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263612 上传时间:2017-12-2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趋势分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农村人口迁移问题探究摘要2014 年 3 月 16 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 规划的出台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大刚性文件。城镇化一词是指人口向城镇转移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进入了增速发展时期,而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口迁移问题。因此,农村人口迁移问题便成为了决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重点问题,进而也深刻的影响到了我国宏观渐渐的长远

2、发展。本文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增速发展阶段下的农村人口迁移问题为分目标,探究当下我国从事不同层次产业下的人口在城镇化战略下的迁移方向。本文通过一些人口迁移理论的总结,并以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我国的实际国情构建了自己的分析模型。模型通过农村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分析作为其迁移决定的标准,即当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是,迁移就会发生,反之则不会发生(当然具体而言迁移收益和迁移成本中包含了大量客观和主观因素,这些因素会在正文中详尽加以论述) 。以此来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增速发展阶段我国农村人口迁移趋势作出详尽分析和预测。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人口 人口迁移 成本收益分析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1.1.1

3、城镇化含义及全球城市化发展水平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农村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趋势,纵观世界经济史,西方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都先后经历了城市化的历程。我们国家提出的“城镇化”一词就是来自“城市化”一词。城市化是世界通用的概念,而城镇化则是我国根究自己的特色而提出的说法。从发达国家经历城市化的历程而总结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等都说明了城市化是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虽然我国城镇发展迅速,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对比发现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存在一

4、定的差距。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城市人口一半要占到总人口的 70%以上,而我国的到 2012 年统计城镇人口占比总人口的 52.57%。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要远早于我国,而城市化发展又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故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其城市化发展历程主要是从 19 世纪中叶起,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土地集中和农场规模扩大及农业技术进步,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工业化的进展,促使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5、加之各国政府对农业保护性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到 1970 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己经进入后现代化社会和城市化高级阶段,农业和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工商综合企业迅速发展,农场经营管理趋向集中化、资本化和企业化,农民收入提高和城乡居民社会地位的平等化,小城镇兴起与郊区城镇化发展 )( 1。1.1.2我国正式进入城镇化发展增速阶段城镇化的一天在我国由来已早,它的正式提出是在 1998 年的中共第十五届三中全会中。根据数据显示,1978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 17.9%,而到 2012 年已到达

6、52.6%,这意味着在过去 34 年的中,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 34.7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有 1 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由此可见 35 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可以通过图表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经历做一个回顾。表 1 表 2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从 2002 年的 5.02 亿在十年的时间增长到 2012 年的 7.12 亿。涨幅达 42%,平均年涨幅达 4%。而且中国的城镇人口首次在 2011 年超越了农村人口。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迁往城镇人口的速率也在近十年增长的越来越快。从 2002 年城镇人口占比总人口的39

7、.09%十年的时间增长到 2012 年的 52.27%。可以说明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在不断的加速和深化。但随着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原有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产业结构急需调整,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的情况下。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的城镇化建设自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区。而且根据工业化国家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 30%左右后就进入了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等随之发生变革,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城市化率将不断的向 70%左右攀升并最终稳定在这个比例。

8、综上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几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1.1.3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伴随人口的迁移城镇化的定义即人口向城市迁移,故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增速发展的阶段下,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我国的经济模式为城乡二元经济。前期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基础,我国实行重点优先发展工业的发展模式,以农促工。一方面利用户籍制度将大量农民栓在了农村,拴在了土地上,从而大量减少了农民迁入城市的进度,降低了城市失业率,稳定了作为第二三产业集聚的城市的安定状态。另一方面,农业本身就是一个低受益的弱势产业,在以农促工的体制下,政府将大量财政向二三产业倾斜,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拿一组数据做对比

9、,美国农业作为世界发达农业的代表,具有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现代化生产的情况下,美国农民的收入仍有 40%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而反观我国在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民的财政补贴仅为农民收入的 4%,差距不可谓之不大。而这两方面的原因恰恰是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两个方面使得我国农业在人多地少的国情制约下人力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因此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减少农村人口,将部分农村人口迁移出去就是最佳的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实施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所在。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作者作为一个从农村考入北京上学的孩子,对自己的家乡和全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都

10、比较感兴趣,研究一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想知道或说简单的回答自己对所关心的家乡发展出来的疑问。当然这并非是这篇文章的全部目的,其中自然也有对政府献言献策,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学术研究做梳理的大的主流性的目的。但鉴于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定位,作者本人还是认为这篇文章的研究目的只为了解答自己对家乡发展方向的一种好奇与探索。当然除了个人原因,大的方向也是有的,在我国经济在经历了 10%、9%的GDP 增速下的迅猛发展后,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逐渐凸显其弊端。粗放发展、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日趋严重,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产业结构调整

11、,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便成为了摆在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国最大的产业结构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人口企业的重要性。本文从农村人口迁移为出发点,目的在理顺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方向与趋势,从而达到合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人尽其才,便可促的我国经济再次腾飞。1.2.2 研究意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所带动的农业人口迁移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我国“三农 ”问题的解决,二是有利于我国城镇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分别分析。第一 农村人口迁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是指的农村、农业、农民。 “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做到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我认为这三个问题

12、并不矛盾,三者之中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做到了农业的现代化,农民自然会收入增加,农民富裕起来了,农村自然会发展。但关键在于三者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由于我国的农村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而无法发展。我国农业的实际切实最大的情况就是人多地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巨大,但经过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平均算到每个人手里就变得十分寒酸了。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1 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 0.6 公顷 )( 2。人多地少使得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而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无法是农民产生对农业生产经行大规模投资而购入大型机械设备经行现代化生产的积极性。但随着新型

13、城镇化的进程,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便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另一方面提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员的劳动效率。而迁入城镇的乡村人口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城镇工业化的发展。第二 农村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虽然在当下政府在努力促进国家、民族企业向高新尖端方向转型,但加工制造业依旧是我国基金的主要支柱。加工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就是人力资源密集型,而我国的资源特点中极大地一项便是人力资源丰富。在我国学界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即认为我国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取得

14、如此之大的惊人发展速度。很大的原因便是利用了我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而当下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 。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一批新的农村人口迁)( 3移进入城镇,为我国的城镇的二三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力军,继续我国人口红利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农村人口迁移的研究,为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我国政府和学者深刻研究和讨论。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较早,对相应的人口迁移的研究也要要比较全面和系统。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从经济发展的角

15、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认为比较经济利益的存在会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唐纳德 博格(D. J. Bogue)认为人口流动原因是流出地的推力大于拉力;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 A. Lewis)在 1954 年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城乡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其表现为现代部门不变的工资率与农村边际生产率为零之间的矛盾;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D.W.Jorgenson)基于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当农业剩余大于零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才有可能转移;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

16、 P. Todaro)在 1969 年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他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是追求预期收入的最大化;1961 年,舒尔茨(Schultz)认为个人和家庭迁移是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认为当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迁移才会发生;Todaro(1969) ,Harris 和 Todaro(1970)认为城乡之间期望工资的差距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动力;S.findley(1977)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举家迁往城市很可能的原因是为了子女获得更好教育,因为教育被当成职业和经济流动的主要手段;斯塔克(1984)和斯塔克与伊兹哈基(1988)认为“相对剥夺”感是导致个体迁移的重要原因,这里的“相对剥夺”指的导致个体迁移的重要原因,这里的“相对剥夺”指的是一个人根据一个内在化的期望生活标准对收入作出的评价。 国外也有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研究。Oded Stark(1996)对我国农民工的回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回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