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简答题(含答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258121 上传时间:2017-12-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简答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抗震简答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抗震简答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抗震简答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抗震简答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震简答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简答题(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地震时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现象来看:震级较大、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对长周期的结构的破坏,比同样地震烈度而震级较小、震中距较近的地震造成的破坏要重。试解释该现象的原因。解答:地震波在由震源向外扩散传播时短周期分量衰减快而长周期分量衰减慢,历次地震表明,大震级、远震中距地震记录的长周期分量明显比小震级、近震中距地震记录的大,因而对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的影响较大,其震害也较重。此外,长周期地震波在软土地基中放大较多,与周期较长的柔性结构产生共振现象。2、简述框架抗震设计时,有哪些改善框架柱延性的措施? 解答:(1)强柱弱梁,使柱尽量不出现塑性铰;(2)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使柱有足够的抗剪能力;

2、(3)控制柱的轴压比不要太大(4)加强约束,配置必要的约束箍筋。3、什么是动力系数、地震系数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解答:动力系数为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它是无量纲的,主要反应结构的动力效应;地震系数是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它反应该地区基本烈度的大小。基本烈度愈高,K 值愈大,而与结构性能无关;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等于动力系数与地震系数的乘积。4、以框架柱和抗震墙为例,简述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结构形成理想的总体屈服机制? 解答:对于框架结构,理想的屈服机制是让框

3、架梁首先进入屈服,形成梁铰机制,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防止塑性铰在柱子首先出现(底层柱除根部外) ,形成耗能性能差的柱铰机制。为此,应合理选择构件尺寸和配筋,体现“强柱弱梁” 、 “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要控制柱子的轴压比和剪压比,加强对混凝土的约束,提高构件,特别是预期首先屈服部位的变形能力,以增加结构延性。为使抗震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设计中应遵守以下原则:在发生弯曲破坏之前,不允许发生斜拉、斜压或剪压等剪切破坏形式和其他脆性破坏形式,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5、试述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 解答:基础隔震:将整个建筑物或其局部楼层坐落在隔震层上,通过隔震层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控制上部

4、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和隔震部位的变形,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消能减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设防要求。6、什么是建筑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确定结构构件耐火极限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解答:建筑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构件受标准升温火灾条件下,从受到火的作用起,到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为止,抵抗火作用所持续的时间,一般以小时计;确定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时,应考虑下列因素:(1) 建筑的耐火等级(2) 构件的重要性(3) 构件在建筑中的部位9、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额“三水准两阶段”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1)当遭受

5、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伤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验算工程结构在多遇地震影响下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并通过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第二阶段设计方法:验算结构在罕遇地震影响下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10、抗震设计中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宽比?答:随着多层和高层房屋高度的增加,结构在地震作用以及其他荷载作用下产

6、生的水平位移迅速增大,要求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必须随之增大。不同类型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抗侧移刚度,因此具有各自不同的合理使用高度。房屋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震害表明,房屋高宽比大,地震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会造成基础转动,引起上部结构产生较大侧移,影响结构整体稳定。同时倾覆力矩会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两侧柱中引起较大周丽,是构件产生压曲破坏;会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水平截面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使其易出现水平裂缝,发生明显的整体弯曲破坏。11、什么是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答:地震作用下突出建筑物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受高振型影响较大

7、,震害较为严重,这种现象称为鞭端效应。设计时对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物的地震作用效应乘以放大系数 3,但此放大系数不往下传。12、简述提高框架梁延性的主要措施答:(1) “强剪弱弯” ,使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弯曲屈服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值,以保证框架梁先发生延性的弯曲破坏,避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2)梁端塑性铰的形成及转动能力是保证延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应限制梁端截面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或相对受压区高度,另一方面应配置适当的受压钢筋(3)为增加对混凝土的约束,提高梁端塑性铰的变形能力,必须在梁端塑性铰区范围内设置加密封闭式箍筋,同时为防止纵筋过早压屈,对箍筋间距也应加以限制。(4)对梁的截面

8、尺寸加以限制,避免脆性破坏。13、砌体结构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显著提高墙体的变形能力,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和延伸,从而提高墙体抗剪承载力(10%-30%)同时保证竖向承载力不致下降过快;与圈梁一起形成弱框架,提高整体性,可以使结构在大震下的抗倒塌性增加。设置圈梁的作用:增加纵横墙体的连接,加强整个房屋的整体性;圈梁可箍住楼盖,增强其整体刚度;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可提高房屋的抗剪强度,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破坏,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14、为什么要限制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横墙间距?(1)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横墙

