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350769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3.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 展和民族关系,一、我国古代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的兴起发展演变及与中原关系,1、匈奴的兴衰及与中原关系,(1)兴起1.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后与中原交往过程中,也从事农业生产;2.铁器的使用深入匈奴的生产、生活和军事各领域:公元前3世纪;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形成奴隶制国家,(2)战国时的匈奴与中原各诸侯国的关系,1、匈奴强大,占据河套,经常对秦赵燕进行掠夺;,2、秦赵燕对匈奴以防为主,各自修筑长城;,(3)秦朝时的匈奴及与中央关系,1.匈奴对秦朝北部侵扰;,2.秦朝对匈奴的政策:,秦统一后,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并连结原秦赵燕长城抵御;移民河套;,以防为主,(4

2、)两汉时匈奴发展及与两汉关系,1.汉高祖时:,匈奴贵族经常掠夺北部边郡;(前200年,“白登之围”;),2.汉高祖后到汉武帝前:,被迫采用“和亲”政策,3.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注意河南地、河西走廊),4.汉元帝时:,匈奴混战,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昭君出塞;,5.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归北威;,6.东汉前期(汉明帝时):,73年,窦固出击北匈奴;,班超经营西域,解除北匈奴对西域威胁,89年,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北匈奴对中原的威胁;,(5)东汉、魏、晋时期,匈奴大量内迁,逐渐与汉族融合,2、西域各族及与中原关系,(1)西域各族,汉朝时把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称

3、西域;汉朝时有大小几十个政权;,(2)汉武帝时:,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目的,意义),(3)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前105年:细君嫁乌孙,(4)东汉初年:,西域为北匈奴控制,(5)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1.张骞通西域的意义:(1)促政治联系加强 :天山南北和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西域各国和内地联系加强。为后来西域地区归属中央奠定了基础。史实: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公元前60年西域开始归属中央管辖。(2)促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原和西域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的物质生活。史实:西域的葡萄,石榴,

4、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1.张骞通西域的意义:(1)促政治联系加强 (2)促经济文化联系加强(3)促几大文明汇合:史实: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汇聚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以敦煌最为显著。(4)促民族融合:各民族间交流,贸易,迁徙促进民族融合。(5)宝贵的精神:张骞不畏艰险的精神彪炳千古.,返回,班超,返回,3、越族及与中原关系,(1)越族,秦汉时华东、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东越,;两广一带的称南越;,(2

5、)秦朝与越族的关系,统越族;,修灵渠,设三郡;,移民;,(3)汉武帝时与越族关系,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滇王之印,张骞贡献-政治一体;经文交流;民融;开丝路汇合中外文明.,王昭君贡献-政治安,经文交流,民族融.,重要考点,汉武,汉武唐蒙,张骞班超,四皇四将一美,人物,秦曾设郡; 汉武设九郡,有效管辖.,汉武设郡封王; 西汉末反抗; 东汉初重并入.,张骞出使-目的,前138,前119建联系-意义大;前60年设西域都护归属中央;东汉班超经营.,战国修城;秦-蒙击;移民;长城.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反击,汉元和亲.东汉-分裂,二窦出击,瓦解.,关系,百越,西南夷,西域,匈奴乌桓鲜卑,民族,东南华南,西南

6、,西北,北,方位,四族均有发展;多种手段并用;交流十分频繁;边疆巩固拓展.,2.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表现和影响.战争-如对匈奴的战争,保卫了中原先进文明的安定。和亲-如王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和安定和民族融合。通使-如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中原和边疆政治联系,促进内地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推动边疆社会进步和丰富中原物质生活。管辖-如西域都护,西南华南设郡,加强对边疆管辖和开发,扩大疆域,促进民族融合。移民-如秦汉移民河套河西走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生态。,返回,战国:秦国在关中地区开凿郑国渠;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把川西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秦朝:

7、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西汉:通过和亲战争等方式促进了汉匈之间的交流;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和内地联成一体;公元前60年西域都户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西汉在关中修建了一批渠道;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西域和内地联系。东汉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探究点三战国到秦汉时期对西部的开发,9、 2005年全国文综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汉)

8、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9、 2005年全国文综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 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由畜牧业发展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9、 2005年全国文综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

9、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3.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原因汉朝国力强盛,经济繁盛,丝织业发达是主要原因;中亚西亚和欧洲对中国丝绸和文化技术的需要;汉朝对外开放的政策;张骞班超等的开辟之功;西域都户的设立管辖维护;击退匈奴的军事保障;两汉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返回,4. 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意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

10、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返回,1.(06年江苏卷)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2(04全国四16)西域的葡萄、石榴陆续移植内地是在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3.(05全国)考古出土汉印“滇王之印” 。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4、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刚过渡到封建制阶段B、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C、对秦汉北部边郡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D、匈

11、奴族对中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5、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A、209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6、在汉朝和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的西亚大国是、大月氏、大宛、乌孙、安息7、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A、应用性技术B、农作物良种C、手工业产品D、书画艺术品,8、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你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有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是政治联姻 细君公主远嫁后的生活习惯 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经济往来 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A B

12、 C D,掌握和小结: 民族关系-四民族多手段;张骞和王昭君.对外关系-朝鲜,日本,越南-东亚文化圈;西亚中亚丝绸之路;南亚东南亚海上丝路;欧洲开始建立联系.,1、张骞通西域的意义。2、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影响。3、战国到秦汉对西部的开发和开拓.4、丝绸之路的开辟条件、路线和意义。,探究点二秦汉时期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特点,(1)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强大,民族交往常以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设立机构进行管辖为主要形式。一方面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传入边疆地区,带动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文化进步。同时,中原也吸收了边疆少数民族许多有益的东西,丰富了汉与

13、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民族间的战争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方式,战争过程中,双方人口相互流动,客观上造成了接触和交流。秦汉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和趋势。,探究点二秦汉时期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特点,(2)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秦派兵征越族,设三郡,迁人口,铁器技术传入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而且汉族与越族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各族的联系。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这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14、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正确的民族政策。,特点: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第六节,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有何不同?有何影响?,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原因是匈奴力量强大,而西汉贫弱。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第二阶段,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原因: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战备充分。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

15、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第三阶段,又采用和亲政策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社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影响:密切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对秦汉时期民族战争的看法,表现:秦汉时期,汉族先后与匈奴、越族、西南夷等民族发生战争。,性质:它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规律:战争是暂时的,和平、统一、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是主流。,秦汉时期中央政权除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战争:和亲:设置机构:迁徙人口:册封:,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政治上:国家长期统一经济上: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科技文化:成就辉煌张骞沟通了丝绸之路,交通发达政府重视、保护、支持,与朝鲜的关系,地理位置:,使节往来:,文化交流:,“三韩”多次派人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文化,被称为“秦韩”,经济交流:,与我国相邻,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与日本的关系,地理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