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199648 上传时间:2017-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作为政治宣言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具有重要的时代及历史意义,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人道主义不加定义和属性地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是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思想解放成果的一个结晶,体现执政党具有世界全局的胸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一次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执政为民,造福与人的理念更趋清晰。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内涵。对促进和加快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人道主义者赫尔达在其著名的人道主义的通信集中说: 我们人类特征的内容之一,就是尽一切可能以培育人类,并使他

2、完美化。这是人道者的理想实质。人类的一切机构如果他具有合理性的唯一目的,就是使我们人类人道化,这就是将野蛮的和半野蛮的人改造成人,使我们人类首先从小部分起,达到理智所承认的义务所要求的、我们的愿望所羡慕的形式。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保障和实现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各项权利。可见,人道主义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天然的联系;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精神本质一脉相承。这是现代社会确立的基本理念,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为科学发展观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标志着中国社会治理价值知识体系对人类普世价值观念的皈依和敬畏

3、,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价值。人道主义并不是泊来品,以人为本更不是西方产物。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就蕴含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着朦胧的人道主义情怀。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现世幸福生活,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形成了人道主义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深刻阐述和丰富。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写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因此,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

4、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所以,以人为本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前,马克思及其思想常被别人误解。其中误解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这二者对立起来。有人把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有人则认为以人为本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原则,但不是最根本的

5、,更根本的原则以人民为本;认为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特殊性,即人有阶级的区别、社会有制度上的差别;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是唯物史观,不是以人为本原则。其实,尊重人、维护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八十年代初,理论界曾对人道主义抱批判态度。改革开放使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一方面,各种人道主义思潮蜂拥而入,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潮影响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对文化大革命的沉重反思,使人们不得不承认理论上全盘否定人道主义的失误。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追求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目标,为

6、了人而发展的思想也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中国残疾人事业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疾人的尊严和权利不断得到重视和强化,残疾人的素质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将会中国 8300 万残疾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增添无尽的活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心得体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应该理清以人为本、人道主义

7、与残疾人事业之间的联在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蕴涵和体现着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人道关系和人道理想社会主义的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不人道现象,改善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帮蒋介石打仗,杀了多少人,是什么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各有各的含义。社会主义是最人道的,共产主义是最人道的,保护绝大多数人。201X 年3 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

8、权庄严地写进了宪法。这在中国人道主义发展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把发展的目的定位于造福全体人民,把发展的主体定位于广大人民群众,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首要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指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里的本是指发展的

9、根本目的和主要依靠力量。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科学发展观,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与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与我们党民主执政的理念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基本人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进入党中央文件,并被视作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不加限定的人道主义精神提法相继出现在中央文件和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公开讲话中,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不断发扬的表现。因此,今天在党的文件中采用以人为本的提

10、法,从开始引起理论界的思考,到今天被社会所认可是用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理论的核心价值的重新认识。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应该是与对人道主义的理解和评价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在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

11、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多次指出, 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具体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12、。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此可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社会主义的新观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的发展首先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把人性规律当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