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354153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5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Hello, Everyone!,2,第二讲 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高登亮,3,2.1古代学者的语境观,1、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的语境思想。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就多次接触到了语境问题。他曾在工具论中提到词语的意义依赖于其出现的不同语境这一问题。他说“一个名词是具有许多特殊意义或只有一种意义,这可以用下述方法加以考察。首先,查看它的相反者是否具有许多意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属于种类的还是属于用语的。因为在若干情形下,即使从用语方面亦可以立即察觉。例如,如果是讲声音,尖锐的, 相反者是平淡的,如果是讲坚韧,它的相反者是笨钝的,可见,尖锐的相反者具

2、有多种意义,自然尖锐的也有多种意义”。(苗力田,1994)这里亚里士多德显然涉及到了一个语词的不同意义依赖于不同语境的问题,不过亚里士多德当时没有把“语境”这个概念特意提出来加以论述。,4,2、我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的语境思想。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起所言者特为定也”,表达出 “言不尽意” 和 “言不定义” 的意思。庄子的这种语言理解思想与现代语言学对语境研究的重视可谓不谋而合。,5,3、西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杜预(222年285年)的语境思想。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

3、,然皆需数句以成言”。杜预此话的意思是,春秋笔法虽一字见褒贬,但必须有数句的语言环境,褒贬才可以显示出来。,6,4、唐代经学家孔颖达(574年648年)语境思想。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须数句以成言。” 孔颖达也是说,“数句”是“一字”的语言环境,只看一字不能表现出其意,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发现其意的褒贬。,7,5、南朝刘勰(约465年532年)的语境思想。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庇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子精英,字无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这段话的意思

4、是相对于字,句可以是“本”,即语境;但相对于篇章,它只是“末”,即组成成分。句虽然是字的直接上下文,但篇章才是其真正的、最后的语言上下文。这段话从字、句、章、篇的相互统一关系来说明一个语言形式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8,6、清代学者袁仁林的语境思想。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必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用,则无从见矣”。袁仁林在这里也明确提出了上下文(语境)的语用功能。 以上这些古代学者对语境的论述虽然还是一鳞半爪,但已经说明了在古代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语言形式和语言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9,22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2.2.1皮尔士的“索引词语”揭开了研究“语境”

5、的序幕。19 世纪初,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皮尔士(C.S. Peirce,1839-1914) 首次提出“索引词语”的概念,他认为像“I”, “you”, “he”以及“tomorrow”等词都是需要不同语境形式来支持的简捷表达方式(shorthand devices)。(C. P. Hartshorne, et al. 1931-1958.)例如:(1)He is a student. 该例中的“he”必须是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的“那一位”,否则无法确定该词的所指。这种依赖语境的(context-dependent)语言要素被称为索引词语(deixis)。,10,2.2.2佛雷格的语境观 佛

6、雷格在算术基础的引言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其中之一便是“语境原则”,即“决不孤立地询问一个词的意义,而只在一个命题的语境中询问词的意义”。佛雷格应用这一原则对算术中数的概念进行逻辑分析,给出了自然数的逻辑定义。他在对“数(他限于自然数)是什么样的对象,或者说算术命题(例如2+3=5)是关于什么的命题等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论证表明了“先确定句子的意义而不必诉诸于其所包含词项的意义是可行的”。这说明了以句子为语境对于理解词义的重要性。他的语境原则虽然是直接针对传统认识论中的心理主义倾向而提出的,但它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可归纳为: “只有在句子的语境中,词才有意义”。,11,2.2.3马林诺

7、夫斯基的语境理论 上一个世纪在西方第一个提出语境这一术语的是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18841942)。马林诺夫斯基在南太平洋的特罗布兰德群岛(Trobriand Islands)工作期间,当他试图翻译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时,他发现要把当地土著语言的话语翻译成英语非常困难,例如“wood”(树木、树林)这个词在当地土著语言中的意思是“桨、橹”(oar)。这使马林诺夫斯基认识到土著语言中词句的意思在很大程上依赖语境。如果不把他们的话语与当时的情景结合,就不能理解他们的话语的意思。,12,所以,1923年,他在给奥格登(Ugden)和理查兹(Richards)所著

8、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写的补遗中, 第一次提出了“语境”这个术语,并加以论述,把它的重要性放在了对话语的理解上。他说:“如果不给详尽的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翻译一种原始的或与我们自己的语言相差很大的语言的话语;给了这种背景知识,就等于给我们提供了通常必要的翻译标准”。(Malinowski, 1923),13,2.2.4 弗斯的语境理论情景语境包括下列内容:1. 参与者的有关特征。2. 参与者的语言行为 。3. 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 (1) 有关的事物; (2) 言语行为的影响。 弗斯将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人格)、有关客体及言语活动的影

