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体系内审员培训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26402043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5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SO14001体系内审员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ISO14001体系内审员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ISO14001体系内审员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ISO14001体系内审员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ISO14001体系内审员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SO14001体系内审员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14001体系内审员培训(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审员培训,主讲者:徐和平,第一部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环境法律法规介绍,主要内容如下:一、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及过程二、ISO14000系列标准构成与特点三、ISO14000相关术语、介绍四、ISO14001标准解析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介绍,1 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及过程1.1 上个世纪人类共出现了八大公害,使大批居民非 正常死亡。1.2 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1.3 挪威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与自 然和谐共处,享受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

2、利”。,1.5 全球各领域,特别是工商业界,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是自身应有的义务;1.6 建立了“污染预防”的新观点,企业逐渐形成了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方式;1.7 新的管理工具被采用。如有“生命周期”的方法,研究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影响;1.8 一些国家用环境保护为前提,提出了新的保护条件,使世界贸易形成了不平等技术壁垒;,1.9 1993年6月ISO组织成立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 委员会。1.10 ISO14000的制定采用了以下成功经验。 BS7750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 EMAS生态管理和审核规则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1.11 199

3、6年,ISO组织颁布了部分ISO14000系列标准 2004年ISO14001 标准 第二版,2 ISO14000系列标准构成与特点2.1 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2.2 ISO14000系列标准间关系,2.3 ISO14001标准与ISO9001标准异同 都是自愿采纳的国际标准 管理体系相似,ISO14001的框架、结构、内容参考了 ISO9001标准。 范围不同 ISO14001环境管理 ISO9001产品质量 目的不同 持续改善环境 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承诺对象 环境的相关方 产品的消费者 审核依据 法律法规+ISO14001 ISO9001,相同点,不同点,ISO14000相

4、关术语(16条)介绍3.1 环境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介质:水、空气、土地; 环境受体:植物、动物、人; 自然资源:石油、煤、海洋生物; 环境即它们的有机整体。,3.2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 互作用的要素。 环境作用有正面与负面环境影响; 活动过程中污染环境; 产品本身污染环境; 服务过程能源消耗。,3.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 或团体。 相关方可以是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相关方也可以是因环境影响其经济利益的股 东、供方、客户、员工、银行等。,3.4 环境

5、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法规要求与评价相关方要求的满足持续改进的承诺,4 ISO14001标准解析,5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介绍,5.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1)环境保护法 定义: 也叫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含义:环境法是一些特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保护人体健康、促 进经济发展。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5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介绍,2)环境法的制定 宪法

6、由全国人大制定。 环境保护基本法和各单行法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 制定。 环保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制定。 地方性法规依据法规的级别和适用区域分别由省 (区、市)、地(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 委会制定。,5.2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环境法体系的层次结构,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环境标准(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规章,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地方性法规,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包括国家和地方),地方级,国家级,国际环境保护公约,2)环境法体系内容结构,整 体 环 境 保 护 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7、,国土整治法,环境规划法,自然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特别方面 环境管理法,环境标准法,环境责任 和程序法,污染和其它 公害防治法,3)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保护法a) 整体环境保护法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规划法; 国土整治法; 城乡规划法。,b) 污染和其它公害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海洋污染防治法; 辐射污染防治法等。,c) 自然保护法 自然保护基本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植物保护法; 水土保持法; 荒漠化防治法; 湿地保护法; 风景名胜保护法; 自然遗迹保护

8、法; 人文遗迹保护法; 海岸带保护法; 绿化法等。,d) 自然资源保护法: 土地资源保护法; 水资源保护法; 森林资源保护法; 草原资源保护法; 矿产资源保护法; 水产资源保护法;,e) 特别方面环境管理法: 开发建设环境管理法;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法; 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法; 环境监测法; 环境监理法; 环境宣传教育法。f) 环境标准法:,g) 环境责任和程序法: 环境行政处罚法; 环境损害赔偿法; 环境犯罪惩治法; 环境税费承担法; 环境行政执行程序法; 环境纠纷处理法; 环境诉讼程序法等。,5.3 环境法律制度1) 什么是环境法律制度 环境法律制度是调整特定环境社会关系的一系列环境法律规

9、范所组成的相对完整的规则系统,是环境管理制度的法律法。2) 特征: 调整; 完整; 可操作。3) 分类: a)地位(大法、一般法); b)作用(主导、辅导); c)阶段(行为前、行为后、发生期); d)对象(新、老污染源); e)实用范围(国家、地方、行业)。,4) 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 a)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b)环境标准、监测制度; c)废物综合利用制度; d)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 e)环境保护许可证; f)严重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限期淘汰; g)总量控制; h)环境标志。,5.4 目前比较成熟的环境法律制度还有: 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 废物综合利用制度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

10、告制度 现场检查制度,5.5 目前正在建立和发展的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限期淘汰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清洁生产法制化制度,5.6 我国的环境管理六项制度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征收排污费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5.6.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概念 关键词: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各种规划、进行调查、预测、评价提出报告、批准、建设。2)适用范围 我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3)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的分类管理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可能造成

11、轻度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写 环境影响登记表。,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项目概况。 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项目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建议。 结论。,5.6.2 三同时制度1) 概念 关键词: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2) 适用范围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 技术改造项目 一切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项目 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3) 要求 在建设项目正式施工前,建设单位,须向环保行政 主管部门提交环保篇章,批准后,才可施工。 在正式投产和使用前,须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交

12、 环保设施的验收申请报告。 环保部门收到验收申请报告要在一个月内组织审查 验收。,5.6.3 征收排污费制度1) 概念 又叫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2) 征收排污费的对象 超过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事 单位。特例: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要交排污费。,3) 范围 污水 废气 固体废物 噪声 放射性特例:对于蒸汽机车和其他流动污染源排放的废气,在符合环 保标准的贮存或处置的设施、场所内贮存、处置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进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不征收排污费。,4) 收费的计算方法 同一排污口排放两种以上污染物的,只按收费最 高的一种计算收费。,5.6.4 限期治理制度1) 概念 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法定机关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2) 对象 特别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污污染源 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3) 目标和期限 a)目标 浓度目标 总量目标 b)期限 最长不超过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