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终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337874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终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终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终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终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终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终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夜宴从弟桃花园终结(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失意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最愁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最积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消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 甫(2)“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韩 愈(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王安石,“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句,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理解文言意思,把握文章蕴涵的感情。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通过诵读、品读、探究等活动,把握全文意思,理解全文

2、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 在文章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时间,事件,人物,地点,文体,一读课文,秉( ) 烟景( ) 假( ) 琼筵( )数( ) 羽觞( ) 惭( ),注意字音,落实字词,疏通文意,者也判断句的标志。,介词结构后置阳春以烟景召我,省略句会(于)桃花之芳园,二读课文,5、一词多义,良,良有以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假,大块假我以文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因求假暂归,(确实),(优秀),(好的,高明的),(美好的),(给予),(借助,凭借),(假期),6、翻译句子,1.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2.况阳

3、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4.不有佳咏,何伸雅怀?,翻译: 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而虚浮的人生像梦幻一样,能有几多欢乐?古人拿着烛火在夜里游赏,确实有原因啊。况且美好的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们,大自然又提供我们如此灿烂的文采。我们相聚在这桃李芬芳园子里,畅谈兄弟团聚的快乐。诸位弟弟都是俊才秀士,个个好比谢惠连;我所吟咏的诗,却有愧于谢康乐。寻幽探奇还没有完,纵兴的高谈又转而成为会心的清论。铺开美好的宴席,坐在花间;行酒如飞,醉于月下。不作好诗,怎能抒发风雅的情怀?如果谁赋诗不成,必须依照金谷园的旧例,罚他饮酒三杯。,三读课文,梳理结构

4、把握情感,1、作者与从弟宴游桃花园的原因有哪些?2、作者描绘了宴席上的哪些乐事?从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王羲之兰亭集序: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历来写宴饮的文章都脱不了悲凉的情调:,王勃滕王阁序: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石崇金谷诗序: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为什么李白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不感到低沉?,深入体会,原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只是李白说辞,从文中之景与情中,我们读出了一股率真,一份珍惜,一种热爱,对自然,对生命;同时我们还享受到艺术的纯美和一份精神的大餐。,每个人都

5、对生命充满畅想、渴望和思考,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也应对生命有自己的认识。请以“对生命的思考”为话题,以李白的材料为论据写一段话。,拓展练习,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李白不愧为一代诗仙,他的作品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归纳总结,对比,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拓展延伸,同样是文人盛宴,李白的这篇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感情上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从背景角度入手分析),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

6、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

7、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政治迫害严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他感慨时过境迁,游赏之乐已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的短暂,必然“终期于尽”,因此有“岂不痛哉”“悲夫”的感叹。 李白骨子里充满的是盛唐士人绝对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他乐观、豁达,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他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歌咏,高谈,观月饮酒,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李白的文章是天才的文章,笔势大开大合,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其中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令人神清气爽。本文一百一十九字(语言凝练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典故颇多也是本文一大特色),已把作者的气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