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131708 上传时间:2017-12-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伴交往,孩子成长的必修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同伴交往,孩子成长的必修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同伴交往,孩子成长的必修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同伴交往,孩子成长的必修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同伴交往,孩子成长的必修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伴交往,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伴交往,孩子成长的必修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l。 1l- jIlr -、 现在的孩子,由于兄弟姐妹少、居住楼层高、休闲方式个体化、父 J 母过度保护等主客观原因,使得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相对薄弱,ll_lll 现种种问题。同伴交往对孩子社会化、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如何培 养和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是父母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同伴交往 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文徐韵安 许多有识之士把让孩子学会交往作为教育的重 要一课。确实,人在具有个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 性,社会性要求人们有人际交往。儿童成长中的重 要转变之一,就是交往的范围从家庭扩展到学校和 社会。同伴交往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IIJL童学会同伴交往视为学习做人的第一步, 是十分在理的。人

2、是社会的人,社会生活的第一课 就是学会交往。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其中儿 童的社会化是通过学习、交往、模仿等实现的。 这些年来,社会是越来越宽松、越来越开放 了,偏偏,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呈现自我封闭、自 我孤立的迹象。独生子女家庭缺少兄弟姐妹交往, 现代住房,独门独户,限制了人际交往。有不少父 母、老师反映,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和同学朋友相 处时,总是自己不能吃亏;有的孩子待人冷漠、不 关心他人;有的不善于与同学相处,经常闹矛盾, 不合群,在同学中被孤立、不受欢迎。凡此种种, 无不与孩子不会交往、不善交往、父母又不让孩子 健康地与同伴交往有关。 交往障碍的三种类型 1退缩型。 案例:,J,A是

3、三年级的学生,比较聪明,但言 语不多。从小到大都喜欢待在家里。他喜欢看书、 绘画,喜欢一个人独处、安静地活动,极少和周围 的小伙伴合作游戏,见到其他小伙伴不喜欢打招 呼。对集体的事情不太关心,值日时只做自己的一 份,别人的工作不管。上课时,不举手发言,小组 活动总是找理由不参加。老师和他交流,他的脸上 没有表情,只是点头或回答“是”“不是”。 解析:sJA同学这种表现就是交往中的退缩现 象,这种交往心理问题,大多是家庭造成的。现代 家庭,父母通常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就尽 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往往“面壁”做功课、 “面 壁”做游戏,孩子独处的时间太多,慢慢就习惯于 孤独、静处,很少交往,渐

4、渐造成心理的内向、孤 僻,也就不喜欢、不愿意去交往了。 2贪小自私型。 案例:某小学四年级召开家长会,考虑到家长 下班过来没吃晚饭,班主任李老师给每位到会的家 长准备了一份食品,分放在每张课桌上。开会过程 中,许多家长只是喝了一些水,没有动桌上的糕点 和水果。会议结束时,班主任建议大家把各自桌上 的食品带回家,许多家长都说不用了,留着老师自 己吃或给小朋友吃。这时,坐在一旁随外公一起开 会的小B同学一个箭步冲上来,一双小手揽起了桌 上的食品,不仅拿了自己家长的一份,还将旁边家 1 0 没有谁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下去。 长的几份点心也揽了过来,全部装进了自己的小书 包。小B同学的外公不

5、以为然,甚至还帮着外孙一 起装袋子。 解析:这类孩子的自私和自以为是,几乎都和 家庭教育的不善有关。因为父母或祖辈处处顺着 他,满足他的一切,这就造成孩子在交往中势利、 贪小和自以为是。如果这些缺点不改正,孩子将来 几乎不会有真正能够往来的朋友,只能成为交往中 的“孤家寡人”。 3。攻击型。 案例:小c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与老师 相处得不错,经常围在老师身边打转,但在同学之 间却经常“横行霸道”,不是敲谁一下,就是把谁 的文具盒放到地上,活脱脱一个“小捣蛋”。小朋 友们纷纷告状,都不愿和他交朋友。尽管老师也教 育规劝他,可他改正甚少。 解析:这类孩子喜欢在同伴交往中攻击对方, 也因此不受欢

