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创设优质情境的实践与反思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6404296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创设优质情境的实践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创设优质情境的实践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创设优质情境的实践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创设优质情境的实践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创设优质情境的实践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创设优质情境的实践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设优质情境 优化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中创设优质情境的实践与反思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我市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新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因此情境的设置在新课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正确而有创意的情境设置,就是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探究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一、化学探究活动中创设情境的实践1、加强设疑导思,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创新往往从“置疑”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

2、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化学必修 1“铝的两性”时,我特意增设了一个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取一个塑料软瓶(如可乐瓶、矿泉水瓶等) ,先使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让学生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其中,并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后观察现象并反馈。学生们顺利完成了实验,纷纷回答瓶子变瘪了,亲自体验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反应。这时我顺势问学生:如果把塑料瓶换成铝制易拉罐情况会怎样?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基本上都回答易拉罐会同样瘪下去。我马上演示了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们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易拉罐一开始变瘪,过了一会儿又重新鼓了起来。学生们交头接耳、异常

3、兴奋,面对实验事实他们只得跳出思维定势,大胆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得出容器本身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气体的结论。在探究活动中设置这样的情境,不但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也培养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2、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实践是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并设计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素养。如在教授化学必修 1“氢氧化铝的两性”时,可以采用分组探究的形式,事先为学生准备好硫酸铝、氢氧化钠、氨水等溶液,让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自行设计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

4、案。学生大多会设计出用硫酸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设计出用硫酸铝溶液和氨水反应,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药品的选择以及滴加顺序的不同,得到的现象也各不相同:有的先有沉淀后消失、有的先无沉淀后又出现沉淀、而有的自始至终都有沉淀教师在黑板上一一记录学生的实验方案以及对应的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探讨后很自然的得出氢氧化铝不但能和酸反应,也能和强碱反应,但不能和弱碱反应的结论,同时还能顺利的得出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对每组学生的实验现象都没有放过,这样的探究情境使探究活动真实有效,使学生能关注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即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从而使学生

5、在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3、加强热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探究责任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最容易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也最容易把探究的成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体现探究的成果。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所具有的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的真实问题。如在学习化学必修 1 第三单元“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探究金属钠的性质,我首先用大屏幕展示了从网上搜集的一个“真实”情境: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谜团待解。200

6、1 年 7 月 7 日,在珠江石溪附近的水面上漂着七个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漂浮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出一股白烟,串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金属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滕起的白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里,这些白色物质一遇到水就不停的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据悉,其中另一个金属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岸,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将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爆炸了,所幸船只迅速逃离。消防队员、民警及广州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赶来凑在一起,紧张的调查爆炸

7、物的性质及研究“水雷”的处置对策,经研究确定是金属钠。那么钠为什么会爆炸?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有哪些性质呢?学生们议论纷纷、热情高涨。接着在学生的期待中展示金属钠的样品,引导学生切割钠、探究钠与水的反应、探究钠的燃烧反应,最后引导学生回到上面的情境中,并设置两个问题:(1)现在我们了解了金属钠的有关性质,想想为什么“水雷”会爆炸?(2)我们知道了“水雷”为什么会爆炸,那么那几个金属桶该如何处理,假如你是现场指挥,你会怎么做?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之后再展示当时工作人员处理现场的相关图片资料。由上可见,创设“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希望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8、能充分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的新课改理念。因此探究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要有对知识的价值意义认识,还要让学生为了某种实际任务、责任去进行科学探究,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的责任意识。4、引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化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化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现实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这就是说,化学探究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探究活动的重要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化学,使化学生活化;在实践中“做”化学,使化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化学,使化学趣味

9、化;在情景中“问”化学,使化学问题化。比如在教授化学必修 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先让学生去收集、采访这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再组织学生讨论各自掌握和采集到的知识和信息的具体内容,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识和想法。学生在收集有关现象或内容的过程中会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能量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科技中的应用,并认识到自然界中的能量变化大多属于化学学科知识,切实了解学习化学的真正意义;同时学生收集现象和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学习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更是了解社会、认识自然的过程。以这样的实例为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知道化学中的能量,而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知

10、识、体验和感受知识,激发化学学习情感,让学生懂得化学不都是污染、事故,只有学好化学才能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绚丽多彩”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感触颇深,其中一位学生在课后讨论时说: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感到想掌握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研究开发出更多的廉价物美的高能燃料,防止和减少世界上因能源危机而经常爆发的战争!二、化学探究活动中创设情境的反思1、探究活动中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师生间的协作会话优质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利用,还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因此,情境的创设形式是多样化的、不拘一格的,可以是化学故事、化学实验、化学史实、新闻事件、文献资料、科技

11、进展,甚至戏剧文学、魔术游戏、天文地理等,创设的情境应令人困惑、或令人兴奋、或引人入胜、或引人深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2、探究活动中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新课程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所以情境的创设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让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走得进去,要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探得出来,还要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探个明白,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好奇、兴奋及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中完成探究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探究的内容既感兴趣又具有一定的价值,

1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3、探究活动中情境的创设宜简洁而自然设置优质情境,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暗示、推动和激发的作用,能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作为情境的素材不宜繁杂、内容不宜过长、情节不宜过于离奇、知识点不宜过难,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否则会不利于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都会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回味中或疑难问题的解答上,来不及体会老师设置的情境是为了另一个主要目的,反而使得情境的设置喧宾夺主、弄巧成拙了。总之,我们要紧紧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在“以学为本”和“实践第一”的前提下,要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情境的主动创设者、协作的组织者和会话的引导者,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把握探究活动教学的本质和内涵,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做到“立足于境、巧妙在情、着眼于思、求得于通” 。2008-1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