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与思考,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353906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2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与思考,(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与思考 江西省湖口中学张钧华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是为帮助“学”而存在的。没有了 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没有了教师的教,学生其实还可 以通过自学等方式完成学习。不管我们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最后都是要通过 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落实的。 从教的角度来看化学反应限度,它是理解化学反应的个重要维度,是 建立“平衡观”的起点。必修模块的化学反应限度,又不同于选修模块的化学 平衡,它只是让学生归纳出一些简单结论,而不进行理论分析。从学生学的角 度看,它是较难理解的,因为它的表象“静止”与本质“运动”看似矛盾实则 统一。讨论的思路是从“对限度一词的理解”到“对

2、一些熟悉的存在限度的过 程的理解”到“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 一、对“曩度”麓“存在度的过程”的讨论 什么是“限度”?学生的七嘴八舌未必是字典上的定义,但可以帮助大 家打开理解这一问题的思路。学生谈到“受限制 、“受制约”、“只到一定 程度”、“不能完全”等,这种看似和化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讨论不是在浪费时 间,学习正是从这里开始发生的,因为思考已经开始了。 接下来讨论的话题引向一些熟悉的存在一定限度的生活现象。比如物质 溶解和液态水气化。教师提问的时候往往喜欢跳过“描述”而直接问“特征”, 殊不知学生在看似哕里哕嗦描述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行他们自己的归纳和概 括。直接提问“特征”,课堂气氛往往

3、僵硬,学生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先请 他们“描述”,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说多了,关键词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固体“溶解”的同时也会“结晶”,液态水“气化”的同时也会“液化”,即 同时存在着两个可逆的过程。“存在可逆过程”是达到限度的必要条件之一, 还有什么?学生茫然。教师需要加以引导。结合图片或实物提问:有盖水杯中 的半杯水正在气化吗?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汽正在液化吗?水面为何不会变化? 如果打开杯盖呢?为何敞口久置后水会变少?气化与液化的过程不是仍然存在 吗?一瓶啤酒中溶解有许多c0 ,啤酒瓶上方的空气中有c0 吗?为什么酒中 溶有的c0 不会都跑光?将啤酒倒中杯中,冒出大量气泡,这杯啤酒中溶有

4、的 CO。会跑光吗?结合这些实例以及问题,学生明白了:原来还需要“封闭体系”。 那么在封闭中的可逆过程达到限度时有什么特征呢?仍然结合“物质溶解”和 “液态水气化”的例子讨论。教师心中有数,这个特征有宏观“静止不变”和 微观“运动变化”两个方面,那么在提问时应当先问学生“我们能看到什么”, 再问学生“我们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也许表述不是特别清楚:“我什么 也看不到。”其实他的意思应当是: “我看不到什么变化。”良好的课堂学习 生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专业性回应。 =、对“化学反应曩度”的讨论 可以开始讨论化学反应的限度了。如果问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才能达到一 定限度?学生几乎并不费

5、力就能回答是可逆反应,二是在封闭体系中进行。 可问题是学生觉得可逆反应是很有限的,只有合成氨、s0 与HzO反应等少数 几个例子。那么,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是普遍存在的如何让学生认识到? 师: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z气体,是否为可逆反应?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强酸不能制弱酸。(学生想法高度一致) 师: (在针筒中演示这一反应,针孔敞开。)可以看到大量气体,然后 反应逐渐减缓,最后停止,可是仍有石灰石在。为什么会这样? 生:盐酸逐渐变稀,反应速率变小,最后盐酸消耗完了,就没有C02了。 师: (再次在针筒中演示这一反应,针孔敞开。)这次我少放些石灰石, 多放些盐酸,反应到最后不冒气泡了,是什么原

6、因? 生:石灰石消耗完了啊。 (集体不屑,认为这个问题弱智) 师: (又一次在针筒中演示这反应,用手堵住针孔。)可观察到气泡 也逐渐变少,最后消失, (然后敞开针孔),又产生大量气泡。这回不产生气 泡是因为哪种药品用完了?为什么? 生:石灰石和盐酸都没有用完,因为后来又有气泡了。 师:那为什么刚才会不冒气泡? 问出这个问题后的讨论相当有趣。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因为堵住了针孔, C02被压回去了”。可是如果继续追问:压回到哪儿去了?如果压到水里去了, 水中c0 的含量会怎样变化?再结合演示c0 传感器测得溶液中cO 的浓度基 本不再发生变化了,他们终于悻悻地放弃了这个想法。于是接下来有学生提出 “

7、还是C02被压回去了,压到水里后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了”。在学生的相互讨 论中,可以听到有人小声在议论也许反应也在逆向进行,但教学实践中发现学 生大都不敢大声说出,因为他们实在太深信这个反应的不可逆性了l当最后他 们走投无路时,不得不承认这个反应此时也在逆向进行,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导致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而当认识到这点时,他们显然都惊叹于原来这个反 应也有可逆性啊,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当 然前提依然是封闭体系。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很高兴地看到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已经逐渐在建立,有学生对上述解释并不十分满意,他们认为压强增大了,怎 么会没有气体的溶解限度增大呢,事实上他们

8、确实很敏锐,在真实的化学反应 的化学平衡中,常常同时伴随有气体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等。 课堂讨论是要花时间的,有时候教师会因为担心学生说得“乱七八糟” 而不愿“浪费”这个时间;真正的课堂讨论当然会是开放的,有时候教师会因 为担心超出预设不好控制而不愿去组织讨论。而如果从“学”的角度来思考, 讨论是多么有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537100广西省贵港市港北区港城镇富岭小学 陈琼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 都要重视朗读。” 实践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陶 冶学生情操,形成良好语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上,朗读不

9、但 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了解作者、丰富自己、 吸引听者的有力纽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以读为主的观念,把 朗读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事实也己证明:凡是对读的训练重视得不够,练 习不到位或不得法的,都必然会限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限制学生阅读能 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据 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藏范壤。毫蔡掌生 “儿童的一切学习活动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并影响他们皇好朗读习惯的形成。如: 荷花一文 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几,

10、有的花瓣 儿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花瓣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 上要破裂似的。”写得生动、有力,我在范读过程中借助手势,运用舒缓的语 速,同时,注意中间的停顿和重音,形成高低起伏的语流,将静态的文字转化 为动态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受到启发,领会 真情实感。如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我自己先进入角色,以感 情朗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我把那不可抑制的悲痛融化在低 沉、徐缓而又真挚的语调里,表情跟随作者由焦急地等待、伤心地瞻仰、到碎 心地永别,借助“探身”、“踮脚”、“注视”等动作,情发自内心而溢于言 表。然

11、后,让学生模仿我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学 生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对周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在范读的 过程中,除要做到语音准确外,平时还应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如语气、语调、 语势、语感的轻重缓急,或抑扬顿挫,或高、或低、或笑、或悲,这样的范读, 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有利于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形成。 =、明确文章主膏。把擅盛情基啊 要在朗读中准确地表达情感,就必须抓住作品的灵魂,明确文章的立意 所在。我们要知道作者写文章的立意,不妨先问自己三个“为什么 那就是i作 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2他想通过这篇作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这 篇作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丰碑是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文章叙述了红军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 中行进,在环境极度恶劣、给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军需处长把御寒的衣服让 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的感人事迹。文中有对恶劣环境的描写,有对将军 表现的描写,有对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样子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军需 201310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J 1 59 _HH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