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377766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知道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一、学习目标:,1.记住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用途.2.知道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二、学习重点:,三、自主学习:,1.一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2.一氧化碳 (能 或 不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 色。其化学方程式是 。3.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 结合,从而使其不能和 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机生命。一氧化碳 (有 或 无)毒。4.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注意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5.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轻度的应

2、,重度的应 。6.一氧化碳和木炭一样具有 (还原 或 氧化)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 工业。,(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若实验室要制取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应用 法收集,原因是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不同,一氧化碳在空气里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有个爆炸临界点,不纯的一氧化碳易发生爆炸,危险!所以点燃一氧化碳前要验纯!,燃烧的煤炉,现象: 从实验可以看到黑色的氧化铜变成了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小组讨论CO还原CuO,交流学习 1.为什么

3、实验前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后加热?2.氧化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体现了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质?3.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它起什么作用?4.右边的酒精灯有何作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一氧化碳先通后撤,酒精灯迟到早退。2.凡是有一氧化碳参与或生成的反应,均要进行尾气处理(方式:用酒精灯点燃或用气球收集)。,一氧化碳 ,碳还原氧化铜的比较,3.一氧化碳的毒性,一氧化碳有剧毒。这是因为一氧化碳吸进肺里很容易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人体就缺少氧气。如果吸入较多的一氧化碳,会因缺少氧气而死亡。,一氧化碳中毒的生理过程,1

4、.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解答 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解答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四、合作探究:,3.有人说他的年纪轻、身体好、鼻子灵,等闻到煤气味时,就把煤炉搬出去,不会煤气中毒。他的说法对吗?,解答不对,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4.怎样预防煤气中毒?,解答室内用煤火时应有安全设置(如烟囱、小通气窗、风斗等),煤炉烟囱安装要合理,没有烟囱的煤炉,夜间要放在室外。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在停驶时,不要过久

5、地开放空调机;即使是在行驶中,也应经常打开车窗,让车内外空气产生对流。感觉不适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5.为什么家用煤气中掺入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解答煤气厂常在家里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尽快发现家中煤气有泄漏,以防不知不觉中毒。如果发现煤气有泄漏,我们应该立即把门窗打开,让空气中的煤气挥发,并避免用火,同时敢快通知煤气公司前来维修。,五、知识拓展:,1.一氧化碳中毒机理: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

6、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2.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为缺氧,其严重程度与HbCO的饱和度呈比例关系。轻者有头痛、无力、眩晕、劳动时呼吸困难,HbCO饱和度达10%20%。症状加重,患者口唇呈樱桃红色,可有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虚脱或昏迷,HbCO饱和度达30%40%。重者呈深昏迷,伴有高热、四肢肌张力增强和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HbCO饱和度50%。患者多有

7、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可造成死亡。某些患者的胸部和四肢皮肤可出现水疱和红肿,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营养障碍所致。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于昏迷苏醒后,经230天的假愈期,会再度昏迷,并出现痴呆木僵型精神病、震颤麻痹综合征、感觉运动障碍或周围神经病等精神神经后发症,又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长期接触低浓度CO,可有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3.救治措施 迅速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卧床休息,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中毒初期感觉头昏沉,随后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感觉迟钝,接着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一些轻并中毒的病人,可以设法自救。当你感到

8、自己是煤气中毒时,应尽快打开门窗,吸入新鲜空气,并尽快脱离中毒环境。 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后,一定要争分夺秒地抢救。要立即把病人搬到室外空气流通的地方,吸入新鲜空气。有条件者立即吸氧。 如病人神志不清或昏迷,应急送医院抢救。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阻塞呼吸道而窒息。 如病人呼吸微弱或呼吸停止,可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做心脏按摩进行抢救。让中毒者安静地休息,并注意保持身体温暖。),还原性,联系,主要用途,毒性,与石灰水反应,与水反应,氧化性,可燃性,水溶性,密度,色 态 味,物质,物理性质,化 学 性 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六、知识小结:(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比较),1如何除去

9、CO中混有的少量CO2?如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或通入灼热的碳粉。,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不能燃烧)。,1.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B、一氧化碳不能用碳燃烧制得C、一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D、一氧化碳与木炭分别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相同,六、达标检测:,A,2.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强致癌物和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物质除尼古丁和煤焦油外,还有一种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氮气,B,3.下列

10、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在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煤气中毒B在应用泡沫灭火器时,应先检查出气孔是否被堵塞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做灯火实验D点燃CO气体前,应先检验其纯度,A,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人用煤炉取暖时,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B.在用CO还原CuO的实验中,尾气中CO的含量很少,可以不必处理。C.某同学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漏,他立刻拉开电灯开关进行检查。D.CO没有颜色和气味,民用煤气中常加有恶臭味的物质,是为更好的防止煤气中毒,D,5.你认为下列传闻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A冬天,某村有一家人关门闭户在家烤火,导致全家煤气中毒 B某地有个神秘的“死亡谷”,野兔

11、和狗等低矮的动物走进去常会窒息而死 C有人声称他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只需添加少量,就能将水变成汽油 D有人因误服假酒而导致中毒死亡,C,6.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的是( ) A. 澄清的石灰水 B. 蒸馏水 C. 灼热的氧化铜 D. 紫色的石蕊试液,B,7.选择(1)氧气、(2)一氧化碳、(3)二氧化碳(用序号)填空,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 (2)能用于灭火的是 ;(3)能使人中毒的是 ; (4)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是 ;(5)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7)能使紫色

12、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8)能还原氧化铜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8.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请仿照事例填写下表。,9.已知X是有毒且不溶于水的气体,Y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Z是不溶于水的固体,X、Y、Z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X的化学式_;(2)写出Z和稀盐酸反应生成Y的化学方程式:_;(3)“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重要的化学思想。气体X、Y都含有_元素和_元素,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不同。请举出X、Y性质不同的一个例子_。,10.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l)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你的改进方法是 。(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