9、抗震能力减弱,横墙间距应能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2)横墙间距过大,会使纵墙侧向支撑减少,房屋整体性降低(3)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楼盖水平刚度不足而发生过大的平面内变形,从而不能有效地将水平地震作用均匀传递给各抗侧力构件,这将使纵墙先发生出平面的过大弯曲破坏,即横墙间距应能保证楼盖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的刚度要求。15、在软弱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上建桥时,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大基础强度和稳定性。答:(1)换土或采用砂桩。 (2 )减轻结构自重、加大基底面积、减小基底偏心。(3)增加基础埋置身度、穿过液化土层(4 )采用桩基础或沉井基础以增大基础强度与稳定性,减小地震力,避免扭转破坏。16、地

10、基抗震承载力比地基静承载力提高的原因答:(1)建筑物静荷载在地基上所引起的压力,作用时间很长,地基土由此所产生的压缩变形将包括弹性变形和残余变形两部分,而地震持续时间很短,对于一般黏性土,建筑物因地面运动而作用于地基上的压力,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土的弹性变形比土的残余变形小得多,所以,要使地基产生相同的压缩变形,所需的由地震作用引起的压应力将大于所需的静荷载压应力;(2)土的动强度和静强度有所不同(3)考虑地震作用的偶然性、短时性以及工程的经济型,抗震设计安全度略有降低。构件在制造过程中,将受到来自各种工艺等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当这些因素消失之后,若构件所受到的上述作用与影响不能随之而完全

11、消失,仍有部分作用与影响残留在构件内,则这种残留的作用与影响称为残留应力或残余应力。残余应力是当物体没有外部因素作用时,在物体内部保持平衡而存在的应力。凡是没有外部作用,物体内部保持自相平衡的应力,称为物体的固有应力,或称为初应力,亦称为内应力。残余应力是一种固有应力。钢管混凝土就是把混凝土灌入钢管中并捣实以加大钢管的强度和刚度.17、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2) 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3) 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4) 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应有可靠的锚固(5) 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18、简述确定水平

12、地震作用的阵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步骤(1)计算多自由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相应振型(2)求出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同一振型中各质点地震作用将同时达到最大值)(3)求出每一振型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19、按简化方法验算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的一般步骤:(1) 按梁、柱实际配筋计算各构件极限抗弯承载力,并确定楼层屈服承载力 Vyi.(2) 按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确定 1,计算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和弹性层间位移(3) 计算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并找出薄弱层(4) 计算薄弱层的层间弹塑性位移(5) 验算层间位移角,要

13、求满足式:20、计算层间位移的一般步骤:(1)计算梁柱线刚度(2)计算柱侧移刚度 及 (3)确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 Ti(4)查表由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 Tg,确定 1(5)计算结构底部剪力 FEK。(6)计算楼层剪力 Vi(7)求层间弹性位移(8)验算是否满足式: P10621、试分析地震动的三大特性及其规律(1)地震动幅值特性。 地震动幅值的大小受震级、震源机制、传播途径、震中距、局部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在近场内,基岩上的加速度峰值大于软弱土层上的加速度峰值,而在远场则相反。(2)地震动频谱特性。 所谓地震动频谱特性是指地震动对具有不同自振周期的结构的反应特性,通常可以用反应谱、

14、功率谱和傅里叶谱来表示。 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频谱特性有重要影响,震级越大、震中距越远,地震动记录的长周期分量就越显著。硬土且地层薄的地基上的地震动记录包含丰富的高额成分,而软土且地层厚的地基上的地震动记录卓越周期偏向长周期。另外,震源机制也对地震动的频谱特性有重要影响。(3)地震动持时特性。地震动持时对结构的破坏程度有较大的影响。实际上,地震动强震持时对地震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非线性反应阶段。持时的重要意义同时存在于非线性体系的最大反应和能量耗散积累两种反应之中。22、试说明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的区别与联系。答: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地

15、震基本烈度是指未来 50 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值。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23、何为反应谱?反应谱理论的基本假定有哪些?答:所谓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 T 的关系曲线。地震是随机的,即使在同一地点、相同的地震烈度,前后两次地震记录到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也可能有很大差别。根据同一类场地上所得到的强震时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分别计算出它的反应谱曲线,然后将这些曲线进行统计分析,求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依据,通常称这样的曲线为抗震设计反应谱。反应谱理论

16、的基本假定:(1)结构物的地震反应是线弹性的,以采用叠加原理来进行振型分解与组合(2)现有反应谱是在结构的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基础与土壤无相互作用的假定下求得的,因而也只适用于这一条件。(3)结构的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的地震反应,因而与其他动力反应参数,如达到最大值附近的次数或概率无关。(4)采用标准设计反应谱或给予设计地震动小区划基础上的设计反应谱(5)地震动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24、何为求水平地震作用的平方和开方(SRSS)法,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答:抗震规范根据概率论理论,给出了多质点弹性体系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假定输入地震为平稳随机过程,各振型反应之间相互独立而推导得来的,主要用于平面振动的多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EKSmjEKS12式中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j-j 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m-计算时应考虑的振型数。25、用 D 值法计算框架内力的步骤:(1)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