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贝类的人工育苗是海洋经济贝类养殖的 瓶颈,而贝类人工育苗的关键在于单细胞藻类的培 养,如何提供优质稳定的单细胞藻类决定着贝类人工 育苗的成败在西施舌和双线紫蛤人工育苗生产过程 中,常因藻类供应不足导致育苗失败本文拟从单胞 藻培养和贝类人工育苗中藻类的投喂两方面来探讨单 胞藻培养技术在贝类人工育苗中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1.藻类培养单胞藻种类为湛江叉鞭金藻和牟氏 角毛藻贝类品种为西施舌和双线紫蛤单胞藻培养 采用三级培养法,即一级培养(藻种培养)、二级培养 (中继培养)和三级培养(生产性培养) (1)营养盐母液配制每1000毫升淡水中加入60 克硝酸钠、4克磷酸二氢钾、30克硅酸钠、5克柠檬 酸铁、5克乙二胺四乙酸钠,煮沸,待上述物质溶解 后停止加热,然后加入150微克维生素B 、200微克 维生素B放置备用 (2)一级培养将砂滤海水经脱脂棉过滤后,直 接倒入已清洗干净的5000毫升三角烧瓶,放在光波 炉中加热,煮沸2~3分钟,用牛皮纸盖住瓶口,冷 却后待用接种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8—10时进行 按每1000毫升消毒海水加入1.3毫升配制好的营养 液,摇匀后按l:2的比例接入藻种,将接种好的三 角烧瓶放置于朝阳近窗位置。
每天最少摇动2次一 般经过1o0~150小时培养后,藻液颜色变浓(湛江叉 鞭金藻达1.5×10个/毫升,牟氏角毛藻3×10 个/毫 升),重新开始扩种或进行二级培养 (3)二级培养将50升白桶用三氯异氰脲酸或盐 酸彻底消毒并清洗干净后待用提前20小时加入40 升浓度为30毫克/升的三氯异氰脲酸的消毒水,加盖 封闭消毒接种前用3O毫克/升的硫代硫酸钠中和, 曝气3O分钟后,加入已配制好的营养盐母液40毫 升,接入三角烧瓶培养的一级培养藻种2升,用已消 毒过的白薄膜封闭桶口待桶中单胞藻生长至指数生 长期时,再按每桶扩5~10桶的比例进行扩桶培养 已扩桶一次的二级培养藻种一般不再进行再扩桶培 养,而是直接用于三级大池培养 (4)三级培养三级培养即生产性培养,为贝类 育苗提供生物饵料,直接在室内水泥池或玻璃缸池进 行培养往消毒过的培育池中加入砂滤海水,按20 毫克/升加入三氯异氰脲酸消毒,曝气20小时后,投 入等量硫代硫酸钠中和,加入30毫克/升尿素、30毫 克/升硝酸钠、5毫克/升磷酸二氢钾和2毫克/升乙二 胺四乙酸钠、6毫克/升硅酸钠,按l:15的比例倒入 二级培养中的藻液注意曝气和光照调节,一般经过 3~5天培养,当大池藻类颜色变浓至近茶褐色,浓 度达(3~8)×10。
个/毫升时用水泵抽取藻液至育苗池 投喂 (5)日常管理一级培养每天最少摇瓶2次晴 朗天气,二、三级培养每天充气8~10小时,阴雨天 气不充气或缩短充气时间,夜间不充气二级培养每 天早、中、晚定期检查每个白桶充气系统是否完好、 桶面上白薄膜盖是否脱落,并及时纠正异常情况 2.贝类育苗过程中饵料投喂 (1)D型幼虫期受精卵孵化18~20小时后进入D 型幼虫期,变成D型幼虫8~10小时后开始投喂开口 饵料一单胞藻由于金藻个体小、无细胞壁、游动速 度慢、易消化,为贝类幼虫最佳的开口饵料,故D型 幼虫期只投喂湛江叉鞭金藻每天3小时投喂一次, 以少量多餐为主,保持培苗池水有淡淡藻色为宜 (2)壳顶幼虫期随着个体增大,游泳能力增 强,摄食量加大,开始投喂湛江又鞭金藻和牟氏角毛 藻,按2:l比例混合投喂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 量以投饵后5小时水色开始变淡为佳 (3)稚贝期幼虫进入稚贝期,仍混合投喂湛江 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稚贝期饵料需求量较大,-每 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以投喂4小时后摄食完为宜 二、结果 2012年采用开放环境培育单胞藻,当遇连续阴 雨天或气温达到3O℃以上、水温28℃时,湛江叉鞭 金藻和牟氏角毛藻培育过程中很容易感染原生动物, 导致培养失败,以致稚贝所需的藻类供应严重不足, 影响苗种生产。
