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缘 化来新学校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353952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缘 化来新学校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缘 化来新学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缘 化来新学校(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缘化来新学校 通讯员李婷 本刊记者袁愈雄 8月26日,新化县田坪镇浪江村的村民迎来了 一件大喜事:投资248万元的浪江小学新校舍正式 竣工,从此,浪江村及附近7个村的145名学生将告 别破烂不堪的旧校舍,搬进崭新的教室上课。 浪江村位于新化县西北角,与涟源、安化接壤, 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村庄。因地处大山之中,浪 江村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均纯年收入 不足200o元。 随着外出打工潮的兴起,浪江小学生源逐年减 少,一度只剩下32名学生。2009年,学校濒临撤并。 如果撤并后,孩子们就要走上5公里山路,到万龙学 校或更远的地方上学,这势必给孩子们带来不便, 也会加重村民的负担。 “

2、浪江小学不能撤!”浪江村村支两委多次到田 坪镇、县教育局反映情况,请求保住浪江小学。后经 多方努力,浪江小学总算留下来了。 “每次经过校门口,听到稀稀拉拉的读书声,我 心里很不是滋味。”村民王新华动情地说。为此,他 找到村里德高望重的邹艾清、邹桂胡两位老人,商 量着如何把浪江小学办起来。 王新华、邹艾清、邹桂胡开始挨家挨户做思想工 作,让村民把孩子送到浪江小学来上学。除了本村, 他们还来到相邻的安化、涟源所辖各村挽留生源。 他们向村民承诺:凡是到浪江小学就读的孩子,学校 统一安排中餐,学生只交基本餐费,食堂开支由村里 承担;对期末考试成绩排名班级前三的学生,村里 分别奖励100、80、60元;

3、路途远的学生,每天安排车 辆接送,只收取基本交通费用。 慢慢地,浪江小学恢复了生机。2011年下半年, 学生人数增加到96人;2012年,又增加到了132人, 目前共有学生145人。 浪江小学总算是“盘活”了,但王新华、邹艾清和 邹桂胡却轻松不起来。校舍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 代,已是D级危房。这100多名学生挤在危房中学 习,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王新华等人萌生了新建 浪江小学的念头。 新 闻 囊 可资金哪里来呢?王新华等人首先找到镇里,镇 领导说镇里这样的困难太多,单靠镇里无法从根本 上解决。 “何不发动在外经商的浪江人来支持学校建 设呢?”邹桂胡的儿子邹志军、邹建军兄弟建议。 2011年暑假,

4、王新华一行北上天津,找到邹氏 兄弟。在邹氏兄弟引荐下,王新华找到了部分浪江籍的 老板,以邹氏兄弟为首答应捐资50万元,新建浪江小学。 从天津回来后,王新华等人开始跑设计院、规划 局,着手选址新建浪江小学。 50万元的捐款没到位,浪江小学迟迟动不了 工。2012年暑假,安化县第一建筑公司总经理邢拥 军了解情况后,被王新华的办学热情感动,决定先 垫资40万元给他,用于学校开工建设。就这样,王新 华以个人名义开出了第一张借条。 开工后不久,5O万元捐款到位了,县教育局又立 项拨了40万元。可要建一所标准较高的小学,这些资 金还远远不够。王新华决定先借钱把学校建起来。 “只要知道谁家里有钱,我就跑到那

5、里去借。” 白天,王新华在工地上监工,四处联系,争取资金; 晚上,他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敲门筹钱,这家一千, 那家五百。 他舅舅周荣珊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家里小有积 蓄,王新华首先打起了主意,一次性从舅舅那里借 走42000元。后来,舅舅把家里的一头牛卖了,王新 华又跑到他那里借了8000元。姐夫邹希雄喂养的几 头肥猪出栏了,王新华得知情况后,立即跑到他家 里,把姐夫还没捂热的15000元借走了。 “我几乎借遍了所有熟悉的人。”王新华说,为了建 好学校,他总共借了62位亲朋好友的102万元,外加 安化县第一建筑公司的40万元,总计借款142万元。 如今,“化缘”化来的学校建好了,可这142万元 怎么还呢?邹艾清老人告诉记者,村里初步决定成立 3个小组,继续前往娄底、长沙、天津等地,寻求政府 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他们相信,建校的债务终将 解决。 z013年 o月A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