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354518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3月 Vo132 No05 中学物理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 成因及对策 武敬伟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200)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受力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在给定物理环境中所受 到的力全部找出来,并画出相应的受力示意图受力分析是 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受力分析茫然 无措 受力分析不完全或者受力分析错误常常是造成解题错 误的诱因,学生因为这一基本功掌握不好而导致学习困难, 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因此,克 服这一难点是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 2 问题的分析

2、 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感到受力分析很吃力,没思路,笔者 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受力分析的综合性 受力分析涉及的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若干知识群 例如,在受力分析是可能既要考虑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电 磁力,又要与运动状态、加速度等联系起来;是既需要较全面 的知识体系掌握,又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学生在初学这些 知识点时已经很吃力,这么多知识揉合在一起考虑,难度自 然很大 22 物理概念本身的高难度 高中物理教学对知识点理解要求较高,与初中要求不可 同日而语以弹力为例:在初中对弹力的要求仅限于能计算 弹簧弹力大小,知道弹力可分为压力、支持力、拉力即可,对 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并

3、不涉及;在高中物理中,不仅要求学 生理解弹力的种类、各类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弹力大小 方向,还要求学生据此判断弹力有无、有几种弹力、大小方向 如何等等 再比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初中主要要求掌握滑动摩擦力 的计算,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是压力和粗糙;而在高中物理 教学中不仅要求滑动摩擦力,更要掌握静摩擦力;不仅要会 求力的大小,更要会找力的方向;不仅要理解运动,更要理解 相对运动(趋势)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稍有疏漏,就会造 成漏力、错力等错误 23 受力分析的复杂过程是造成困难的原因之一 受力分析不是找物体或者系统受到的某一个力,而是要 把物体受到的所有的力按照正确的大小方向用力的示意图 标注出来

4、做到不多力、不漏力、不错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 能熟练分析每个力的成因、三要素、施受力物体,还要求学生 把这些分散的知识板块综合考虑,经过一个完整的分析、检 索、判断、检验的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对于一些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3 问题解决的设想与实践 受力分析问题的难度决定了解决它绝非一日之功在受 力分析的教学中,我们要掌握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策略, 40 降低难度,放缓坡度经过一个反复矫正不断巩固的过程,着 力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 夫只要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在受力 分析这个难题上是可以少走弯路的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

5、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突破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 31 完善知识结构,夯实解题基础 高中物理的各个知识点、知识板块是以概念的逻辑性为 主线,严密且准确相互联系的体系而学生获得的知识点则 是以累积的方式逐渐形成的知识点的集合随着教学的不断 推进,学生脑海中的知识越积越多,遗忘越来越频繁教材上 的知识点、知识板块不一定都能很有效地纳入每一个学生的 认知结构中去容易形成一定的缺陷和漏洞,某些难懂的知 识点,甚至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呈现模糊的状态 在受力分析这样综合的问题中,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 依据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在解题中就不可避免的得 出错误的结果,例如多力、漏

6、力、错力等因此,突破受力分析 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确保知识结构的完善 例1 如图1所示,物体A重40 N,物体 重20 N,A与 B、 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日用细绳系住,当水平力F =32 N时,才能将A匀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常见错解 因为A受到的上下两摩擦力与拉力F相等, 且上、下表面摩擦力分别为 =umSg,f2= mg, 所以 =053 在上述错解中,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 ong,错误地理解了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把重力当压力 正确解法如下: = , : ”F =m8g, FNa mag+F口=(mg+mBg), 所以 =032 图l 图2 例2 如图2, =

7、=5 kg,A与口、 与地面间的动 摩擦因数均为肛=02,绳和滑轮的质量均不计,求水平拉力 F为多大时,才能将B匀速拉出 常见错解 不少同学在解题过程中以为只需要拉力F 克服AB两物体所受摩擦力 和厶即可,于是得出如下 结果: F= +厶= 丌tg+ (mg+m丑g)=30 N 错解分析及正解 错解原因1:错误的选取了研究对象,F的受力物体为曰 木块,应以B木块为研究对象 中学物理 Vo132 No05 2014年3月 错解原因2:根据各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曰木块受到向 左的拉力F、向右的摩擦力 和厶以及向右的拉力 所以 正确的结果下: T mg; F= 占+ +T=Izmag+肛(mg+mB

