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船到教船,培育满船桃李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350535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造船到教船,培育满船桃李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造船到教船,培育满船桃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造船到教船,培育满船桃李(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授钟扬“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教育部发布通知本报讯(记者姜澎通讯员宋晗煜)昨天,教育部发布通知,追授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忠诚于党、科研报国的崇高信念,学习他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学习他心系民生、造福人民的至诚情怀,学习他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人格风范。通知指出,钟扬同志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代表,是继李保国、黄大年同志之后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教师典型。钟扬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

2、“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等荣誉。今年9月2 5日,钟扬在民族地区出差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年仅5 3岁。钟扬同志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胸怀科研报国理想,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足迹踏遍青藏高原,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 0 0 0万颗种子,弥补世界种质资源库缺乏西藏种子的严重不足,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教3 0多年来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立德树人,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养出的一大批学生已成长为国家急需的科技骨干。他身体力行党

3、的民族政策,投身援藏,不辱使命,深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科技精准扶贫,帮助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带出了西藏第一批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一系列历史性空白。在钟扬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攻坚克难的可贵品质、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集中展示了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时代风采。教育部在通知中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自觉将学习钟扬同志精神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

4、围,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国内首个运筹学算法平台首次演示上海财经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与业界合作设立的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同时启动本报讯(记者樊丽萍)国内首个运筹学算法平台L E A V E S昨天在上海财经大学进行首次演示,这是我国科学界为大数据发展和使用提供高效处理软件的探索之一。由上海财经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与业界合作设立的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同时正式启动。L E A V E S平台由上海财大并行优化国际实验室与智能决策企业杉数科技共同牵头组建,是由多家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共同建设的运筹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算法平台。据上海

5、财经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葛冬冬教授介绍,该平台包括对多个数学规划、机器学习和运筹学应用问题的开源算法和闭源解决方案,是国内首个成规模的运筹学算法求解器。据介绍,优化算法若想实现自身的作用,求解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作为L E A V E S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葛冬冬认为: “无论从何种角度,这样的软件,国内必须得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积累。 ”也正因此L E A V E S项目的进展,标志着我国在优化算法求解器方向上努力打破空白状态的求索。上海财经大学还与杉数科技签署了一揽子产学研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三年,上海财经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将获得每年逾4 0 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支持双方共同设立

6、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以及相关科学家团队的研究工作。用责任心点亮平凡每一天 记工商银行上海普陀梅川路支行副行长朱捷1 9 9 3年, 2 1岁的退伍军人朱捷,通过社会招聘加入了工行普陀支行担任一名经警。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他说, “那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好好工作,在经警的岗位上工作一辈子。 ”1 9 9 8年,伴随着银行内部改革,朱捷面临转岗,有过短暂的迷茫,“我学历不高,又没有金融知识,现在不做经警了,能干什么呢? ”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冲劲,他主动要求到一线网点工作,从拿枪的经警变成了点钞的储蓄柜员。从未接触过业务的他,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苦练基本功,努力钻研业务,迅速成为网点的服务示范岗,让很多领

7、导、同事刮目相看。2 0 0 2年,由于他的服务能力突出,网点安排他担任大堂经理,在一个位于老式居民区的大型储蓄网点,承担金融服务第一岗、客户识别第一岗、投诉处理第一岗的职责。他立即投入新岗位,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对于份外事也从来不推托。有一次,一位客户用网点的自助机具取款,因操作不当造成银行卡被吞,满头大汗找到朱捷, “我着急用钱给家人看病啊! ”朱捷二话不说,拿出了6 0 0元钱交给客户。有人问他,如果这个客户之后不还钱怎么办?他微微一笑,淡然地说, “谁会拿自己的家人开玩笑呢?还钱是小事,万一人家真等着救命钱,可就是大事了。 ”“可能是因为他当过兵,所以特别执着和认真” ,同事都这么评价

8、朱捷。朱捷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为客户提供细致周全的服务,得到了客户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并获得上海分行十佳大堂经理称号。也正是在担任大堂经理期间,朱捷与来自台湾的杨银岳先生相识,从此结下了缘分。杨银岳是一位退伍的台湾老兵,儿女早已离台失去联系,2 0 0 2年,他携同老伴定居上海。在一次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杨银岳结识了朱捷。热心的朱捷对年老多病、身边又没有子女照顾的杨老非常关心。长期的义务照料,使两位老人对朱捷产生了依赖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俨然将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2 0 0 9年,朱捷几次拨打杨老的电话总是无人接听,心中很是担心,正准备动身去杨老

9、定居的慈溪老家看看,突然接到老人的电话, “我回上海了,活不下去了 ”原来,老人经历了丧偶、被诈骗等巨大变故,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朱捷心疼不已,顾不上自己每天工作的辛劳,坚持每周两次横跨大半个上海探望老人,陪伴老人聊天散步,带他洗澡,为他做饭,整理房间,老人的生活渐渐恢复了正常。为了更好照顾老人,他找到自己家楼下一间出租房的房东,为杨老租下了房子。后来,朱捷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就往老人家里跑,逢年过节,朱捷一家人带着热菜热饭和杨老一起吃,陪伴着老人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 2 0 1 2年8月,老人安然辞世,享年8 3岁。由于无法找到老人的亲属,朱捷独自承担了杨老的后事。为了能够达成老

