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459385 上传时间:2017-12-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6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话:88161127 E-mail:华 不 注4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LICHENG地址:济南市洪楼南路2号 邮政编码:250100 电话:88161125 88161127 数字版网址:http:/ 邮箱: 副刊邮箱: (内部资料)责任编辑:季永霞集市贸易在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 易系辞记载,神农时代,“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逯,各得其所”。这大概就是华夏最古老的集市。古代时期,随着都市的出现,商业贸易一般都在城里进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到西汉时,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

2、贸易中心。当时,城市中的市场都有固定的地点,叫做“ 市井”。据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西周时期对各级城市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制。对于城中之市,也有定制。根据战国初年成书的 考工记和考古发掘,便得知,当时城市里的宫殿、祖庙、社庙、市、居住区都是一个个封闭形的群落,宫殿区由高墙环护着,居住区也被划分为整齐的方形的“ 里”、“ 坊”,每一里或坊也都有高墙环护,只能由里门进出。市,也是一个由高墙环绕着的方形区域,市内除十字形或井字形连通四周的市门的主街道以外,还有若干里巷式的较小街道。街道两侧,排列店铺与货摊。沿街排列的的店铺称“ 列肆”,列肆后面存储货物仓库称“ 店”,或称为“ 邸舍”、“ 廛”。那时,官府

3、对市井控制很严,市内设有专职的门吏掌管;设置官置,置“ 市令”或“ 馆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直到唐代前期,官府对市场的管理都还很严,不仅严格区分商业区与居民区,而且还限定市场活动的时间,每天上午击鼓三百声开市,下午击钲三百下收市。这个市,只准具有“ 市籍”即具有商人户口的商人及其他特许的人员在里面设肆经营,而且只准在市内营业。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城中之市,实际上是“ 井中”之市,它只是城内呈井字形的特定区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城市市场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繁荣的商业贸易的需要,远地的农民也感到住来于城乡之间要耽误许多生产时间,于是人们逐渐突破官府的控制

4、,开始在州、县府所在地以外,交通方便或居民集中的地方进行交易活动,这些地方后来就逐渐形成集市。唐朝中叶以后,这种集市逐渐增多,宋代商业繁荣,集市贸易也更加发达。那时,古代集市的形式很多,有定期的常集,也有不定期的各种特殊集市;集市的名称五花八门。就常集而言,据 五杂俎载,岭南人叫“ 虚”(墟),西蜀人叫“ 亥(市)”,山东人叫“ 集”。而浙江浙人则称为“ 市镇”,不一而足;至于特殊形的集市,名称就更多了,如庙市(也叫庙会)、香市、花市、药市、灯市等等。所谓“ 虚”、“ 亥市”、“ 集”、“ 市镇”,一般都坐落在农村中。在集市场地上,大多没有永久性或临时性的建筑物,以供商民交易之用。集市交易的日

5、期因各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高低而各不相同。江南的“ 市镇”很多是常市,“ 一月之中,靡无市焉”,岭南的“ 虚”除少数“ 逐日市”外,一般都是“ 有常期”的,“ 虚期”或五日或三日,有的每旬四次。据 五杂俎解释,“ 虚”乃取“ 有人则满,无人则虚,满时少,虚时多”之意。西蜀的“ 亥市”则按十二地支计算,逢“ 亥”日为集市日, 五杂俎里则将“ 亥”释作“ 痎”,“ 痎者,疟也”,即是说集市的时间像疟疾发作一样,隔日一次。山东的定期集市,最普遍的是“ 市一六日”、“ 市二七日”、“ 市三八日”、“ 市四九日”、“ 市五十日”等,五日一集,轮回辗转,间或有十天四集的。由于各地对集市的称谓不同,所以对于

6、上市交易的活动,有的称为“ 趁墟”,有的称为“ 赶市”,也有的称为“ 赶集”。农家人赶集,一般是早出晚归,他们隔几天一次地聚拢到集上来,出卖自己的农副产品,买回家里需要而又不能自产的东西。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有两句诗:“ 青箬裹盐归侗客,绿荷包饭趁墟人”,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农民赶集的情景。古代特殊形式的集市有专业性的(如花市、鸟市、药市等)和综合性的(如庙市、灯市等)两种。广东的“ 四市”是有名的专业化集市。据清人屈大均 广东新语载,“ 药市”在罗浮冲虚观左旁,也叫做“ 洞天药市”;“ 香市”,在东莞的寥步,凡各种生、熟“ 莞香”,都集中在这里出售;“ 花市”,在广州七门,“ 所卖止素馨,无

7、别花”,就像洛阳只称牡丹为花一样;“ 珠市”,在廉州城西卖桥畔(今合浦)。古代杭州西湖的“ 香市”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集市。据 陶庵梦忆记载,杭州西湖的香市每年“ 起于花朝(夏历二月十五日,或说二月十二日),尽于端午(五月初五)”,不但时间长,规模也大。在这期间,昭庆寺“ 殿中通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孩儿嬉具之类,无不集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古代的庙市(也称庙会)有点像今天的商品交易会,它适应交通不便和农业季节性的特点,多在农闲时举行。庙市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

