之声,还衬 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