10、人的遗愿,朱捷驱车来回近6 0 0公里,亲手将老人安葬在老伴的身边。2 0 1 2年1 0月,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收到一封来自台湾同胞的表扬信,而这封信,正是出自杨老在台湾的挚友,他在信中深切表达了对朱捷的赞美与感谢,详尽描述了朱捷对杨老的无私关怀与帮助。至此,大家才知道朱捷与台湾老兵的故事。十年相伴,不计付出,真诚奉献,演绎了一段跨越海峡的情谊,所有听说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为之动容。2 0 1 4年,上海以及台湾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朱捷的感人事迹。 “出名”以后,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采访和各种荣誉,朱捷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坚守在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真心,换客户的信赖” ,也

11、因此赢得了更多客户的尊重和信赖。朱捷1 9 9 3年1月进入工行上海分行工作,先后在经警、储蓄柜员、大堂经理等岗位上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基层网点负责人。 2 0 1 4年,一封来自台湾同胞的表扬信,让大家知道了朱捷的故事。大行工匠 w w w h b 1 7年1 0月1 8日星期三7编辑/徐德祥综合专版从造船到教船,培育“满船”桃李我国船舶行业首位院士杨槱先生育人思想及学术成就分享会举行“要问我如何走上和船舶打交道的研究之路,我的导师杨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希望以后你们也能够投身深海事业,实现我们国家的强国梦。 ”昨天,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在上海交通大学和

12、年轻学子们分享了自己和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槱的交往经历。和他一起参加分享会的,还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蛟龙号深潜器之父”徐芑南、海洋石油工程专家曾恒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我国船舶工业领域第一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杨槱先生一生践行着这一理念。他是对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还培养了大批船舶工程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值杨槱先生百岁华诞之际,昨天,他的学生们相聚在上海交通大学,分享先生的育人思想及学术成就,畅谈“海洋情怀强国梦想” 。身体力行影响学生看船、学船、教船

13、、造船、写船,如今百岁高龄的杨槱毕生未离开造船。从他中学毕业就有了坚定的造船梦,一直到他为我国船舶及海上平台设计作出极大贡献,可说这位中国船舶工业泰斗不只是在造船,更是在实现梦想。“槱”音同“友” ,是一个生僻字,意思就是“聚集能量、发光发热” ,在诗经大雅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在他学生眼中,杨槱人如其名,为中国船舶事业而燃烧,即便这些学生早已年过花甲,杨槱对他们的影响却依然难忘。在分享会现场,被称为“蛟龙之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虽然未曾在大学校园亲耳聆听杨槱院士的课程,但却深受先生的影响,尤其是先生的身体力行影响着他。他说,当年杨槱院士先后

14、在英国、美国深造,但是他回国后却无条件服从党和国家安排到最需要他的地方工作。“当时我正好处于毕业分配,看着杨院士频繁调动工作岗位,从上海调到大连,从大学教书育人又到工厂生产管理,无论在哪里都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埋首发展船舶事业。于是我们当时也能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到工厂、设计室、研究所,全都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忆及往事,徐芑南依然很激动, “即使后来年事已高,杨先生依旧坚持带教学生,我很有幸得到他的帮助和教诲。 ”1 9 9 6年,徐芑南完成一项中俄联合研发的项目后,项目组非常希望邀请杨槱担任会议主席,然而当时杨槱已年逾八十。 “我很忐忑,担心请不到杨院士。 ”让徐芑南没想到的是,当时到杨槱

15、家汇报情况,他一听完,立马就同意了,亲自到北京主持了会议。杨槱不但在会上肯定了徐芑南的创新成果,还特别强调和告诫他有了科研成果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成果运用到工作上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提高。“科研成果必须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徐芑南表示当年杨槱的教导,他一直铭记在心,也将其当作蛟龙号实际工作的主导思想。 “我们的科技成果一定要能用、好用,还要把它用好。 ”既是造船巨匠也是教育大家杨槱一生俭朴、安于清贫,几十年使用同一张旧书桌,一件衬衫也总是缝缝补补,然而他却捐出1 0 0多万元设立奖学金帮助学生。 2 0 1 5年6月9日, 9 8岁高龄的杨槱还出现在上海交大船建学院的课堂上,为即将踏

16、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上远航教育课程。杨槱十分重视教学。他常常说,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为学生授课,而发展船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船舶人才。他亲自讲授造船原理、造船设计、船舶力学等课程,并传授国际先进、前沿的造船知识和技术,大大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船舶认知的视野,可以说他先进的教学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杨先生是带领我走上专业研究之路的老师。 ”海洋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在分享会现场回忆到,当时杨槱给本科生上船舶概念课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我们设计出的船舶一定要让它在狂风巨浪下能安全航行。他还说,船一定要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做人也应该学习这个精神,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在曾恒一其后的研究生涯中,杨槱的这句话影响了他一生。“学习船的精神,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几十年来,每当想起这句话,总是能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把工作做得更好,我有幸能在海洋石油领域中有所作为,正是因为杨槱先生的这种精神激励了我。 ”作为杨槱门下的研究生,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辽宁舰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