9、响包括在他的语境概念中。这样,他把语境切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类。他观察语境的立足点是交际中的话语,界定语境的立足点是语言。一个言语交际系统包括言语交际的主体(发话人和收话人)、话语、信息传递渠道、外部环境等几项基本因素。(Firth, 1950),14,2.25 韩礼德的语境理论,语场、语式和语旨乃语域理论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三个变项成为情景语境的主要特征,它们共同决定语域的取向。语场指语言发生的环境;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15,1.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场可分为政治、生活、科技等领域,它指话语的内容范围。谈话内容与说话人的目

10、的和主题相联系,即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谈论什么话题, 或是用语言来表达说话人正在从事什么样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是什么,如是为了劝化人的还是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等等。“参加者必须知道怎样使他们的话语适合主题,主题在双语或多语的社团中,对选择何种方言或语言起支配用” ,语场决定了交际的性质,构成话语的主要范围,并且影响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并对话语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不同的语场中,话语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包括篇幅的需要,时间的限制、感情的影响、技术性或非技术性等。,16,词汇选择上的正式与非正式完全要靠语场中技术性与非枝术性来定。下列四个意义相同的句子反映了用于不同语场时的技术

11、程度和正式程度: (8)We obtained some sodium chloride(正式、技术性) (9)We obtained some salt.(正式、非技术性) (10)We got some sodium chloride(非正式、技术性) (11)We got some salt.(非正式、非技术性) 以上例子表明,不同的语言形式适用于不同的语场; 或者说,在不同语场相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17,2. 语旨(tenor of discourse) 语旨是指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 语旨是指一项语言活动中各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与角色关系,即说话者与受话者

12、之间的关系,它对应的是人际功能,由语气(mood)系统体现. 角色结构:“谁参与了”。主要指参与者的性质以及他们的身份与角色: 参与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角色关系,包括各种永久性和暂时性关系,在对话中参与者的言语角色类型以及他们之间社会性重要关系的集合。,18,语旨的关键是关于写说的对象,即写说人怎样向交流对象解释他的所见所闻。语旨不仅影响到在正式程度上的语言变体,而且还影响到话语中词汇的选择或情感的转变。换句话说,语旨就是指社会不同角色之间的联系。而社会角色具有其特殊文化功能,这些角色是由社会成员创造并认可的。交际各方的个人因素包括发话者或受话者的性别、年龄、地位、身分、交际能力、世界观、文化修养

13、、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例如,医生、教师、父母、顾客等等,而这些角色又是典型的对立关系:医生病人;病人一医生;父母一子女,子女父母,教师学生,学生教师等等。社会角色最明显的作用存在于情景变体中,即一个人在下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特点。,19,3. 语式(mode of discourse) 语式是指交际中语体所用的方式或渠道,它和语言的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关联.而语旨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使用者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语言使用者使用某一语体的意图.语式是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即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它影响着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通过语言的语篇

14、功能来体现.语式是指语言在情景中的组织方式及其功能.社论作为报社在自己报刊上发表的评论当前重大问题的文章,是以书面形式传播的,其语式是评论文章,20,语式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此外,语式还指写说者所选用的语言,语言的作用不同,也会影响到语言的形式。例如科技文章和新闻报导要强调内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所用的词汇很少有感情色彩,所用的句子结构也尽量显得客观。在新闻报道中“It is reported that ”,“He is accused of doing”等句式出现得很频繁。在科技文章中总是使用被动语态和无人称代词以及用较长、较复杂的句子,修饰限定成分很多,所用词汇也往往是大

15、词、难词,但意思比较准确。,21,2.2.6海姆斯的语境构成因素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 H. Hymes) 对语境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语境学说。他以SPEAKING这个单词的字母拼写概括了语境的基本构成因素,即:S(Situation)情景: 指话语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P (Participants) 参与者: 指参与者是谁以及他们的关系;E (Ends) 结局: 指目的和结果;,22,A (Act sequence) 行为特点: 指方式、有关背景、说了什么以及怎样说的;K(Key/manner)基调: 指行动过程的声调、行为或精神状态;I (Instrumentalities)

16、媒介: 指系统和形式,即语言传播的媒体,如口头、笔头、电报或其它传播媒体形式;N (Norms of interaction) 交际规则: 指特定的行为和伴随语言行为的特点;G (Genres) 风格/类型: 指讲话行为风格的种类,如祝福祈求、讲课、买卖行话等等。,23,2.2.7斯珀泊和威尔逊的认知语境理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受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的一个分集。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受话人对话语的理解。他们将关于物理外界的信息、先前话语、对未来的期盼、科学假设、宗教信仰、轶事记忆、文化观念、对说话者心理状态的固有看法等等都包括在语境的范围内。他们认为语境不仅包括话语的上下文或交际时的物质环境,而且也包括一套用以理解交际意图的假设、信念、记忆、讲话人的心理状态等。语境信息不仅可以从话语的上下文或从观察讲话人以及交际现场中得到,而且还可以从文化科学知识、普通常识以及听话人在现场所能获得的任何共有或特殊信息中得到。换言之,语境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