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石钟山记》"见闻"考辨

li45****605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42.63KB
约2页
文档ID:26427338
《石钟山记》"见闻"考辨_第1页
1/2

《石钟山记》“见闻"考辨 苏轼《石钟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 篇目末段“郦元之所见闻”句,以人教版高中 语文教材为代表的版本,大都译为:“郦道元见 到的和听到的 《古文观止》也选有该文,常见各版本注译 对此句翻译主要分为两派:《言文对照·古文观 止》《名家精译·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译注》,或 译为“郦元的所见所闻”,或译为“郦道元所见 到的和听到的”(其实相同);而《古文观止新 编》译为“郦道元所看到的”其他各版本的译 法,多以前者为主 对这两种译法,笔者不敢苟同根据史料 记载,郦道元一生没有到过石钟山,则“郦元之 所见闻”,就不可能有“郦道元见到的”意思 首先,我们看《石钟Ll1记》原文:“郦元以为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 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 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庭奎渤始边墓遗 篮,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 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知 也……” 南原文中“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至唐李渤 始访其遗踪”句,可以推断苏轼也认为郦道元 从未到过石钟山,直到唐代李渤才开始身临其 境,访其遗踪,探寻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其次,《辞海》“郦道元”条记载:郦道元 (466或4727~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好学博 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观察水 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一书,为有文学价 值之地理巨著而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 学史》,关于郦道元的零星介绍为:郦道元 (?一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 人他很好学,历览奇书,做过州刺史、御史中 尉等官职他的《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 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实际是一部 “别开生面’’的著作他埴丞工 麴 山川土风、历史掌故的文献并根据自己随北 渠”的调查记录,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条水道的 马寅何伟 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JIl景物和故事传说 由此时代背景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南北朝分裂 时期郦道元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北,而石 钟山位于长江南(江西),在当时国家大分裂的 南北朝战乱时期,官任北魏刺史的郦道元是不 会不顾身份,以身犯险,前去千里迢迢外的江 南,刺探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 再次,还有一条佐证历史学家周一良先 生也撰文考证,郦道元作为北方人,并未到过 三峡,而三峡与石钟山相隔很近,假如郦道元 去了i峡,不可能不去石钟山;反之,假如去了 石钟山,不可能不去三峡 因此,据此语境史实,此处“见闻”,并非一 般汉语词典诸如《现代汉语词典》所注释的【见 闻】“见到和听到的事。

权威的《汉语大词典》中, “见闻”义项虽有三个:(1)耳闻目睹亦指看到 和听到的事物2)知识,经验3)佛教语谓目 见佛,耳闻法但意义也不符合本处语境 那么,如何解决“见闻”的翻译呢?窃以 为:此处“见闻”实为复词,复词通常有两种,一 为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 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另一个词素只作陪 衬周本淳《古代汉语》)这种偏义复词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时常出现,直到现在仍然保留其 遗迹,如“安危”、“好歹”、“同家”、“睡觉”、“缓 急”、“利害”等等,仍广为使用语文教材中, 尤以《孔雀东南飞》为最,如:①昼夜勤作息,伶 俜萦苦辛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③我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④我有亲父母,逼迫 兼弟兄⑤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即使 《石钟山记》中,还有其他偏义复词现象:⑥至 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 “暮”;偏“夜”)⑦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偏“深”)因此.此处“见闻”可看作偏义复词, 义偏“闻”(听到的) 其实,此处“见闻”,还可看作同义复词 所谓同义复词,指的是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同义词构成同义复词的词语位置是并列的, 其意义是相同的古人也有称之为“重言”“复 语”“连言”“连语”的。

简言之,同义复词即同 义字的重复清代王引之《经传述闻》云:“古 人行文,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 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旨古人用同义复 词,一是为了强调,二是为了协调句中音节 诸葛亮《出师表》最为典型,如“崩殂”、“疲敝”、 “危急”、“忠善”、“枉屈”、“卑鄙”、“驱驰”、“倾 覆”等 查阅《汉语大词典》,【见】(iion)义项共十 七:(1)看见;看到其(7)听说;听见;听到 《同语·周语中》:“王见其语,召原公而问之,原 公以告唐·杜甫《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 子,化为杜鹃似老乌前蜀·韦庄《村笛》:“却 见孤村明月夜,一声午笛断人肠《红楼梦·第 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只将 吩咐夫人,一路奔荣国府而来解释字义最为 全面的《汉语大字典》(P1524)也大同小异 【见】jion,义项共十七①看见;看到⑨听 到唐王维《赠斐曼将军》:“见说云中擒黠虏, 始知天上有将军唐李白《梁父吟》:“君不见 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红楼梦》 第六十七回:“旺儿见这话,知道刚才的话已经 走了风了 可见,在古代,“见”的义项比较复杂,既可 以理解为“看见”,也可以理解为“听见”。

因 此,此处“见闻”,可以看作“见”“闻”同义,根据 构建“思辨 语境,也可以理解为同义复词 综上,根据语境、史料记载,“郦元之所见 闻”中“见闻”,非我们现在常见的“见闻”(“所 见所闻”);不论是看作同义复词连用现象 (“见”“闻”同义),还是看作偏义复词现象(偏 “闻”),都应该理解为“听到的” 【参考资料】 ①宋晶如注译本.《言文对照·古文观 止》.北京市中国书店,1981.490 ②《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l999.530 ③《古文观止译注》.萧善芗译.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9.923 ④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全二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67 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029 ⑥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 民文学出版社,1992.339 ⑦《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 版社,1997.6048.6052 ⑧《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 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1524 【马寅:江苏省扬州市江都育才中学】 【何伟: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 "式语文 如何使小学语文课真正促成儿童语文素 养的形成,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课题。

只有 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站在儿童的视角,培养 儿童辨析和多元思考的能力,才能营造美好的 教学境界,激发学生活力,让他们在思辨过程 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思辨”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思辨”,即思考 辨析思辨”式教学是对话的一种高级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现代心理学 研究表明: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 践思辨”作为一种语文实践的手段,在操作 上较易实行,在训练中比较有效思辨”式教 学模式,即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师生、生生 课堂 王小龙 之间的自由思考、辩论,养成善于发现别人长 处,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从而实现知识 的传递、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 探索和创造的意识 二、“恩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引导小学 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并运用于语文学习实 践,不断地理解、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这是语 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该模式充分体现了“让学 生树立崇高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 度”的理念,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热情,增强参与 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对 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提高学 税 鹚 交 流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