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255772 上传时间:2017-12-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年 1 月 11 日成都市温江区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三全体会议通过)- 2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温江加快 实施城乡一体化 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根据温江区十一届六次全委会关于制定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意见, 编制本规划。一、 “十五”计划实施概要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速, “十五” 期间年均递 增 15.7%,20

2、05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1.71 亿元,增长 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758 美元(汇率按 1:8),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之列,2004 年位居第 68 位。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5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8.6 亿元,为 2000 年的 9.7 倍。工业高速发展, “十五” 期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18.4%,2005 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 37.86 亿元。财政收入增势迅猛,2005 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2.1 亿元,为 2000 年 的 5 倍 。产 业 结 构 不 断 优 化 ,工 业 化 水 平 进 一 步 提升 ,全 区

3、一 、二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由 2000 年 的 13.5:47.2:39.3 调 整 为 2005年 的 9.7:56.9:33.4。(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初显成效“十五”期间,坚持用科学 规划统领城乡建 设。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以下简称科技园)的发展规划、市级和区级重点镇等规划的编制。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实现了撤县建区,完成了撤乡并镇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3 -形成了新城区建设骨架,城市化率由 2000 年的 27.81%提高到 2005年的 44.1%(按户籍人口 计算),2005 年末城区建成区面 积 20 平方公

4、里,较 2000 年末扩大了 8.38 平方公里。城乡道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完成了成温邛公路温江段、光华大道温江段、芙蓉大道等建设工程;“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 实现了城市公交覆盖全区所有 镇和街办。2005 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 28.6 平方米,较 2000 年增加 15.4 平方米。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加快了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花博会”主场馆 、室外景 观展区等重大项目建 设;实施了文庙广场、西街旧城改造、江安河和杨柳河综合整治、隆建街改造、旧城主要街道的风貌整治和立面美化工程、农民“新居工程 ”、城乡电网改造以及城区主要街道电力、通信电缆下地工程;全市率先开放了置信温江城市公

5、园,建成了一批中高档地产项目,打造了“住在温江” 的品牌。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全区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 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 0.1%提高到 8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 2000 年的 4.1 平方米增加到 2005 年的 21.6 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 31.23%升至 44.77%。(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科教文卫体广电等事业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的“科普示范县” 。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

6、教育,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引进了一批大专院校,城乡教育水平整体提高。加大了公共卫生的投入,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了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大食物中毒“ 两个零 报告” ,基本建立了 农村新型合作医 疗制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大了对公益文体事业的投入。广播电视、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11256 元和 4864 元,较2000 年分别增加 3953 元和 1772 元。2005 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35.7%、35.4%,较 2000 年分别降低 8.1 和 17.9 个百分点

7、。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征集率达 98%以上,在全市- 4 -处于前列,提前实现“十五” 计划目标。启动了社会援助基金,初步建立了新型城乡社会援助机制。加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 2005 年 ,城 镇 登 记 失 业 率 控 制 在 3%以 内 ,农 村 劳 动力 向 非 农 产 业 转 移 5 万 人 。(四)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可喜成绩全 面 推 进 了 投 资 体 制 改 革 ,非 政 府 投 资 项 目 实 行 核 准 制 和 备 案 制 。经 营 城 市 取 得 显 著 成 绩 。规 范 化 服 务 型 政 府 建 设 初 见 成 效 。农 村

8、 税 费 改革 、农 村 合 作 医 疗 制 度 改 革 逐 步 深 入 。招 商 引 资 取 得 新 突 破 。“十 五 ”期 间 ,全 区 累 计 实 现 招 商 引 资 到 位 资金 162.5 亿 元 ,比 “九 五 ”期 间 增 长 4 倍 。成 功 举 办 了 第 六 届 中 国 花 卉 博览 会 和 中 国 西 部 海 峡 两 岸 经 济 科 技 合 作 交 流 会 。与 美 国 辛 辛 那 提 市 和加 拿 大 列 治 文 市 建 立 了 友 好 合 作 关 系 ,进 一 步 扩 大 了 对 内 对 外 合 作 交流 。“十五”期间,温江区 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 绩,到

