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上课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346688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上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上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上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上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上课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上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上课(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下面内容你会联想到什么?,女皇乐队长安诗,唐朝,(两个字),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衰落,兴起,发展,鼎盛,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政绩,开元之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起义藩镇灭唐,(599649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2课,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长孙无忌,魏征,你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看过哪些有关他的影视作品?,姓名:李世民性别:男职业:皇帝朝代:唐朝 居住地:中国长安父亲:李渊妻子:长孙氏主要经历:626年即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善于纳谏,高祖窦皇后四子,四岁曾有相面先生预言,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此为名李世民,

2、【内容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重点: 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 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李世民的家庭出身2、李世民统一全国 (1)劝父起兵,完成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任务。(617起兵,618建唐)(2)平定割据政权: 平定薛举父子 击溃刘武周 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性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

3、与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3、李世民登基,厥:武力征服;设立都督府;册封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1)突厥,(2)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二、击破东、西突厥,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2.策略:,“战而后和”,3.具体措施:,4、民族政策:,开明的、灵活的民族政策,5、作用:,使一度紧张的民族关系得到缓和,出现了民族关系相对和睦的新局面,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调动各族的积极性,巩固国家的统一,开拓国家版图疆界,加强边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速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藏族、

4、维吾尔族和白族、彝族的祖先分别是( ) 回纥 吐蕃 突厥 南诏 靺鞨A、 B、 C、 D、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中,哪一点包含了这样的道理( )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大汉族主义3、“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这首民歌中的“您”所指的历史人物是( )A、文成公主 B、玄奘 C、王昭君 D、金城公主,课堂练习,D,B,A,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如一”。,请问:1、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以德治之,使之成为一家

5、。2、试评价这一观点。片面的。自古以来,民族平等往来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历史有些腐朽政权确曾有民族压迫政策;但绝不能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太宗时的民族政策更加开明,如用人、和亲等,从这一点看,有别于历史统治者;但太宗为美化自己,完全否定历史民族政策,非实事求是。,三、贞观之治,概念原因表现影响实质,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风淳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繁荣文化繁荣,全方位的繁荣昌盛, 1. 出现的原因:,客观条件: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广大农民辛勤劳动主观条件: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雄才大略,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2.实质:生产关系的局

6、部调整,3.唐太宗选官与用人原则,1).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2).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杜如晦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房谋杜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3).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7、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4).科举考试制度。 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4.贞观之治的内容,政治,法律,科举,经济,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统治基础,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复苏唐初经济,结论,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列表概

8、括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民族关系,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巩固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6、“贞观之治”的影响:(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四、唐太宗晚年的骄奢与反省,晚年渐趋奢靡, 享年51岁,1、少于纳谏2、滥用民力3、反省4、对自己的评价:,晚年的“糊涂”,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

9、一些错误的开始。 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奢侈现象: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

10、,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一 不疾胜己之善,二 能弃短取长,三 敬贤而怜不肖,四 不恶正直之士五 爱外国人如本国人岑仲勉隋唐史,唐太宗的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功大过小”,五、评价,1、功: (见表格)2、过: 晚年难免出现一些过失,享乐思想滋生。3、总评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六、总结与升华,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 “开元盛世”的出现奠

11、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 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 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1、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

12、亡的教训C代表了广大 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2、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 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3、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起的叙述正确的是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D,D,B,4.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位于:A回纥区域B西突厥区域C黑水区域D吐蕃区域,5.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

13、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革新政治C兴科举以儒为师D“存百姓”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请回答: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

14、明的“贞观之治”。,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规律:1.历史上,出现“治世”或“盛世”的原因:(1)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2)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3)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根本原因)(4)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重要因素)(5)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6)科技进步的推动力(7)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15、(主要动力)(8)较为发达的前代为基础等因素有关。,2、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盛世不是人间天堂,所谓盛世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压迫。,3、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1)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2)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3)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4、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人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

16、条件和保证(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阅读下列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