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探针标记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261279 上传时间:2017-12-2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酸探针标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核酸探针标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核酸探针标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核酸探针标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核酸探针标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酸探针标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酸探针标记(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章 核酸探针标记(label of nuclei acid probe ),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 张利宁,一、探针的类型,核酸分子探针是指用放射性核素或其他标记物标记的、能与特定的靶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DNA或RNA片段。1 基因组DNA探针:病毒DNA等2 cDNA探针;最常用3 寡核苷酸探针:10-50bp,测序、点突变4 RNA探针:稳定性高、特异性强,但RNA极易降解,不宜操作。,二、探针的标记物,理想的标记物:敏感度高;特异性强;不影响探针分子的主要理化特性;标记、检测方法简单、探针保存时间长;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损害;价格低廉。一)放射性标记物二)非放射性标记物,(

2、一) 放射性标记物 -放射性核素,利用放射性核素能产生射线的特性将核素标记在核酸合成所必需的NTP或dNTP上,通过一定方法掺入到DNA 或RNA 中去制成探针,与待测的核酸杂交后,核素产生的或射线可使底片感光的特性,通过放射自显影的方法进行检测。产生射线的核素:32P、3H、35S产生射线的核素:125I,1、常用的放射性核素,1)32P:产生射线,灵敏度高,分辨率强,是最常用的放射性标记物,但半衰期短(14。3天):位和位标记。2)35S:分辨率高、半衰期长(87。1天)。敏感度底 O(S) O(S) O(S)OH- P-O-P-O-P-O-CH2 O 硷基 O O O H H(OH),2

3、、放射性标记物的优缺点,优点:灵敏度高:0。01pg 特异性强缺点:放射性污染 成本高、半衰期短,不能长期保存,二)非放射性标记物,1、优缺点优点:无放射性污染 成本低、操作简单缺点:敏感性、特异性均低于放射性核 素,2、常用的标记物,1)生物素:1-2pg 生物素化核苷酸:bio-16-dUTP bio-11-dUTP生物素化核苷酸-通过酶触反应掺入到DNA中去制成探针-杂交-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酶的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光敏生物素:生物素与光敏基团结合-光敏生物素-光敏生物素与核酸探针混合-在强光的作用下-光敏基团与核酸共价结合-生物素标记的 探针,生物素化的核苷酸和光敏生物素,生物素,光敏基

4、团,2)地高辛甙元,Dig-dUTP-通过酶触反应掺入到DNA中去制成探针-杂交-加抗地高辛-酶的复合物加底物显色灵敏度较高:0.1pg特异性较生物素高是较理想的非放射性标记物,三、探针的标记方法,(一)缺口翻译法或切口平移法(二)随机引物法 (三)末端标记法(四)cDNA探针的标记(五)RNA探针的标记,(一)缺口翻译法或切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限量DNA酶I,DNA聚合酶I+ 32P-dNTP,变性,32P部分标记的单连DNA片段,5,3,3,5,5-3外切酶和5-3 内切酶,5,3,5,3 5,缺口翻译法的原理,限量DNase I在待标记的双连DNA的每一条连上产生

5、若干个单连缺口利用E.coli DNA多聚酶I的5-3外切酶的活性和5-3多聚酶的活性,在缺口处5末端每切除一个核苷酸,则在3末端添加一个核苷酸,以修补缺口。随着缺口在5末端的移动修饰的核苷酸就掺入到新合成的DNA连中,缺口翻译法的特点,1)快速、简便、标记的探针均一、特异性高2)仅适用于较长的双连DNA3)DNA多聚酶必须是E。Coli DNA多聚酶的全酶4)DNA酶I的浓度一定要适宜,(二)随机引物法(randompriming ),随机寡核苷酸引物(random primer):含有各种可能排列顺序的寡核苷酸片段的混合物,可以与任意核苷酸序列杂交,起到聚合酶反应引物的作用E。coli D

6、NA聚合酶I的Klenow大片段(仅具有5-3多聚酶的活性,而无外切酶的活性),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原理,变性后的探针DNA或RNA与随机引物混合随机引物按碱基互补的原则与模板DNA 的相应区域结合DNA多聚酶I的Klenow大片段即从引物3-OH端开始合成互补DNA连反应中若加入修饰的dNTP即可获得标记的DNA探针,5,3,3,双连DNA,变性,随机引物,Klenow大片段,32P-dNTP,3,5,变性,随机引物标记法,随机引物法的特点,1)不但可用于双连DNA的标记,而且 可用于单连DNA和RNA的标记2)操作简单3)标记率高,(三)末端标记法,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法(terminal d

