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458708 上传时间:2017-12-27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82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史學十七卷一期 二六年三月 43 淨化家庭或是體制改革? 貝舒對於種族問題的看法 (1924-1928) 黃文齡*一九二年代黑人主體意識正在萌芽的階段,無論是新黑人運動或形塑哈林區為黑人文化的重鎮等,都在企圖建立黑人的主體性與種族意識。貝舒 (Mary McLeod Bethune)在擔任全國黑人女性聯盟董事會主席任內的作為,也代表了新一代黑人女性對於時代的因應。透過內部組織重整,成立全國總部等方式,凝聚黑人女性的力量,爭取黑人的權利,鼓勵黑人女性參與政治,進而建立黑人女性的主體性與強化種族意識。貝舒的努力並未獲得組織內部重要成員的支持,爭議的關鍵在於階級意識上。全國黑人女性聯盟的傳統作法反

2、映出中上階級的黑人女性用白人中產階級的觀念,協助黑人女性扮演好家庭守護者的角色,貝舒則賦予了黑人女性在提昇黑人族群上更多的責任,並直接挑戰了黑人女性傳統的社會地位。 關鍵詞:貝舒 黑人女性 全國黑人女性聯盟 種族議題 一九二年代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44 黃文齡 新史學十七卷一期 一、前言 就整個美國史的發展而言,一九二代是一個象徵進步、繁榮與改革,傳統與現代相互衝擊的重要階段。對於黑人而言,也有重要的意義。黑人開始標榜新黑人 (New Negro)精神,1圖扭轉形象,強調黑人的本土文化,推動哈區 (Harlem)成為黑人文化的重鎮。新的黑人袖興起,如杜包斯 (W. E. B.

3、DuBois)等,面對種族歧視,他們再依循華辛頓 (Booker T. Washington)妥協的原則,提出激進的訴求,要求即獲得公民權、結束種族隔政策。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黑人全面與, 為民主而戰 ,燃起他們在國內爭取民主的期望, 即是 1919種族血衝突也改變爭取民主的決心。2黑人的文學與藝術受到矚目,爵士音深受歡迎,黑人歌手嶄頭角,魂音打進美國音市場。新黑人精神喚起黑人勇敢面對社會的公平待遇,展現自我價值。因此,從同的觀點看, 1920 確實提供黑人許多重新自我評估的機會。 在新黑人精神的推波助瀾下,男子氣概 (masculinity)受到重視,黑人男性將種族進步視為自己的責任。黑人詩

4、人麥凱 (Claude Mckay)的詩作如果我們必須從容就義 (“If We Must Die”)中就對新黑人的戰鬥精神讚譽有加,麥可 (J. E. McCall)的詩文新黑人 (“ The New Negro”)1新黑人是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新名詞,黑人力圖擺脫傳統,創造黑人新精神,表現出屬於黑人的自重和自信。James D. Anderson, The Education of Blacks in the South, 1860-1935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8), p. 278. 2第一次世界大

5、戰後,美國社會努力回歸正常之際,全國各地發生了大小不一的種族衝突,其中以發生在芝加哥的流血衝突為最,約有38人死亡,520人受傷,1,000個家庭流離失所。 淨化家庭或是體制改革? 45 刻劃出一個偉大黑人男性的形象。3黑人男性在史上的地位也受到新黑人精神的影響而修正,泰 (A. A. Taylor)、庚 (Rayford Logan)、強森 (James Hugo Johnson)、區 (John R. Lynch)等學者在研究南方重建時期的史,重塑黑人男性形象,強調他們在南方政府中擔任的角色,追求教育改革和爭取民主的努。4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 (the Nineteenth Amendmen

6、t)被視為改變婦地位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一般人認為婦獲得投票權之後,可展現,在政治上獲得一定的地位。事實然,性的聲勢如預期,特別是黑人性的表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漸被黑人男性的光環所遮掩。隨著黑人新一代袖的出現,解決種族問題顯然已經由對抗(confrontation)取代和解 (accommodation)。長久以,黑人性一直提倡以和解做為解決種族問題的唯一選項,而這樣的主張顯然已經合時宜,黑人性的導會優於黑人男性的法,也在性獲得投票權之3Deborah Gray White, Too Heavy a Load: Black Women in Defense of Themselves, 189