当年只培育壳长0.5厘米西施舌幼贝 40万粒,壳长0.4厘米双线紫蛤幼贝50万粒 2013年采用封闭式工艺培养单胞藻类,遇到极 端天气,藻类也能正常供应,满足贝类苗种各阶段对 藻类的需求共培育出壳长0.5厘米以上西施舌幼贝 180万粒,壳长0.4厘米以上双线紫蛤幼贝150万粒 三、讨论分析 1.防止老化,循环接种在藻类培养过程中,要 保证一定数量的纯藻种,备足一级藻种、防止老化和 污染,不断更新二级、三级藻种,尽量增加一级、二 级培养水体,为后续培养提供充足种源和缩短培养周 期,三级培养藻类指数生长期要和贝类育苗摄食高峰 期相吻合,进而保证育苗过程中生物饵料的稳定充足 供应对双线紫蛤和西施舌的育苗研究表明:育苗水 体500米 ,一级培养需配备5升三角烧瓶5O~100 个,二级培养需配备50升自塑料桶200~300个,三 级培养需配套池深1米以上的培养池10420个,总面 积2o0~250米 2.合理投喂 贝类对单胞藻的滤食具有选择性, 不同的藻类浓度将影响贝类的摄食率双线紫蛤和西 施舌的育苗过程中,各培育阶段投喂藻类的密度与频 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少量多餐为主,不投变质老 化藻类 3.封闭式培养开放式培养,由于培养水体与外 界直接接触,空气中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杂藻孢子 等容易落入,常常因污染而导致培养失败。
封闭式培 养由于封闭性好,隔断了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减少了 敌害生物的危害,可进行长期培养2012年在培育 西施舌与双线紫蛤苗种时,藻类二、三级培养采用开 放式工艺进行扩种,在高温天气或阴雨天气时,人工 培养的藻类极易倒池特别是在稚贝培育阶段,稚贝 摄食量加大,而单胞藻供应严重不足,大量稚贝饥饿 死亡,严重影响育苗生产,制约了生产规模,年育苗 量只有9O万粒2013年由于采用封闭式工艺进行藻 类培养,有效隔离了病原,防止了感染,使藻类达到 了稳定充足供应,年育苗量达到了330万粒 4.充气培养传统培养方法采用添加碳酸氢钠增 加碳源,用搅动防止藻类下沉,操作稍有不当,就极 易导致交叉感染,且对碳源的补充量也很有限采用 白天充气、晚上不充气办法培养藻类具有如下优势: 白天阳光充足时,通过充气可以使藻细胞和培养环境 中的营养盐充分接触促进藻类的生长;同时可以扩大 水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源源不 断地溶入培养水体,不断地补充碳源,保证藻类光合 作用对二氧化碳的需求;此外,通过充气还可以防止 藻类下沉和防止操作过程中带来的交叉感染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邹丽珍 邮编 350002 单胞藻和轮虫是虾蟹类育苗的优良适口饵料。
轮 虫和单胞藻的培养大多数在室外进行,而冬季育苗池 都处于闲置状态,合理利用闲置的育苗池进行饵料培 养,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闲置时间和育苗池,另一方 面也可以为开春的育苗工作备好饵料 1.基本情况 时问为2012年10月一2013年3 月,地点为山东省寿光市林海水产育苗场试验苗池 分两排,每排12个每个池子规格:4.2米×6.4 米×1.5米,为东西走向 2.培养前的工作10月中旬,每个苗池进水30 厘米,用2千克漂白粉消毒,池的四周及充气管道都 消毒彻底消毒结束后,将苗池晾晒一周将南面一 排苗池用300目筛绢网进水40厘米,进水时先进淡 水,然后进地下卤水,将盐度调节为15曝气备用 3.单胞藻的培养将春季育苗期间保种的小球 藻,于10月底选择天气晴朗的上午,将藻液按1: (3~4)的比例加入到苗池中,进行扩大培养,期间不 断搅动池水,使其混合均匀,每天243次每周加 入营养液1~2次,营养液为复合肥20克/米和尿素5 克/米三氯化铁0.1~0.2克/米直接称取,溶解 后全池泼洒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藻液的颜色,待颜 色用肉眼观察为微绿色或嫩绿色,便可进行添水,将 水位加至l米,最后随着藻类的长成,加至1.4米 处。
培养好的小球藻供给轮虫培养 4.轮虫的培养11月底将南面一排的苗池中的 小球藻液抽至北面一排,用200目筛绢网过滤,每池 加入藻液60厘米,接种轮虫,接种密度为50~60个/ 毫升培养过程中适当添加酵母粉,在培养过程中随 着藻液的颜色逐渐变淡,不断添加藻液期间用搅水 板每天搅动一次观察到水面有微红色,即可收获 收获时,一是根据轮虫的趋光性,在夜问利用灯光诱 捕,也可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利用轮虫趋光向表层游 动时捞取二是将藻液抽至150目筛绢网中收集轮 虫一般将池水抽出50%,随后添满藻液继续培养 将收获的轮虫清洗冻存,待春季育苗备用 5.结果本试验至2013年3月春季育苗前结束, 共培养单胞藻约2000米收获冰冻轮虫400千克, 轮虫培养液约1200米将单胞藻液和轮虫培养液于 3月底抽至室外单胞藻和轮虫培养池试验中,考虑 到小球藻的生长特性,有意将南边育苗池留作单胞藻 培养池,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了培养效率为了避免 电费的增加,除了第一次加水曝气外,其余时间均采 用搅水板搅动藻液和轮虫池由于11月份水温较 低,所以适当提高了轮虫的接种密度,有利于繁殖 山东潍坊科技学院李法君 邮编262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