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s习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354245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s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s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s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s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s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s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s习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独尊儒术,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

2、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007广东高考)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D,(2009山东卷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

3、识中华文化A B C D ,B,(3)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怎么办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B.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C.创新角度(见教材P55),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

4、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见证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注意: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

5、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体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它体现了

6、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007广东高考)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传承性A. B.C. D.,B,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1)区别 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二者表现不同: 源远流长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汉字和史学典籍

7、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表现为:中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联系 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D,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1)三者之间的区别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

8、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民族文化:民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活的,以血缘或密切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而所谓的民族文化,就是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2)三者的联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

9、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包容性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

10、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具体如下: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因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样,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求同存异”又可以“兼收并蓄”。 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

11、外域文化的理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又可以“取长补短”,丰富充实自身文化,还可以加强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误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得以记载流传下来。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个民族文化在和睦

12、的关系中交流,增强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2007广东卷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B,(2009江苏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 B C D,A,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及中华文化的力量,1、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

13、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意义,误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无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关系: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

14、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2008宁夏卷1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

15、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 B. C. D.,B,(2009福建卷32)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在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俩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奈、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 B. C. D.,A,(2009天津卷11)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