7、eoxynucleotide transferase)5DNA3OH+-32 p-dNTP5_DNA_3(pdN)n +nPPi (焦磷酸)T4多核苷酸激酶法(method of T4 polynucleotide kinase),末端转移酶,(三)末端标记法,T多核苷酸激酶法(method of T4 polynucleotide kinase)35OH +32P-P-PA(ATP)532P+PPA,T4多核苷酸激酶,三、探针的标记方法,(一)缺口翻译法或切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二)随机引物法(randompriming ) (三)末端标记法(四)cDNA探针的标记(反

8、转录制备单 连cDNA探针)(五)RNA探针的标记(体外转录的方法),第10章 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基本原理:具有一定同原性的两条核酸单连在一定条件下(适当的温度、离子强度等),按硷基互补的原则,重新形成双连DNA的过程。杂交的类型:液相杂交:核酸电镜固相杂交:膜固相印记杂交、组织细胞原 位杂交、菌落原位杂交,一、膜固相印记杂交,(一)固相支持物的选择、硝酸纤维素膜: 在高离子强度下,具有较强的吸附单连DNA和RNA的能力:80-100ug/cm2 、尼龙膜:在低离子强度下,很强的吸附单连、双连的DNA或RNA;350-500ug/cm2,(二

9、)杂交的基本过程:,变性 杂交 洗膜 杂交信号的检测,、变性(Denaturation),热变性:95-100C , 5-10分钟碱变性:0.5Mol/L NaOH ,30分钟,、杂交(hybridization),变性的单连DNA按碱基配对的原则,在适当的条件下重新缔合形成双连的过程。,建立杂交条件需要考虑的因素,)离子强度:x SSC)杂交温度:杂交反应在低于Tm值15- 25 温度下进行一般,探针长500bp,G+C含量为, 离子强度为x SSC;杂交液中不含甲酰胺,Tm 值为93。4,杂交温度68 ,含甲酰胺,Tm值为68。4 ,杂交温度42。4 )减少非特异性杂交反应:预杂交,、洗膜

10、,离子强度:0.1x SCC洗膜温度:低于 Tm值 5-12 C 。探针长500bp, G+C含量 42%,离子强度0.1xSSC, 不含甲跣胺, Tm值为67 ,则洗膜温度为55-62 .,4、杂交信号的检测,)放射性核素探针的检测:放射自显影)非放射性核素探针的检测地高辛标记探针的检测生物素标记探针的检测,地高辛标记探针的检测,抗地高辛抗体碱性磷酸酶复合物,底物(BCIP+NBT),紫色的不溶性化合物,生物素标记探针的检测,过氧化物酶,底物(),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棕褐色不溶性的化合物,(三)膜固相杂交的类型,、斑点及夹缝印迹杂交(dot blot and slot blot):检测DN

11、A或RNA(定性或半定量),、Southern 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检测DNA大小、存在状态 DNA电泳 变性 转膜 杂交,吸水纸,玻璃板,重物,滤纸,凝胶,盐桥,Southern转印,3|、 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检测RNA的大小和状态RNA电泳 转印 杂交 洗膜 显色,二、组织、细胞的原位杂交,用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和定位的方法,三、菌落与噬菌体斑的原位杂交,平皿,膜杂交,培养,第11章 PCR技术的原理和应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lis: 1

12、983发明, 1993获诺贝尔奖Sarki:1985将PCR用于镰刀红细胞贫血的诊断。Erlich: 分离纯化了适用于PCR的Tag酶,一、常规多聚酶连反应,(一)原理: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片段的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当温度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得以迅速扩增。变性-退火-延伸-延伸,30-35循环,94 c 55 c 72c,5,3,5,3,变性,退火,延伸,第二循环,(二)PCR 的特点,。操作简单。省时:1-2 hr。灵敏度高:pg。特异性强。对原始材料质量要求低。有一定程度的单核苷酸错误掺入,(三)影响的因素,、模板:ng量的克隆DNA或g的染色 体DNA、引物:特异性应强、Mg2+浓度: 1.5-2 mmol/L量、dNTP 的浓 度: 单核苷酸浓度 200umol/L5、 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100l 反应液 中加入2。5U的酶、循环参数:;25-35,PCR引物的设计,、上游引物与目的DNA端序列完全相同; 下游引物与目的DNA端序列互补、引物长度以15-30个碱基为益; G+C含量为45-55、避免引物内形成二级结构、两引物间不应发生互补,特别是在端, 避免形成引物二聚体、合成的引物应进行纯化、引物的浓度不要太高: 0.1-0.5 mo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