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354529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 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 杨 锃 社会 20142 ClS 第34卷 摘 要:基于对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反精神医学”历史的考察,本文试图提出反精神 医学运动如何影响精神卫生公共性建设的问题。文章结合当时欧美社会民权运动 的背景,从“反精神医学”诸种思潮中梳理出其指涉公共性的各个面向,探讨其历史 经验与启示。在传统精神医学陷入危机之时,反精神医学的精神卫生观转向以精神 病患为主体,其中对“全控机构”的批判和标签论颠覆了传统精神医学的神话,成为 “去机构化”意识形态的合力;同时,草根组织的援助改变了被收容者的社会处置方 式;巴扎利阿的精神医疗改革则进一步解放了被收容者,其

2、提出的废除精神病院、通 过立法保障患者权益的案例,进一步彰显出精神卫生的公共性何以可能的历史经 验。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精神卫生的公共性所指涉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精神卫生改 革中的公众参与以及争取合法保障精神卫生相关权益的经验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反精神医学 去机构化 精神卫生精神医疗 公共性 巴扎利阿 A Genealogical Study of the Publicness in Mental Health: A History of AntiPsychiatry and Its Implications YANG Zeng Abstract:The author of the presen

3、t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Anti-psychiatry Movement and its practice since 1950,as regards the publicness and its re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modern society,and *作者:杨锃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学系(YANG Zeng,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Shang

4、hai University)E-mail:yangzengshueducn *本文系“上海市085社会学学科内涵建设科研项目”资助成果之一,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青年项目(09CSH037)的资助。The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Shanghai 085 Project of Quality Construction for for the decipline of sociology and the Youth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O9CSHO37) 本文部分初稿曾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社会理论工

5、作坊暨文化社会学圆桌会议”上宣读,感 谢与会者提出的中肯意见,尤其是孙飞宇博士对本文提出了系统而具体的评论及意见,使笔 者受益匪浅 同时,本文还受惠于和陈杰博士的讨论和帮助,以及社会匿名评审专家提出 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责自负。 6O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 elaborate the historical motivation for the aforementioned publicness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Minority Group

6、s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in the 1950s,a review has been initiated of the publicness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context of AntiPsychiatry Movement,which a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psychiatric crisis,treats patients of mental disorder as subjects in the psychiatric sphereIn other words,when the tradit

7、ional psychiatry leads to nowherethe criticism of“total institutionand the Labeling Theory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DeinstitutionalizationThe Groupe Information Asiles(GIA)as the voluntary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has revolutionized the social care in respect of mental disorderIn Italy。Basagli

8、a S mental health reform has rehabmtated and released the inmates from the institutions,and thus has ensured their rights of citizenship through the Basaglia Law as well as the disestablishment of psychiatric hospitalsIt follows that the historical facts in review would facilitate the construal of t

9、he publicness of mental health,including the openness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provided with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perimeters for mental health,among which,however,the most urgent task is to ensure the inmates as SUbjects through the maintena

10、nce of civic spirit and valuesThe author concludes with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objectiv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ublicness of mental health,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to the reform of mental health system,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progressive in human rights and legislative reform

11、Keywords:Anti-psychiatry,deinstitutionalization,mental health,Publicness, Basaglia 一、精神卫生的公共性问题 近年,上海市率先进行了精神卫生方面的社会服务改革,截至2012年底 在全市各个社区共建立了223家“阳光心园”,由此拉开了本土化社区精神康 复服务的序幕。在西方国家开始掀起精神卫生改革浪潮逾半个多世纪后的 今天,国内的社区精神康复“去机构化”改革也终于站在了重要的转折关头。 一系列“阳光心园”的建立意味着什么?是回归中国传统、重返“家庭看护” (Lin,1982),还是深刻反思西方医学模式,真正开始“拯救

12、病人”;是将开启一 条本土化“治理病人”之路(吴飞,2006),还是使被收容者真正回归社会的发 6l 端?本文虽然无意就上述问题展开直接的讨论,但是,笔者认为,回溯精神卫 生领域掀起改革浪潮的源头“反精神医学”(AntiPsycliatry)一显然 是值得的。因为,这将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精神卫生的公共性何以可能之问题 的思考,尤其就当下而言,伴随着精神卫生法的颁布与实施,新一轮的精神 卫生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反精神医学”的谱系进行一番 全面的考察,无疑可以对精神卫生的公共性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与经验支 持,是一件非常必要且富有意义的事情。 “反精神医学”源自精神医学内部。该词为库

13、珀(Cooper,1967a:ix)所 造,意在强调摈弃以往将精神分裂症作为固有实体加以治疗的做法,而将 关心转向切实援助“在人际关系之中被贴上精神分裂症标签的人们”。作 为学术范畴,“反精神医学”通常指20世纪5070年代问发生的对传统精 神医学常识的一系列挑战与批判,其注重精神疾患者主体性重建的主张改 变了传统的“人观”,推进了区域精神卫生服务和社会精神医学的发展,促 使精神卫生制度朝着更加开放、公开的方向转变,为精神卫生的理论研究 及实践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信友建志,2012:1954)。然而,面对这段历史,基 于生物精神医学立场的学者却试图极力将这一进程浓缩、简约为精神医学 内部纷争的问

14、题(肖特,2008)。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福柯(2005)的 疯狂史研究、波特(Porter,1987;1988;2002)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启示人们,只 有跳出传统精神医学的窠臼,才能真正揭示精神疾病的实质及其社会后 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如不把处置所谓精神疾病问题的 方式置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之中加以探索,就无法理解和解决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笔者看来,“反精神医学”并不只是囿于其 精神医学内部对本领域专业权力滥用的自我批判,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反映 出了部分知识精英对保障公民价值及其相应权益的热切追求,更体现出公 众参与对可能导致社会“机构化”发展的必要防范

15、。在倡导打破封闭、走向 解放之理念的实践中,这一历史进程本身也逐渐清晰地呈现出了精神卫生 公共性的本质特性及其基本内涵。1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试图打破某种 权力支配的探索者们,以期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集体讨论,从更广阔的 领域、更多元的视角来理解和批判以往的精神医疗体系。 1关于公共性,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参与”(participation)、“多样性”(plurality)、“说服” (persuasion)和“共性”(commonality)。其基本特征涉及公共性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涉及参与 者以及参与程序(参见李友梅、肖瑛、黄晓春,2012:125139)。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

16、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 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开始从社会学视角系统地梳理心理健康问题 的研究文献(梁樱,2013),并且还出现了对本土精神病院中患者充权的经 验研究(丁瑜、李会,2013)。然而,相比之下,目前学界对精神疾病的社会 后果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精神卫生领域变迁脉络的系统梳理等方面的 问题仍鲜有涉及。为此本文尝试通过聚焦精神卫生的公共性何以可能 这一问题,从“反精神医学”的历史中探究精神卫生观的理论变迁,从“去 机构化”的思潮中追溯瓦解“精神医学神话”所引发的社会后果,在消解 精神病院的实践及追求相关法律保障的抗争中,探讨“反精神医学”的思 潮及其运动带给人们的启示,以期为21世纪蓬勃兴起的精神健康社会 服务及其提升公共性的社会建设提供反思性的视角。 二、“反精神医学”的谱系 (一)少数人群的觉醒与抗争的时代 “反精神医学”运动的产生与当时西方的社会与政治背景是密切相 关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许多欧美国家,包括“精神障碍”在内的障 碍者的相关社会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型。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