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205291 上传时间:2017-12-2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2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 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 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 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 别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 437。从1978年到2008年,我 国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67, 低于同期我国GDP的年平均增 长速度(接近10)。又根据联合 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 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 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 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 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 达50。我国的基尼系数自2000 年超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后,近几年持续增长,2006年达 到0496,2007年为05,2008年 为0469。 为什么在我国反映居民生 活水平的恩

2、格尔系数近几年持 续降低的同时,反映收人差距的 基尼系数却持续走高?原因在于 收入分配制度存在很多缺陷,造 成近几年城乡居民之间、行业职 工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持 续扩大。 一、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主 要问题 1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 多、劳动所得偏少”。我国劳动者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 低、下降过快等问题十分突出,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 成果难以体现在百姓的收入上, 国民收入财富不断向政府和企 业集中。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 至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 府财政收入从1095上升至 2057企业盈余从2123上 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 从534下降至3974。而

3、发 达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 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 57之间, 比我国2007年 3974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 点。发达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 于20一25之间, 比我国 3129的水平低611个百分 点。对比国外数据可以看出,在 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占 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而企业盈余所占比重则明显高 于发达国家。 2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 扩大。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 乡居民收入虽然有差距,但由于 国家对城市居民工资的计划管 理,城乡收入差距上的问题并不 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至 2004年,中国城乡

4、居民的收入差 距从233:1扩大到32:1,近 几年,这种差距更是继续加大, 2006年,城镇与农村收入比为 327:1;2007年,城镇与农村收 入比为332:1;2008年,城镇人 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 人均可支配收人为4717元,城镇 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334: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大 部分农村居民和城镇的低收入 群体,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没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服务性 消费。 3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 偏大。由于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的原因,我国行业发展存在不平 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 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 速拉大。从我国目前行业发展的 情况来看,收入

5、增幅最高的是房 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 业。其次是民航、铁路、烟草、电 力、石化、电信业等,最低的是农 林牧渔业和采掘业。据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 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 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 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 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 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 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 张裕民 及对策建议 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 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4私营企业职工收入偏低。虽然国家统计局每年都 对外公布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但整体职工工资的逐年 增长数据并未能真实地反映各类型企业从业人员工资 的实际情况,

6、其中私营企业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统计数 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约有6676万 人,相当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所包含从业人员的 5475,其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7071元,而城镇单位 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29229元,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 员的平均工资只相当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平均工 资的584。由于缺乏有效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协商、监 督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并 未随经济的发展而有实质的增长或随业主营业利润的 增长而增长。 5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 计数据,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八

7、位的是上海、北京、浙 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山东,排名后五位的是甘肃、 新疆、黑龙江、青海、贵州,其中排名第一的上海的城镇 居民人均收入是甘肃的243倍;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八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 苏、广东、福建、山东,排名后五位的是甘肃、贵州、青海、 云南、陕西,其中排名第一的上海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 甘肃的42倍。数据显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居 民整体收入水平大大高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收入 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6二次分配中,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 偏低。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2000年至2008年,我国 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左右,同

8、期我国财政收入年平 均增长率在20。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 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应呈现逐步上 升趋势。而在我国,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政府公共 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2007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 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 与人均GDP 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 30006000美 元的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 支出比重分别低47和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分别低99和183个百分点。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 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 平;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

9、高水平,但与同 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仍明显偏低,2007年我国的教 育经费支出仅占当年GDP的286,而教育经费占GDP 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2,其中发展中国家平均为 36,发达国家平均为57。 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 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9左右。但是 这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导,靠增加投入、低附加值产品 获得市场的结果,无论是企业的盈利还是从业劳动者的 报酬都难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解决我国目前收 入分配中的问题,首先应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和深化 体制改革着手。通过变粗放型生产方式为集约型生产方 式,促进我国产

10、业升级换代,推动产品由低端进入中高 端,压缩过剩产能等,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只有产品升级 换代、附加值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带来更多的盈 利空间,也才可能为劳动者的报酬增长带来可能。 2要积极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增 长机制。要在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 保障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这 对广大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来说,任务 更紧迫。这些企业就业人口多,收入水平低,要积极推动 工资集体协商,扭转“劳方不敢谈、不会谈,资方不愿谈、 拒绝谈”的局面;对建立工资增长机制的中小企业明确 给予减免税优惠,形成利益引导,助其减轻经营压力。 3公共财政应

11、优先投向民生领域,加快建立城乡一 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强化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 配功能。在二次分配时应当从财政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钱 来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同时要拓展融资渠道,增加全社 会保障基金的积累,加速和加大力度在全社会建立城乡 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服务保障。 要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社会救 助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等,保障低收人群体 或无收入来源者的基本生活。在建立以社会救助、全民 医疗保障和全民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经济保障体系的同 时,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4改革税收制度。首先要调高高收入者的累进所得 税率,其次要减少所得税的累进层级,并加大各

12、层级之 间的级差。目前,垄断行业不仅工资很高,住房公积金的 比例也很高。政府要改革对垄断行业投资的管制制度, 建立起公平竞争的机制,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非 公平交易。同时整顿不合理收入,规范垄断行业的分配 制度,对垄断行业的福利支出进行严格监管,使垄断行 业职工的福利收入货币化、隐性收入公开化,从收入分 配总额上限制其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对少数企业 高管等人员的偏高过高收入,应加大调控力度。目前,对 央企高管薪酬已有监督办法,还要抓紧研究股份制上市 公司高管薪酬的调控措施。 总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存 在的突出问题,把减少城乡、行业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 距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与收入分配 有关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 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