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语文课的结尾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133726 上传时间:2017-12-2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好语文课的结尾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做好语文课的结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好语文课的结尾(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做好语文课的结尾 董晓苹 (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福建永春362600) 一堂课的成功要有生动的过程不仅在于一堂课的开始、 过程,而且在于一个点睛的结尾,因此结尾的设计必须做到精 心、精致、精神。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让学生在丰富 多彩的语言文化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高尚的品质、健康的 观念,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提高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学的结尾是关键。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 大多只注重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的处理,对课堂教学的结尾 不甚重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引用以下方法提 高结尾的效果。 一、拓展延伸教学 语文教学教材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果我们在教学

2、 过程中只采用以文教文的模式,或只是解读文本就只会使学 生们学之无味甚至乏味至极。但是我们若能于学完课文时 旁敲侧引,旁征博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学习情趣,进一步 扩展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从被动地 接受变为自觉理解,则不仅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能培养学 生的生活情趣,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学有所好好 有所得。 例如亲人描写了现实中苗塞乡村的人朴实、善良、勤 劳,在结束教学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苗族的少数民族背 景等,针对我们周围的雷峰精神,帮助邻里,不计得失的民族 的传统美德展开提问 让学生们有一说一。有的说“帮老奶奶 过马路”,有的说“拾到东西要还给人家”,有的

3、说“要把零食给 爷爷吃”并就此总结教育学生使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会不 是亲人胜亲人的美德,亦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亲人”让课文 给予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 二、情感渲染教学 一节课的起始和高潮,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及 丰富的知识,以及对课文情境的渲染及情境的创设。同样地, 教师如能在课尾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时机,注重结尾的情感渲 染及情境创设,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收到震撼学生内 心世界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三个儿子一文后,我动情地问:“同学们啊,你 们知道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儿 子。”学生们沉默不语。我说:“同学们啊学会一种技能并不 难,难的是一颗孝心啊。”又如学习美丽的小

4、兴安岭后,我把 学生们领到室外,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 乡也有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家找找家乡的小兴安岭吧” 这样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激发学生们从 心底热爱祖国的情怀。这样的情感式教学不仅给学生知识、 情感的流露,更给其以灵魂的洗涤。亦如,一篇课文教学,不 仅仅要有龙头,更要有“凤尾”的舞动,如此才能达到课虽尽 而味无穷的效果。 三、抓点式教学 语文具有工具性,即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 些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着力点,就是要学 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及字、词。虽说涉及的面很广,但点 还是有其轻重。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的结尾不 可忽

5、视这一着力点。 例如在学完古诗三首时,我对照书中的诗句,去掉 宾语、谓语、主语的修饰词,留下主语,出了一首填字诗让 学生填,如:“ 山 人, 闻 响, 深 林, 青苔上。”学生填出:“青山未见人,却闻歌声响,待 我人深林,鹊息青苔上。”虽说这一首诗已然变味,但激发了学 生们写诗的情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们掌握了诗的组成要素 及特点,在兴趣中学会了基础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畅想式教学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即止,那么学生 便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于大脑的意识形态里。而灵活运 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在掌握课文的内容、思 想、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

6、心点积极思 维,从而帮助其打开思路,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 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教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就采用这个方法。一定 要争气通过讲述生物学家童弟周的艰苦学习、发奋争气的 生平记事,以小喻大,以点概括,深情地颂扬了他的艰苦不 屈、永不服输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学生们学了这篇课文,应该 从中得到一点体会,于是对照现在的学习环境。我引导同学 们畅想,然后把各自的理想写在纸上,写上名字交上来。我 说:“同学们啊。童弟周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都能争气成为一 名不朽的生物学家,而你们如今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将来 你们实现你们的梦想,我们拭目以待吧!”这一形式使得同学 们思维发散畅游在理想的生命海洋里。有了生活的第一个 目标 总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艺术的探讨是永不言停 的话题,便要因文因人而异。课尾教学亦如此。一堂好的、高质 量的语文课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在于改变一个人 的一生。为此。我们要在教学的路上积极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