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生活化的意义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262021 上传时间:2017-12-2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命题生活化的意义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作文命题生活化的意义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作文命题生活化的意义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命题生活化的意义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命题生活化的意义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堵塞教 兰 一_ 2 o !q J _ 一 一一 CH I NES E EAcH t NG AND LEARNf NG I N sENI oR Hl GH s CHooL 高考作文命题生活化 的意义解读 基 于 2 0 0 9年高考作文命题 的分析 吕 洋 高考作文命题一向是众人瞩 目的焦点, 作文题 目中的每一个信息都是学生激活思维和情感 、 激活 文本阅读与生活体验的重要线索, 越来越成为一种 文化教育现象而非单纯的语文教学 内容。从 2 0 0 9 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 , 作文命题的生活化表现非 常明显 , 在写作内容、 题材确定、 主题范围等多个方 面 , 都要求结合生活实际、

2、时事来阐述观点, 抒发真 情实感。因而考生拥有高度 自主的立意权和 自主选 择写作话题和内容的权利。 一、生活化的作文内容: 关注社会热点。 思考现 实 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和归宿 , 作文教学尤其 如此。生活化的作文命题思路要求文题视角源于生 活, 亦要求考生写作走向生活, 作文必须敏锐地体察 时代特征和社会热点。2 0 0 9年高考作文无论哪一 种命题方式, 都明确 了“ 要注意现实” 的要求 , 把视 点集中在与学生思想、 学习和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 内容上 , 如思想品质培养问题、 心理承受能力问题 、 社会历史和常识问题等。那些平时注重在生活实践 中积累素材、 积淀感悟和经验的考

3、生 , 可以自如地阐 明事理 、 抒发情感, 写出感 动 自己、 感动读者 的好 文章 。 2 0 0 9年全国卷 I的作文命题 , 形式上是寓言故 事, 但其主旨仍是关注社会 , 紧密切合现实生活。这 则寓言的现实指向性主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对待人才 培养的问题 , 怎样认识人的特长, 取长补短。现实生 活中, 在家庭、 学校、 社会 的压力之下, 学生不顾 自己 的实际, 盲 目地学这学那 , 这就是典型的小兔子学游 泳。另外 , 教育 问题是社会 、 学校和家庭 的共 同责 任, 也是当今全社会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江西卷 高考作文 兽首拍卖 , 这是很热 门的新 闻事件 , 需 要学生平时关

4、心、 关注时事, 同时要有相关历史和文 化背景知识 , 才能做到议论独到 , 分析深刻。另外 , 山东的 见证 、 江苏的 品味时尚、 四川的 熟悉 等题 目很一致 , 都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去关注现实 生活。这些题 目如果想做到深刻立意 , 那就应针对 社会热点、 人文关怀或历史新潮等方面进行理性思 考。对生活的关注是 2 0 0 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 基调 , 这种理念同样体现在命题表述方面。在阅读 4 2 题目的过程中, 常常会发现一些提示, 提醒考生不要 脱离现实去认识问题和构思谋篇。 如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绿叶对根的情意 , “ 根 据歌词表达的主旨, 结合 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 累

5、, 写一篇文章 , 可 以写 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 , 可 以讲述 自己身边的故事 , 也可以发表评论。 ” 广东卷 常识 , “ 我们生活在常识 中, 常识与我们同行。有 时,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生活中与 常识 有关的经历 或你对 常识 的看法。 ” 这些话直接提醒考生要思 考现实生活。 二、 生活化的价值指 向: 注重个人体验。 凸显文 化心理 “ 文化心理” 一般指 “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 即 “ 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民族的观念形 态的文化在社会中人的心理中的凝结沉淀 , 是 由共 同的文化背景所塑造、 陶冶而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

6、 态度、 情感方式、 思维模式、 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诸 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 。毫无疑 问, 文化 心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 总是要通过具体的个体表 现出来。因此 ,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 必须关注学生的 个体文化心理, 引导他们具备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生 态度、 情感方式、 价值取向等文化心理要素。 2 0 0 9年高考作文在命题思想上关注 了学生个 体文化一 15 , 理的建构 , 凸显了注重学生 自我体验、 自我 认识、 自我发展和 自我完善的价值导 向。语文课程 标准也强调 , 学生应力求有个性、 有创意的表达, 根 据个人特长和兴趣 自主写作。客观上讲 , 高考作文 命题具有某种统