6、迎。孩子的这种秉性,大多也是家长 自己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 批评少,好话多;惩罚少,奖励多;管束少,放任 多。结果,孩子往往比较任性、霸道、自我中心倾 向强、不懂得关心身边的人,因此不能很好地与同 伴交往。如果孩子在学校里犯了事、犯了错,家长 对孩子的行为姑息迁就或者简单粗暴地打骂,反而 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变本加厉。 交往是一种有心理特征的能力 交往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品质,却是具有 多种心理特征的能力和亲社会的心理品格。这种品 格的形成应当包括以下心理倾向:与伙伴接近的需 要;对合作活动的兴趣;言语交流的愉悦;对同伴 行为的容纳和礼让。而这些不但是由健康的交往派 生出

7、来的,也是在交往中应该注意引导的。 与伙伴接近的关键是让儿童感受与伙伴接近的 需要,产生接近的乐趣,游戏式的活动是最适合儿 童的手段了。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游戏方式 的选择上是不同的。比如,中小学生经常开展的生 日派对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无疑是有益的。各种 一滴水只有融人大海,才会永不枯干。 形式的活动开拓了儿童同伴之间、儿童与老师之间 接触的空间,更加增添了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对伙 伴的思念。 语言是交往的载体,说话是交往的手段,虽然 儿童语言往往是游戏式的,但正是通过语言交流拉 近了伙伴问的关系,让他们更深切地体验到交往的 愉悦。比如,小队(中队)主题活动、演讲、演出 小节目等,让孩子在

8、语言交流中体验交往带来的趣 味和愉快,体会其中蕴涵的同伴感情,一定会增进 伙伴间的关系。 交往是一种礼仪行为,在交往中有容纳与礼让 的教育,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感悟 与体验,比如,家长有意识地创造场景让儿童分享 与谦让。历史上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实际上可 能是家长潜移默化地施加有益的影响的结果。 四种关系对孩子同伴交往的影响 儿童在学习交往中必然会碰到四种关系,能否 协调好这些关系,影响儿童交往和未来人生发展。 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与儿童子女的关系本质是教育和抚养。就 子女的成长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也 父母,败也父母。子女和父母朝夕相处,对父母的 言行耳濡目染,

9、儿童品格的形成,都能从其父母的 品性和教育方式方法上找到答案。 “养不教,父之 过”,做父母的人千万要记住,你们天天在和自己 的孩子交往,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这种交 往对孩子的最大影响,是孩子把与你们交往的一情 一景记忆在自己的脑子里,反映在自己的行为上, 复制到与同伴的交往中。 “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在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言行里有父母的影子。 2教师与孩子的关系。 教师与儿童学生的关系是后天建立的,是非血 缘的两代人的关系,也是由国家赋予责任,并被双 方都承认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学校与班级集体 中有着一大群同龄学生,有学生可以选择的伙伴, 具有集体教育的情境,比之家庭,更加适合开展交

10、 往训练。 3孩子之间的关系。 年龄相仿的同伴是儿童最主要的交往群。在社 会生活中,每一个个体大多是和自己地位、处境相 仿的人交往。如果不是成人的刻意安排,儿童尚不 会意识到性别、地位、贫富等问题,家长也不应过 早让孩子感觉这类问题。儿童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学 校,尤其是在高度城市化的生活条件下,在独生子 女化的家庭背景下,邻里、街坊的同伴交往几乎消 失。在学校生活中,提倡同伴交往,培养儿童之间 友好合群的感情,养成交往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 范,这是儿童未来走上社会,能够结交朋友,融入 社会的预演。同伴交往的主要目的是对儿童进行合 作相容、乐群谦让品质的培养。同伴问良好关系的 建立主要不是靠说教,而

11、必须通过有目的、有组织 的教育活动进行。 12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有德行的人前途无量。 4孩子与各类陌生人的关系。 陌生人是各具特点的,这实际上为儿童学习交 往,学会合群提供了联系的“变式”,也就是各种 交往的练习机会。儿童一般不愿见陌生人, 但是, 儿童与各类陌生人的接触具有“催化”社会经验, 使儿童更加老练的意义。 说得更透彻一点,儿童与父母、老师的交往关 系能够为儿童与各类人的交往关系作必要的铺垫, 迁移与影响儿童的交往能力。儿童之间的同伴交往 关系,是儿童在未成年期学会交往的最重要、最大 量、最有意义的训练与体验。儿童与各类陌生人的 交往关系,能提高儿童交往的水准。 提升孩子交往能力