8、约三、五天,但也有一年数次,甚至每月举行的庙会。庙市的出现虽然较晚,但其场面之大,商品之多则远远超过通常的集市。尤其在宋代,庙市更是盛极一时。据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当大相国寺开放集市时,从大三门至内殿两廊,各种商品陈列得琳琅满目。还有临时搭盖的铺棚,进行交易。而明代北京的城隍庙市,出售的商品不仅有古今图书典籍,商周彝鼎、秦汉匜镜、唐宋书画以及云南、广东、江浙等地的珠宝、象牙、玉石、珍错、绫绵等出售,而且还有来自外国的猩猩毯、多罗绒、西洋布等等,可视为国际性贸易的雏形。最引人入胜的要数古时候的灯市。据 帝京景物略记载,元宵之夜张灯的习惯,自汉代以来就有,明太祖初定都南京时,每当元宵到来,就“ 盛

9、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的灯市从正月初八开始,正月十三达到高潮,到正月十七月才罢。所谓“ 灯市”即白天集市,晚上观灯。每当入夜之际,华灯张放,五彩缤纷,更有鼓吹、杂耍、弦索等助兴。临朐人冯琦的 观灯篇形象地描绘了灯市壮丽的景观,其中有“ 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之句,可见盛况之一斑。古代农村集市和各种形式的会、市,都是商业发展的产物,而它们的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种集市已遍布全国各地,它们与城市市场一起,构成一个商业网。集市贸易,交流货物,调剂有无,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集市还是人与自然、与

10、社会相沟通的一座桥梁,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条纽带。古代集市史话李丹/花园小区又是一个开学季,孩子们带着笑脸揣着希望走进了校门。屈指算来,这也是我第二十三次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我的学生。时间是一剂魔药,二十二载春秋让呱呱坠地的婴儿蜕变成年轻有为的青年,走出大学的校门步入社会;也让少年白头,青春不再。长大后的日子真是白驹过隙,二十二年前师范毕业初登讲台的情形恍如昨天。父亲叮嘱我:“ 旧时村庄里最有威望的就是私塾先生,不管是族长还是大户人家见了先生都要客气三分。现在虽然不是旧社会了,但是老师就要有个老师的样,教的都是左邻右舍的孩子,成材要看他们的天分和时运,成器就要看你这做老师的引导了,咱可不能误人

11、子弟,让乡亲们背后戳脊梁骨啊!”父母为人忠厚,都是要面子的人,从站在讲台上那一刻起,我就下定了决心不能因为我的闪失让乡亲们对我家说三道四。令人欣慰的是,这么多年来,我驻守着乡村校园,不但没有受到乡亲们的指责,反而令他们津津乐道当年的老校长是个不苟言笑的瘦高个,文笔极好,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工作伊始,他安排我教一年级,我有些不情愿。老校长声音不高,语气却很重:“ 小学老师就是要围着桌子转一圈,哪有教不了的班级?”现在讲究教师专业化,“ 围着桌子转一圈”的说法早已过时,但是像老校长富有才情的教师真是很少了。可惜得很,我只跟着老校长工作了一年,他调到了镇上负责文宣,还未等到退休就去世了之所以谨记

12、着老校长,是因为他安排我教了一年级,我一直把那班孩子带到小学毕业。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都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但是正如我没有忘记老校长一样,逢年过节他们也惦记着我。对于这份盛情,我时常觉得受之有愧。面对我的推辞,学生们给出他们的理由 之所以铭记在心,不是因为我教给了他们多少知识,而是给了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帮助他们树立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学生们给出的理由很精彩,令人难以推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受到良好教育熏陶的人也不会忘本。小学夯实了根基,孩子们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教育不仅成就了学生,也为老师的生命增添了亮丽的光彩。有些人纵使没有血缘,但是因为美好的过往,想起时心头总会洋

13、溢着几分暖意,比如老校长,比如教过的学生们,当然还有慈祥的“ 会计大爷”。当年的总务主任是我本家的一位大爷,称呼主任或者老师有些生分,直接称呼大爷又有些随意,索性叫他“ 会计大爷”。他性格随和,乐得答应。学校是中心校,还要分管着几个村办小学的财务和业务。“ 会计大爷”虽然不任课但是事情也不少,记忆中他总是带着老花镜忙忙碌碌的样子。那时别说网络,就是电话也不普及,给村小下通知都是工工整整地手写在信纸上。看我闲下来时,“ 会计大爷”就会乐呵呵地走到我跟前:“ 闺女,麻烦你跑一趟送几封 鸡毛信吧”!我骑着自行车像个邮差似的乐此不疲多干点工作,即使没人表扬,也不至于被人指责吧!“ 鸡毛信”早已成为过去

14、时,信息时代是网络的天下,教育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但是有些传统必须弘扬。我至今依然手写备课,虽然我的字远远比不上老校长,可是我一直在努力。人只要努力着,青春就不会远去。对于我的手工备课许多年轻同事不解 电子备课既省时又省力,何苦手写呢?我却觉得像做手工一样,手写代表了一种对教育的态度 敬畏。做教师没有对课堂和学生的敬畏,又何谈为人师表?驻守乡村,没什么见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是纵使时代千变万化,父亲对我的教诲,老校长对我的鼓励都不曾褪色。牢记着上一代教育人的嘱托,心存敬畏和感激,我和我的学生们昂首迈进新学期,今天播种了希望,明朝又会一季收获身为人师曹莉燕/港沟中心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15、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 根”与“ 魂”、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命脉的高度,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最深厚的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的高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长远战略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

16、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会泽及后世子孙、增进人类福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根”和“ 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