7、一的、 限定性的特征, 有时难以顾及 每个考生的“ 特长和兴趣” 。但是 , 2 0 0 9 年的高考作 文命题却尽可能地与课标要求达成默契 , 在充分尊 重学生“ 特长和兴趣” 的基础上, 加 大命题 的无 限 性 , 尽量减弱对学生思维 的限制。如天津卷作文题 目 我说九零后, 这个题 目旨在引导学生关注 自己 的成长、 关注自己的认识与生活体验。本次高考生 多数是九零后 , 如此命题是引导他们反思 自己这个 群体, 只有自己最了解 自己。叛逆、 个性、 张扬是否 可以概括出这个群体 的特点 , 确实需要充分地回味 和思考。从关注自己开始 , 学会关注他人 、 环境和社 口 丝 一声中语

8、敦与学 CHI NESE IEAcHI N6 AND LEARNI N G I N S ENI OR HIGH SCH OOL 会, 这无疑是写作本质的回归, 更是新课程改革对写 作主体认识的进步。 2 0 0 9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关注“ 情感体验 ” 的个 体化和真实性 , 削弱了一些人 为的、 外在的标准 因 素。从高考作文立意的价值取 向来看, 既十分关注 个人体验 , 关注学生的成长, 又能使学生对社会或生 活现象以及为人处世 的某种认知 内化, 从而表达出 真情实感 。如重庆卷 我与故事 , “ 生活有很多故 事, 你可能是故事的参 与者 , 也可能是故事的聆听 者, 也可能是故事 的

9、评论者” 。对于大多数学 生来说 , 他 们的“ 生活故事” 大同小异, 而“ 情感 体 验” 却不尽相 同, 因此 , 命题者是在 引导学生说 出 “ 自己” 、 引导学生真实地宣泄“自己” 的情感。安徽 卷 弯道超越, 命题立意同样要引导考生对生活中 那些“ 充满困难却又蕴涵机遇 和挑战 的时刻” 进行 体会 、 反思, 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类题 目 因直接同考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 其最大的亮色 就是给学生的情感松绑 , 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 生活化的命题要求: 重视形式开放 , 鼓励多 元思维 作文命题 的生活化, 鼓励作 文主体在思维形式 上趋向多元。倡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10、、 不同视点 、 不 同层面去思考问题 , 因而获得不同的感 受和体验。 2 0 0 9年高考作文命题从内容取向和价值判断来看, 文题设计形式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 给学生的 自主 写作预留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首先表现在内容上 自主立意 , 基本摆脱大主题 、 大哲理的框架 , 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 思考空间。 “自主立意是指命题者所提供 的作文试题 , 对考生 ( 作答者) 的写作立意不加任何规定、 限制、 暗示, 由 考生依据个人的认知基础 , 结合试题 内容 自主选择 并确定写作 中心或写作主 旨的构思过程。 ” 2 0 0 9年 的高考作文命题 , 基本上不给考生某种倾 向性 的暗

11、示, 要求考生 自主确定主题 、 自主选择角度 , 提供了 广阔的立意领域。全 国卷 I 的作文题 目 小兔子学 游泳, 明确要求学生“ 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 自选文 体, 自拟标题 ” , 学生 自由度很 大; 北京卷的作文题 目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是一个 比喻性的命题 , 翅 膀帮助人飞翔 , 也就是说帮助人成功、 实现 自己的理 想 , 那么自信 、 坚强、 乐观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都 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 题 目内涵非常丰富 , 开放性很 强。另外如福建卷 的 这也是一种 、 湖南卷 踮起脚尖 、 湖北卷的 站在 门口 、 四川 卷 熟悉 等, 均属于无 主题作文, 提供给考 生