12、的方法 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 人际关系。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善于 合群是家长需要解决的课题。 1让孩子有时间与精力进行交往。 这是指创造交往的时空条件。儿童交往就是一 种在特殊年龄阶段的社交,对进入学龄的孩子来 说,所碰到的第一困难是时间与精力。儿童没有时 间,因为儿童有太多的“专业”学习任务,计划内 的、计划外的,都要完成,少有活动和娱乐的间歇 时间。家长更没有时间,家长迫于职场的竞争压 力、生活压力,没有闲暇休息的时间,当然不可能 陪伴孩子活动。有位母亲叹息,孩子上了小学想去 野生动物园和大象亲近一下,却迟迟没有满足孩子 的心愿。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就

13、没有了心 情。不要说让孩子与伙伴交往,每天与父母也很少 交往,难得讲几句话。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再忙也要留一点空闲给孩 子,给孩子创造一点时空,给孩子留一点愉悦,让 他们能够与伙伴交流,与成人对话。 2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这是指创造交往的情境机会。年龄尚小的孩子 还不会创造交往的机会,需要家长去寻觅良机,创 造情境。孩子与同伴交往比之与成年人交往更重 要。因为,同伴之间,有共同的心向、共同的情 趣、共同的话题,可以更多地结交朋友。其方式有 如下选择: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给孩子开生日 聚会、允许孩子去其他同学家里玩;几个家庭都带 孩子出去旅游、参观、欣赏戏剧、观看电影;鼓励 孩子参

14、加兴趣小组集体活动,让孩子多参加志愿者 活动。总之,父母要积极为孩子创造交往的场景, 提供扩展交友的范围和渠道,使孩子在实际情境中 学会交往。 3让孩子拥有同理心、同情心。 这是指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品格。人生有多大 的交往、多大的社交圈,往往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发 展空间,而社交圈的大小、交往的持久时间、交往 的牢固程度,又和个人的社交道德品格有高度的相 关性。最重要的社交道德品格是真诚、守信、宽 容,建立这些品格的基础是让孩子拥有同理心、同 情心。所谓同理心,就是在交往中,能够站在他人 把孩子限定在多大的范围内活动,决定了孩子将来能拥有多大的活动能量。 1 3 14 的角度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

15、理解他人的立场和 感受,并思考和处理问题;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 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所谓同情心,就是能够 感情沟通,学会同情,了解别人的情绪,了解别人 的意图,设身处地,同情别人的心境与遭遇。比 如,每当班里某个学生发生重大事情时,班主任就 会借机激发全班学生的同理心、同情心,要求孩子 们去主动关心这个学生。结果,这个班级的凝聚力 特别强,学生问的人际关系特别好。 4别让孩子迷恋电脑、电视。 电脑、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一柄双刃 剑,既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也给人的发展 造成许多负面问题,比如,网瘾、电视迷等。对人 来说,电脑、电视是虚拟的、封闭的世界,一旦迷 恋,很容易走向封闭、形

16、成孤僻的性格,带来严重 的心理问题。如果再接触上黄色影视,迷恋黄色, 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就更大。因此,如果孩子过度地 接触电脑、电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容易远离本可 以交往的朋友,没有社交的圈子,最终影响到孩子 的健康成长。 5关心孩子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成长一定会有成长中的烦恼,一定会摔一 点跟斗,付一点学费。孩子在交往中,由于社会体 验不足,与他人的关系处理拿捏不准,出现一点问 题实属正常。家长绝不可以因噎废食,禁止孩子去 交往,而是要积极引导,并帮助点拨问题的原因, 让孩子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去化解交往中的困 境。 把孩子关在家里,养在笼子里,还是有目的地 “放养”在大世界,如何做才对孩子有益,相信每 一个做父母的,都会识别其中的道理。 (本文参与学校 “各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家长教育 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杭州市彭埠二小) 编辑陈益民 交往之中看能力, 交往之中见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