9、2005年底顺利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预期目 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 ,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总体经济实力基础不够扎实,城 乡发展不够协调,科技园工业支撑作用不够突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的新机遇1、城市功能新的定位有利于温江加快融入大都市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将温江纳入中心城区,确定为成都市城市组团之一,是主城区的西部中心,是城市重要功能区,在功能上形成以高新技术 *、印务包装、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以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教育科研、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新区,这有利于温江加快承接中心城区的

10、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的转移;光华*:我区城市功能定位“ 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依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温江区分区规划的批复(成府函2005106 号)- 5 -大道和芙蓉大道两条连接大都市快速通道的形成,这都为温江加快融入大都市创造了有利条件。2、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温江经济转型“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将推 进城乡一体化 战略,这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温江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区域,这有利于区内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约利用,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成都市主导产业布局有利于温江构建西部现代轻工基地“十一

11、五”期间,成都市将温江确定 为新型工 业重点发展区之一,并将构建温江郫县双流医药产业基地和温江郫县食品产业基地,这为 温江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提升科技园的产业配套、基础配套、机制配套、环境配套能力,建设西部现代轻工业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4、“花博会”后续效应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花博会”的召开,提升了温江城 乡基础设 施档次,优化了消费环境。花博园、国色天乡等旅游景点的形成为温江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光华大道、芙蓉大道的通车,将吸引更多大型商贸集团、连锁超市、知名餐饮企业入驻温江,聚集人气和商气,这将积极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增加消费总量,壮大三产业,由此温江

12、经济将从投资型逐步转为投资与消费并重,有利于全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二)“十一五”期间面临挑战1、资源约束日益凸显“十一五”期间,随着温江 经济的快速增长 ,土地、能源、资金等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将更加凸显。2、发展任务仍较艰巨温江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工业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突出,重大产业化项目匮乏,产业关联度低。本地企业创新、创造、创业“ 三创”精神不足。经济发展中沉淀了一些遗留问题,如农民的拆、安、补政策- 6 -亟待完善等。 “十一五” 期间,根据成都市 对温江城市功能的新定位,温江将由城郊型向城区型转变,由此全区城市公

13、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3、区域竞争加剧“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的周 边区县经济发 展势头强劲,纷纷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加剧对市场和生产要素的竞争,从而增加了温江在吸引项目、 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难度,加大了温江竞争压力。4、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十一五”期间,随着温江城市化 进程的进 一步加快,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更加剧了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体

14、制创新、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着力提高区域的基础承载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及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以新型工业、新兴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支撑,奋力推进以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强区,构建开放温江、生态温江、和谐温江,把温江建设成为经济雄厚、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独具现代园林特色的都市新区。(二)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 2010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5800 美元以上;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加速构筑都市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把温江建设成为经济雄 厚 、人 民 富 足 、环 境优 美 、独 具 现 代 园 林 特 色 的 都 市 新 区 。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5.6

15、%以上,到 2010 年达 190 亿元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 期末降低 2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65%以上;财政收入与- 7 -国民经济同步增长;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 6:60:34。社会发展目标:到 2010 年全区户籍人口控制在 40 万人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达 65以上,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 9.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 9.1%。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内,基本社会保险征集率达 98%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3 年以上。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占 GDP 的比例提

16、高到 3以上。城乡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城乡及环境建设目标:到 2010 年,城区及中心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90%左右, 综合气化率达 40%左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22 平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90。工业企业的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四、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一)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按照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 “十一五” 期间将继续实施“两园一区三点 ”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以下简称“213”发展战略)。即按照优化布局、节约用地、有利于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原则,坚持城镇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增强区域中心镇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切实将科技园作为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将新老城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发展区;将以万春为核心的生态园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地和发展旅游业的基地;将永宁、永盛、和盛三个重点镇打造成为相对集中的区域性经济社会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