12、 自主 思考, 自主立意的空间。 其次是形式上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 使考生能 摆脱文体的桎梏 自由抒写。具体表现在以自主选择 文体为主 , 并且在命题模式上有所突破。2 0 0 9年的 高考作文命题 , 除江西卷要求必须写议论文 , 对文体 进行限制外, 其余均 为 自选 文体。但仍 有北 京、 天 津、 上海 、 山东、 江苏、 浙江等一些省市强调“ 除诗歌 外 , 文体不限” 这样的要求 , 把诗歌写作排除在高考 作文形式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卷 的作文 命题 , 虽然从命题 主旨上沿袭 了 2 0 0 8年 , 但不 同的 是今年的命题提供 了三个不同的故事材料 , 供学生 自由选择

13、, 直接体现命题的开放性 , 而且材料蕴涵 的 主旨意思也比去年要显豁得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既然是 以各 自不同的 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 那么就允许学生的理解存 在差异 , 不强求统一的唯一的标准, 开放的命题形式 为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学 生的思维能力 , 尤其是辩证分析的能力 , 一直是高考 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2 0 0 9年高考命题绝大多数 都能关注多元思维, 不过分固定学生的思维指向, 有 利于学生表达 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四川 I 卷 熟悉 , 发挥发散思维 , 熟悉的可以是人、 物、 思想; 发挥逆向 思维, 最陌生的也 可能是 最熟悉 的。江苏卷

14、 的 品 味时尚, 时尚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无论是精神的 或是物质的, 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时尚。另 外 , 如上海卷 “ 板桥体” , 辽宁卷 明星代言 , 安徽 卷的 弯道超越 等, 都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 引导 学生对生活 、 对人生展开较有个性 的理解 和较有深 度的反思 , 使学生闪现出人生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把 握能力。 四、 作文生活化的现 实追求 : 优化作文体验过 程 , 关 注学生心 灵成长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 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 自我 ,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2 0 0 9 年高考作文命题, 从命题 内容来看, 关注社会 热点和现实生活

15、, 注重个人体验和多元思维 , 凸显 了 学生的个体文化心理。从命题思路看, 整体考虑写 作知识与能力 、 情感与态度 、 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因 此, 作为语文教师 , 在思考命题 、 总结经验的同时, 要 努力改进作文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 、 家庭和社区等教 育资源 , 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 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操和审美情趣有机地渗透到作 文教学 的过程和内 容 中。 1 通过生活体验和社会现 实的整合 , 体现作文 价值取 向 生活是作文 的前提 , 离开生活的作文教学像无 源之水 , 注定是会枯竭的。应试教育下沉重 的课业 负担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成 了一种“ 奢侈 ” , 但 写作教

16、学又不断地呼唤向生活回归。叶圣陶说: “ 源 头很密迩 , 很广大, 不用外就 , 操持由己, 这就是我们 4 3 壹史遥 教与 一一 CHI NESE TEACH I N G ANO L8ARNI NG I N SENI OR HI GH SCH OOL 的充实的生活。 ”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语文课标 也清晰地阐释了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义务教育语 文课标指出: 要“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 富多彩。 ” 高中语文课标指出: “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 它们都确认了: 生活是写作的 本源 , 先有生活及其体验, 然后才有文字创作。 因此, 为了丰富学生作

17、文的内容, 教师应该经常 引导他们学会从 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 培 养学生关心现实 、 热爱生活的感情 , 使作文过程成为 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组 织文学社 、 黑板报 、 朗诵比赛 、 书法比赛、 主题班会、 课前演讲、 社 区采访等活动, 这些生动、 形象 、 鲜明的 情境 , 既为学生提供了作文描写的典型材料, 又使学 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韵律与和谐 , 从而激起他们强 烈的表达欲望 ; 另方面可组织他们参观当地的名 胜古迹, 了解 当地的风土人情, 收集民间故事及传 说 , 以培养其对祖国河山之美 的鉴赏能力和对地域 文化的热爱之情 ; 并适时让其深入社会调