8、g)+T=40 N 32 按部就班找力,养成解题习惯 受力分析涉及多种力,过程较复杂为避免出现多力、漏 力、错力等情况,在分析过程中就尤其需要一个清晰的思路 通常在受力分析时要先后经历以下过程: (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我们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 (2)隔离物体分析: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问题中 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方 向如何,并将这些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 (3)受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后弹力然后摩擦力,最后 再找其他力(比如电磁力等) 对于弹力、摩擦力应逐个在接触面(或点)去找,先判断 有无,再判断方向 (4)进行定性检验:画出受力示意图后要进行定性检 验,看一看

9、根据你画的示意图,物体能否处于题目中所给的 运动状态 例3 如图3所示的对A物体的四幅受力图中,正确 的有 坐 A B C D (球静止) (球静J 阋沿伽H 静止沿斜面c3 图 。 解析 按照“先重力,后弹力再找摩擦力,最后再找其 他力”的顺序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重力必定存在且方 向固定;弹力须首先通过搬移法假设判断其有无,可知A、B 选项只选B斜面上滑的物体通过搬移法判断其支持存在, 再依据弹力方向规律判定其方向;摩擦力同样只能产生于接 触面上,先判断其有无,再判断其方向故C项错误同理D选 项摩擦力存在条件不完全故错误 例4 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 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 在

10、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 的滑块Q相连,如图4所示若P、Q一 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 木板P的受力个数为 A3 B4 C5 D6 图4 解析 隔离木板P为研究对象,木板P必受到竖直向下 的重力,通过弹力有无及方向的规律判断:在上下表面和弹 簧接触点等接触处分别存在垂直向下压力、斜面对木板P的 垂直向上支持力和弹簧平行斜面的弹力;根据摩擦力有无及 方向的规律判断:下表面存在沿斜面向上静摩擦力,故选项 C正确 解答此题要注意,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斜面对木 板P一定有摩擦力,轻弹簧中一定有弹力;若题述中给出斜 面上表面光滑,则斜面对木板P没有摩擦力,轻弹簧中弹力 为零 33 综

11、合归纳分类,提升解题能力 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除了根据一些性质力产生的条件 来分析外,有时还需要和其他外部条件结合起来判断受力情 况受力分析常常要将整体和隔离相结合;与运动状态相结 合;要与牛顿第三定律相结合 (1)整体和隔离相结合 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连接体问题,在受力分析时 有时要先整体后隔离,有时要先隔离后整体: 例5 如图5所示:恒力F作用在曰 上,A、B、C三个物体静止不动,求A、曰之 间,B、C之间,c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此题如果把A、B、c作为一个整体,立 刻就知道了地面对c的摩擦力大小为F, 图1 方向水平向左,再把AB看成一个整体,c对 的摩擦力大小 为F,方向水平向左,再

12、隔离A,可知A不受摩擦力,这样的题 目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2)要与运动状态相结合 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是由它的受力情况决定的,反过 来如果我们知道了何种运动状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物体的 受力情况比如,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合外力 一定为零;我们知道了加速度方向就知道了合外力方向 等等 例6 如图6 M静止,倾角为0,小物体m在光滑的斜面 上匀加速下滑,求支持力 如图7所示,m与 接触面光 滑,两者保持相对静止,以加速度0向右加速运动,求支持 力F 酚 8 例7 如图9,半园形凹槽表 面光滑,固定在地面上,半径为R; 质量为m的小球,从A点静止释 放,求小球滑到最低点 时对轨道 的压力 图9 此题直接求压力有困难,我们可以借助牛顿第三定律先 求出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时候,只要抓住各个力的特 点,依据合理的解题顺序,那么物体受力分析这一难点肯定 会有所突破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