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语文 阿房宫赋课件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6457849 上传时间:2017-12-2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语文 阿房宫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语文 阿房宫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语文 阿房宫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语文 阿房宫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语文 阿房宫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语文 阿房宫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一语文 阿房宫赋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房宫赋,杜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毕、构、杳、员、族”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了解杜牧,背诵课文;了解“赋”的体裁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想像、比喻、夸张等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学习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2、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学法点拨 本文是一篇赋,建议同学们先诵读全文,力求背过,再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疏通文意,进而理解秦王朝灭亡的道理。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

2、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恢宏的阿房宫,高大的城门,美丽的宫舞,梦幻的水榭楼台,雄伟的前殿,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 唐京兆万年人, 太和三年进士及第, 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他作诗技巧甚高, 文字鲜明华丽, 却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

3、杜牧的诗豪迈气慨。世称“小杜”,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解题】 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 “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世称“小杜”,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的诗歌,山 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江 南 春 杜 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几首诗歌的作者

4、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学习本文的生字词,缦回 不霁何虹 妃嫔媵嫱 焚椒兰 辘辘 杳不知 尽态极妍 剽掠 鼎铛 迤逦 锱铢 架梁之椽 在庾之粟粒 横槛 呕哑 参差,mn,j,pn yngqing,jio,l,yo,yn,pio,chng,yl,zzh,chun,y s,jin,u y,cn c,分析第一段: (1)重点实词 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 霁:雨后天晴。,(2)古今异义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钩心斗

5、角 :这里指建筑物向中心区攒聚;指屋角互相对峙几千万落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词类活用1、四海一:“一” 数词动词 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状语 从骊山 “北”“西”名词状语 向北 向西3、廊腰缦回 “腰” 名词作动词 犹如人的腰部, “缦”名词状语 像缦带一样,4、蜂房水窝 像蜂房 像水窝5、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虹”,名词动词 出现云彩 出现龙 出现虹6、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大胆的夸张、贴切生动之比喻,也间有动态描写,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

6、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分析第二段,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绿云扰扰:绿云,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浓密,扰扰,蓬松的样子。杳不知其所之:到一肌一容:数词幸:(被天子)宠幸。,这一段作者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布置作业1、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第一、二段2、预习下几段,第二课时,首先检查上节课的内容,分析第三段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纷奢;繁

7、华奢侈 直栏横槛:槛读着jin,栏杆 函谷举:举,被攻占 可怜,可惜。,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灭秦。“叫、举、炬”三个动词,促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分析第四段,鉴:借鉴。鉴:镜子。古人常以历史或别人的成败比喻为一面镜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为警戒,故“鉴”又引申为警戒或教训。殷鉴不远: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以后的

8、教训。,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同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全文结构示意图,铺陈描写,夹叙夹议,议论,宫中建筑 (奇),宫中美女(多)宫中珍宝(富),用之如泥沙,不爱人,宏伟壮丽,荒淫奢侈,剽掠浪费,自取族灭,秦亡教训,殷鉴不远,阿房宫赋练习,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蜀山兀(w) 辘辘(l)远听 鼎铛(dng)玉石B囷囷(qn)焉 尽态极妍(yn) 架梁之椽(yun)C阿()房宫 剽(pio)掠其人 金块珠砾(l)D尽锱铢(z

9、hzh)妃嫔媵嫱(yngqing)逦迤(ly)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一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取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亡秦族矣 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铛”“椽”“锱”读音错。),C 都是夺取,获取。,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B而 盘盘焉,囷囷焉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B夫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一旦不能

10、有,输来其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用之如泥沙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多于市人之言语ABCD,D 介词,比。,C,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答案:A,

11、6、下列句中的“之”表义相同的两项是()A杳不知其所之也B齐楚之精英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互文”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前后的词可以互相注释,也叫互训。下面各句与“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不属同一类的项是()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解析:都作动词,译为“往,到”。B的,助词;C它,代土地。答案:AD,A,8、下面句中有四个“后人”,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B哀之,后人C哀之而不鉴之,亦使

12、后人D而复哀后人也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C虽董之以严刑D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C指唐以后的人;A、B、D均指秦至唐朝的人,主要指唐人。,C,解析: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B、C均为状语后置。,D,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13、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10、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11、对

14、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南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楚人:指刘邦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BC D,B “之”一是代词,一是助词;“而”一表转折,一表顺接。,B 独夫指独裁者。,12、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