18、查研究, 使 之了解社会生活、 民众疾苦, 关心时代和社会发展 , 在关注、 调查、 分析、 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 热点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由于生活 自身 的辩证关 系, 往往使得一些看似平常、 平淡 的事物或事情却具 有超乎其本身的意义。抓住这些升华点, 引导学生 感知, 善于透视, 从平淡中洞悉深邃的意义 , 从细小 中悟出人生哲理 , 就很有可能使文章具有更丰富、 更 多元的内涵, 甚至可能获得超乎作者预期的效果。 “ 将语文教育理解 为一个文化过程, 将学生视 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主体, 将有助于学生 明确 自己 的文化主体地位, 使其能够意识到 自己是文化的主 人 , 对文化有 自

19、主选择、 自主判断的权利。 ” 因此 , 在 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关心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兴趣、 情感 , 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实 践积累学识、 锻炼才能、 提升品行、 养成 良好的思维 品质 , 从而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和高尚的人品。 2 通过学生自我心灵的开放 , 历练人生概念 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 作文是心灵历程的记录 , 是灵魂洗礼 的过程, 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历练手段。 中学生的写作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 它 是学生心智的反映, 是人格内涵的体现 , 是学生内部 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 这当中的情感不是抽象的, 而 是有血有肉的, 是生命的张力。可是 , 长期以来 ,

20、 我 们的写作教学 只偏重于“ 技术” 操作 , 偏 重于抽象、 概括、 提炼等逻辑思维的训练。有不少老师把写作 看作是一种技巧和方法论的产物, 轻视写作主体在 整个写作过程 中的情感、 精神、 意志、 个性 的介入。 “ 冷静地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 不难发现, 应试的写 作模式丢失了 我 , 压抑了 我 , 扼杀了 我 。于 4 4 是 , 鲜明的人文性枯萎 了, 鲜活的个性凋零了。写作 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呼唤 我 的回归 , 弘扬人的主体 性。 ” 因此, 在写作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实现 自我心灵 的开放 , 要激励学生表现 自我。这样 , “自我” 在写作 中成了学生写作的一个基点, 现实的社

21、会生活都通过 学生的心灵折射 , 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 再写到作文 中来。这样的写作 , 才是有真情实感和个性的写作。 首先, 倡导作文题材的实有化。作文题材实有 , 是以真实生活为逻辑起点 的崭新的写作尝试, 题材 要求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写作动机应当来 自生 活 , 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 而是作为一个人 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但学生的作文不是生活的 简单实录, 它可以加工处理 , 也可以写想象的事物 , 所以题材的实有化 , 强调既讲忠实 , 合乎情理; 也讲 技巧, 形神合一。 其次, 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 把写作过程视 为涵养道德情操、 升华思想境界、 提高文化品位这种

22、 洗礼心灵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 写作应是他们精 神的一部分。学生把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 理解形 诸于文, 而这些文字是否源自内心的感受, 说的是否 真话, 诉的是否真情, 对于正处在人生观形成过程 中 的中小学生是十分关键的。 说真话 , 抒真情 , 亮 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 这是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价值指向。语文教师要多鼓励 学生思考人情世态、 关注时事热点 、 呼唤学生 自我天 地的心情写真。只有这样 , 才能唤醒学生对于自我、 对于生命、 对于世界的感觉, 让他们在作文的世界中 自由驰骋, 尽情挥洒。 参考文献 : 1 刁培萼 教育文化学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 9 9 2

23、: 9 6 2 张秋玲 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研究 J 考试研究, 2 0 0 7 3 ( 2 ) : 8 9 3 叶圣 陶 叶圣 陶语文 教育论集 c 北京 : 教育科 学 出版社 , 1 9 8 0 : 1 2 0 4 全 日制义务 教育语 文课程 标准 北 京 : 北 京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 2 0 0 1: 1 2 5 普通 高 中语文课 程 标准 北京 : 人 民教 育 出版 社 , 2 0 0 3: 1 7 6 曹 明海 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 M 济南 : 山东人 民 出版社 , 2 0 0 5 : 3 6 9 7 田泽生 试谈主体性作文教学 J 语文教学与研 究 , 2 0 0 1 1 ( 6) 9 8 王尚文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 2 0 0 2 : 1 6 7 【 作者简介】 吕洋, 陕西师范大学。 【 原文出处】 中国考试 ( 京) , 2 0 0 9 1 1 2 9 3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