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6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316627 上传时间:2017-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6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6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6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6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6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期末试卷一、卷面分 (3 分)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25 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 A、菜畦(w ) 澎湃( pi) 嫉(j)妒 回环曲(q)折B、彷(png)徨 磐(pn)石 蓦(m )然 叱咤(ch)风云C、羸(li )弱 斫(zhu)痕 阴霾(mi) 寒风砭(bin )骨D、眼睑(jin) 恍(hung)惚 抽搐(ch ) 满目疮(cng)痍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2 分) ( )A、人声鼎沸 荒草凄凄 力挽狂澜 五彩斑斓B、妇孺皆知 锲而不舍 浑身解数 挣脱羁绊C、姗姗来迟 迫不急待 聊以自慰 勇往直前D、生意葱茏 眼花瞭乱 叽叽喳

2、喳 相得益彰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踊跃: (2)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 40 摄氏度。告罄: 4、 下面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2 分) ( )A.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 ,民族精神颂。作者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B.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 城南旧事 ,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C.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这部书是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3、屋 、 社戏都是鲁迅先生的散文。5、根据内容提示完成下面语段填空。 (7 分)打开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 “黄河落天走东海, ”领略了母亲河的雄伟气魄;我们与南朝的诗人吴均同住山中,观赏“山际见来烟, ”的有趣生活;在月光下走进幽静的竹林深处,聆听 1000 多年前的王维“独坐幽篁里, ”的琴声与长啸,聆听刘文房在暮色中“ ,杳杳钟声晚”的钟声;我们与李白在洛阳共度思乡之诳,耳畔是“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折杨柳笛声;我们与岑参相伴,同赴边塞, “故园东望路漫漫, ”心头涌起的是对故土与亲人的深深怀念;我们陪南宋诗人赵师秀坐在孤灯下度过“ ,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寞

4、时光。6、阅读下面有关童年的读后感,回答问题。 (6 分)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于 1914 年完成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作者一段幸酸的童年往事。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我从中也知道了高尔基许多童年的故事。童年是一曲感人肺腑为悲歌,更是一首对不屈者的赞歌。这部小说使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邪恶中看到了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1)语段中第一句话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应将 改为 。 (1 分)(2)语段中第二句有一个错别字,应把 改为 。 (1 分)(3)文中后四句有两个病句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4 分)A、第 句 ,

5、改为 2B、第 句 ,改为 7、下面是某校在开展“我也追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对 360 名初中生“追星对象”的调查统计扇形图,请根据这个“追星对象”的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 (4 分)(1)研究了图中的有关数据,你发现: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的建议是:三阅读理解(37 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3 分)“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 30 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

6、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 年到 1932 年,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

7、果。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文章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 分)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节的主要内容。 (2 分)3、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 分)4、段中和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4 分)“精神食粮”:3“这”:5、自然

8、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2 分)(二)蜘 蛛(14 分)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一场不算小的雨使走廊与小园子立刻呈 现出一幅肮脏不堪的样子。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上朝着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我之所以 讨厌 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 张 起网来捕捉小虫。大小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

9、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自己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地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我从小就喜 欢小动物,平时, 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随便加以 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它奋 斗的意志,是那样坚韧。 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虽然它不受人 们的重视,可是它也 应该有生存

10、下去的 权利,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 经营生活,我怎能 够对它心存 厌恶呢? 于是我找到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它安静地爬走了。我静静地看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感到无比的舒坦。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新鲜。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 满淡淡的金黄。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这难得的傍晚景致。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 结了一个网。蛛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 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逸而 优美的处所。 我凝神注 视 着蛛网,心中想着

11、,不知道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来想要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 悯,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 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 赏的眼光来看它。其 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 图画呢。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有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11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地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 大自然里隐藏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 全都是造物者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

12、和使其存在的, 问题只是看我 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1文章主体部分以作者对蜘蛛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这一变化过程。厌恶 理解 (2 分)2第段中写“讨厌蜘蛛”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用原文回答) (4 分)(1) 4(2) 3第段写“我”生恻隐之心;作者认为不该伤害它是因为什么?(4 分)(用文中的原句回答)(1)段中“我”看到它 。(2)段中“它” 。4文章第段中“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所提供的自然物中,选择一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4 分)示例

13、:气球第一种眼光:你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换一种眼光:吹得越大,越接近毁灭的边缘。备选的事物 风筝、仙人掌、竹子、筷子所选事物: 第一种眼光: 换一种眼光: (三) (共 10 分)忽一人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 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 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 抚尺而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1)俄而百千人大呼( )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曳屋许许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