7、4-1994 (New York: W.W. Norton, 1999), p. 117; Claude McKay, “If We Must Die,” in Arna Bontemps ed., American Negro Poetr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3), p. 31; J. E. McCall, “The New Negro,” Opportunity: Journal of Negro Life, 7 (July, 1927), p. 211. 4John R. Lynch, “Some Historical Errors of Jame

8、s Ford Rhodes,” Journal of Negro History, 2:4 (Oct., 1917), pp. 345-368; John R. Lynch, “More About the Historical Errors of James F. Rhodes,” Journal of Negro History, 3:1 (Apr., 1918), pp. 345-368; A. A. Taylor, “The Negro in South Carolina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Journal of Negro History, 4:3

9、-4 (July-Oct., 1924), pp. 241-364, 381-569; A. A. Taylor, “The Negro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rginia,” Journal of Negro History, 6:2-3 (Apr.-July, 1926), pp. 243-415, 425-537; James Hugo Johnston, “The Participation of Negroes in the Government of Virginia form 1877-1888,” Journal of Negro Histo

10、ry, 14 (July, 1929), pp. 251-271. 46 黃文齡 新史學十七卷一期 後,表現如預期,而受到質疑。5即如此,黑人性仍活躍於社會改革,努提昇種族。 但黑人性的活動經驗未獲得史家的重視。歐耐爾 (William ONeil)的 Everyone Was Brave、費 (Betty Foiedan)的 The Feminine Mystigue、伯格 (Barbara Berg)的 The Remembered Gate 到愛森斯坦 (Zillah Eisenstein)的Capitalist Patriarchy and the Case for Socialist

11、 Feminism,無一是將白人性的經驗視為所有美國性的經驗,漠視黑人性的存在,甚至排斥黑人性的性身份,唯恐貶損白人性的地位。6誠 (June Sochen)的 Herstory、伯坦恩 (Sheila Rowbothan)的 Hidden from History、戴卡德 (Barbara Deckard)的 The Womens Movement 等未提及十九世紀末黑人性在爭取權方面的努。 直到 1959 費司耐爾 (Eleanor Flexner)的 Century of Struggle 才開始有黑人性活動的紀。戴爾 (Joyce Ladner)在其作品 Tomorrows Tomor

12、row: the Black Women 中為黑人性尋找適用的新定義。7首先注意到黑人性社團組織活躍的情形的是社會學家,而非史家。 1978 那 (Gerda Lerner)提出史學界應該注意非裔婦社團組織活5Deborah G. White, Too Heavy A Load, pp. 119, 124. 6Bell Hooks, Aint I a Woman: Black Women and Feminism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 1984), p. 139. 7Joyce Ladner ed., Tomorrows Tomorrow (New Yor

13、k: Anchor Books, 1972); Inez Smith Reid, Together Black Women (New York: Emerson Hall, 1972); Robert Staples, The Black Woman in America (Chicago: Nelson-Hall Publishers, 1973); Delores Aldridge, “Black Women in the Economic Marketplace: A Battle Unfinished,” Journa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4、s, 21 (Winter, 1975), pp. 48-61; Jacquelyne Jackson, “Black Women in a Racist Society,” in Charles Willie, Bernard Kramer, and Bentram Brown eds., Racism and Mental Health (Pittsburg: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73). 淨化家庭或是體制改革? 47 動時,沒有引起太大的漪。8漢恩 (Darlene Clark Hine)是以研究黑人婦史著稱,但之前她甚至認為黑人性可以成為

15、一個議題。9即使是黑人史之父烏德遜 (Carter G. Woodson)也只是比同期的黑人史家早一步注意到破除加諸於黑人性的刻板印象,像杜包斯在描述黑人性或黑人性運動時,也只是將黑人性的形象 (images of black womanhood)轉變成有價值的象徵 (symbols of worth) ,並沒有賦予特殊的意義(non-threatening terms)。10學者對於研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黑人性團體與政治活動的研究也多半聚光於此。11瑞得 (Inez Reid)、史坦波斯 (Robert Staples)等社會學家,才開始為黑人性平反,企圖扭轉社會大眾對於黑人性的錯誤看法。克森 (Jacquelyne Jackson)指出黑人性正是種族與性別雙重影響下的受害者,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非個人所能改變的。阿德瑞祺 (Delores Aldridge)也持相同的看法。12過,既然8Gerda Lerner, “Early Community Work of Black Club Women,” Journal of Negro History, 59 (1978), pp. 158-167. 9漢恩曾以不具研究價值,而婉拒印第安納州婦女會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